提起印度,大家往往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种姓制度,想到贫富不均衡,想到印度教信仰,想到人们在漂浮着垃圾和尸体的肮脏恒河中沐浴。也正是因此,虽然我们国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和印度一比较,大家似乎不自觉的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体现在我们对印度的称呼“阿三”上。
但印度到底是怎样的,印度人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并不知道,甚至也不想去做进步一的了解,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我们和印度是邻居。
其实持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普遍,那些曾经统治印度的英国人,他们同样不想了解印度。针对英国与印度的联系与隔阂,以及整个宇宙背景之下的人类困境等问题,英国作家E. M. 福斯特创作了《印度之旅》这一小说。
《印度之旅》小说以英国女子阿黛拉探访印度,想要了解印度作为小说的开端,对于阿黛拉而言,这确乎是一场印度之旅。
阿黛拉的即将确认关系的未婚夫罗尼在印度任职,为了确定自己能否和罗尼在一起,阿黛拉踏上了印度之旅。来到印度的她迫切的想要了解真正的印度和真正的印度人,但罗尼以及许多在印度久居的人都认为这没有必要。在这些英国人的心里,他们自己无比高贵,而印度人则下贱、自私,按尼罗的话来说,不管印度人表现自信或畏缩,他们所说的没一句话肯定都别有用心,绝对隐藏着其他的含义。倘若他的话真的没有弦外之音,恐怕也是为了自抬身价,博取你对他的好感。
英国人的傲慢和优越感在小说中被展现了淋漓尽致,他们不想了解印度人,因为他们认为印度人不配。即便他们处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正在统治着印度。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我们英国人到印度来,本来就不是为了要对印度人友善。英国人到这里来,是为了主持司法正义,维持秩序和平,我们不应该把印度当成自己的家。
对于大部分英国人来说,这才是主流的思想。所以阿黛尔的热情和友善注定要遭受波折。波折来自于阿黛尔和她选择的了解印度的窗口——印度男医生阿齐兹。在经过许多次的接触后,阿黛尔和阿齐兹成为了朋友,甚至是带着一点暧昧关系的朋友。
然后故事紧接着就迎来大的冲突,阿黛尔等人受阿齐兹邀请去参观马拉巴山洞,在“混乱”的山洞里阿黛尔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幻觉,认为阿齐兹要强暴自己。
以我们对印度的了解,发生这样事情的概率是相当大的,但真相真的如此吗。真相如何在此时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事件当中,人们的选择以及随之而来做出的行动,这些才是真正代表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关系的重中之重。
小说并没有在此戛然而止,阿黛尔后来撤销了控诉,但影响却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涟漪反而会波荡开来,越飘越远,让人们向着不同的方向不断地远离。也让阅读这个故事的人心中百味杂陈,我们虽然不是故事中的英国人,也不是故事中的印度人,但或许在某些时刻,我们也曾扮演过其中的某些角色,有过某些人的心理。
小说揭开了一切,让隐秘的心思清楚呈现,改变或不变则是我们作为读者后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