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银针就能止痛、治病甚至救命,然而必须熟悉操作常规和禁忌

点点健见 2024-06-09 16:10:50

在网上,可以经常看到有人用一根银针就可帮助患者迅速止痛,或救醒一个昏迷患者的视频,有些可能是做戏,但却是一些事实的演绎。

这些行为看似轻松自如,简单明了,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却蕴含着你看不见的医学知识密码。

下面为大家逐一解密。

一、操作方法:

1.选体位:如果是非急救,可选择一个患者舒适、术者操作又方便的体位,如坐位、平卧或侧卧位等,有利于准确取穴与操作,必要时用棉垫支撑、垫平。治疗中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如有不适应及时反映,以防引起滞针、弯针、端针。

2.选穴位:根据病选择对应穴位,比如头痛可以选择太阳穴、风池穴等,其它痛症的如阿是穴等;循经选穴,比如胃痛可以选择足三里、中脘等胃经上的穴位;取穴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穴位。

3.消毒:针刺前术者应将手洗净。选准穴位后用75%乙醇消毒,如用针刺放血,须用碘酊、乙醇消毒。

4.银针的选择:根据针刺穴位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长度及粗细的针,并注意检查,如发现生锈、蚀痕、变钝、针尖卷曲、体针弯曲、针柄松动等情况,应该及时更换,避免使用。头皮可选用6-8cm的26-28号毫针为宜。

5.进针的角

度和速度:皮肤和皮下组织比较薄的部分,如头皮、骨表皮。进针的角度大约为30度角,进针时,针尖应迅速通过皮肤,然后逐渐刺入,太薄的皮肤可适当捏起皮肤再进入。待有针感后,按病情施行不同手法。针刺深度应根据病情需要及患者的胖瘦和部位而定,体针至少留体外0.5cm。

6.手法:用食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快速持续捻转约2-3分,间隔5-10分,不提插。留针时间一般5-20分钟。也可接上低频脉冲治疗仪进行密波刺激,代替人工手法,每次通电15-20分。

7.退针法:先将针轻轻捻转向上提起,至皮下后即迅速退出。即在捻转的同时快速退出,一般捻转两次即可出针。并用无菌干棉球揉压针眼1-2分,以防出血。尤其在眼区、头皮部位及太阳穴等易出血部位,不管有无出血,均应多压一些时间,以防出血。最后留意核对银针数,防止遗留在患者身上。

8.操作频率:间隔时间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视病情而定疗程,一般多以7-15次为一疗程。需要时,休息3-5天后继续第2疗程。

二、注意事项:

1.要熟悉穴位的解剖位置:应熟悉重要器附近的穴位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切实掌握针刺深浅与方向,尤其是肩颈、胸背、季肋下的穴位,如风府、哑门、肩井、天突、期门、肺俞等,应严格掌握操作方法。

2.要避开禁忌部位:针刺应避开血管与瘢痕,针眼眶内穴位时,不应捻捣,防止出血。针脐下、耻骨上穴位时应先排尽小便。腹部穴位深刺时,宜缓慢进针,小幅度捻转。

3.要避开禁忌状态:如大汗、过劳、过饱等情况,暂不行针或休息片刻后再针,过于饥饿时也不宜针刺。

4.要掌握进针的力度:进针手法要轻柔,对敏感穴位禁止强刺激。对初次接受针刺者,手法不宜过重,以免引起滞针、弯针、晕针,甚至断针。对心脏病或重症虚弱者,应切实掌握刺激量,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5.注意室内温度: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度为宜,温度多高会让患者出汗,温度过低让患者着凉,甚至会使肌肉紧张,可能引起滞针、弯针。

6.要密切观察进针后患者情况:患者如有明显疼痛感,应调整针的深度及位置。在针刺胸背及肩劲部位的穴位后,如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应立即检查胸部,如发现气胸,应按气胸治疗常规处置;同时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和时刻询问患者感觉,以防晕针或不适。发生情况异常时要及时处理。

三、针刺发生异常情况的处理:

A.晕针:发现晕针,应立即拔出针具,停止施针。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部稍微抬高,以增加脑部血流,有助于缓解晕针症状:服温开水或浓糖水,以帮助提升血容量和血糖水平,减轻由血压、血糖过低引起的晕针症状;指压人中、合谷等急救穴位可能会减少昏迷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给患者低流量吸氧,以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如症状较重或有休克现象者,应按休克常规急救。

B.滞针:滞针多为肌纤维缠绕针体引起。先嘱患者放松肌肉,按摩穴位四周或艾灸1-3分钟,进针时反方向捻转,缓慢起针,禁止用力快速拔针。

C.弯针:发现针身弯曲不严重者,可顺其弯曲的角度缓慢退出,不可捻转;如针体弯曲角度较大或不只一处,应轻轻摇摆针体,然后顺针柄倾斜方向,逐渐分段推针,避免强行拉直或拔出,以免断针或损伤组织。是因体位移动所致的弯针,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把针退出。

D.断针:发现断针时,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尽量避免活动断针部位。如针体尚有部分外露,可用镊子钳出,同时注意无菌操作;如果断针深入肌肉或组织内部,可先在断针附近用手指或消毒棉球对针孔进行压迫,这有助于防止过多出血,并可能帮助将断针推出。针体残端已深入皮下或肌肉层,须外科手术取出。

四、禁忌证:

1.神阙(肚脐)、乳中穴(乳房中央)及婴儿头部、幼儿臼门(囟门)部位禁针。

2. 有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或应用肝素者)应禁针,以免出血不止。

3. 妇女妊娠期,禁刺腰腹部及引起强烈反应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有流产史的孕妇忌针。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1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