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端钢铁崛起背后的中国推手:技术合作终成筹码

孤晴说天下 2025-03-01 16:02:15

塔塔钢铁厂矗立起5873立方米的庞然大物。这座全球最大高炉喷涌出的铁水映红了印度工程师的脸庞,控制室里跳动的中文参数界面,无声诉说着这场钢铁革命的真正推手——中冶赛迪团队已在此驻守1825个日夜。

十年前印度总理莫迪启动"印度制造"计划时,本土钢铁厂还在为3000立方米高炉发愁。彼时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率达35%,中冶赛迪带着上海宝钢的智能控制系统南下,用"交钥匙工程"换取了塔塔集团12亿美元订单。当印度工人在中方指导下安装第四代炉顶布料器时,没人料到这段蜜月期仅维持了18个月。

这座每年437.5万吨产能的巨兽确实改变了游戏规则:印度高端钢材进口量从2023年的420万吨骤降至2024年的170万吨,新德里地铁三期工程终于用上国产特种钢。但控制室电脑后台的38万行中文代码,此刻却成为印度钢铁部长手里的证据链。

2025年3月的内阁会议纪要显示,印度钢铁企业联名控诉中国技术存在"不可逆控制风险"。德里高等法院收到的诉状称,塔塔高炉在雨季异常停炉19次,每次都需要中方技术员输入秘钥重启。这恰好与印度对华钢铁制品加征25%关税的时点重合。

蒙古国煤炭绕道俄罗斯的运输成本,比经中国天津港高出47%,但新德里坚持执行该路线。钢铁分析师发现,印度自华进口的180mm以上厚板价格已比本土产品低22%,即便加征关税后依然存在9%差价。真正迫使印度动手的,是其发现83%的高炉备件仍需从中国进口。

面对关税壁垒,中国钢铁企业正将技术输出重心转向哈萨克斯坦阿萨克钢铁城。中钢国际在越南河静的冷轧项目采用"技术入股+当地运营"新模式,而宝武集团在沙特朱拜勒的氢能炼钢基地,已吸引德国西马克等欧洲企业加入供应链。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桥梁建设进度放缓了14%,印证了行业预测:关税保护能让塔塔集团多赚3.2亿美元,但将使印度基建成本增加58亿美元。这种得失算计,恰似莫迪政府墙上并排挂着的甘地画像与"印度制造"标语——如何在民族主义与全球化间寻找平衡,考验着每个新兴工业国的智慧。

2 阅读:357

孤晴说天下

简介:心中有国,肩上有责,前路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