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美女如云,泱泱中华大地,少不了的就是貌美如花的女子了。古籍中对于美女的介绍更是不在少数,其中关于四大美人的传说,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作为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古人更是不吝啬笔墨来描摹她的花容月貌。据说她的美貌倾国倾城,连神仙看了都会停下来观赏几刻。
大家也知道现如今的科技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对于许多以往难以复现的事物,都能够一一复原了。就连早已入土千年的美女王昭君的样貌,也可以做到神级还原。当然这是要经过很多专家夜以继日地工作才能实现的,经过他们不断地翻阅古籍和研读资料,王昭君这个美女的样貌终于被还原到了世人面前。
但是在许多人看了之后,却都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这真的是位列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吗?看着眼前的这位女子的图像,大家似乎并没有产生过多的惊叹。
01王昭君的美貌传说
查阅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王昭君这人坎坷不平的一生,确实是充满辛酸。她出生在西汉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自打她在娘胎里,就表现出和常人不一样的特质。据说她的母亲怀她的时候,各种状态都和常人不太一样,光是她的肚子形状,就与平常人不同。她的家人或许早就预知到这个婴儿与众不同,早就准备好迎接这个婴儿的到来。
果不其然,这个女婴一出生就像个精致的瓷娃娃,美丽动人,更是吸引了方圆十里乡亲们的驻足观看。像这样天生丽质的女婴诞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倒也是一件稀罕事。王家人也是特别在意对这个女儿的栽培的,他们不仅要让这个女儿在才艺方面胜过别人,在其它的才能方面,更要胜于他人。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昭君姣好的外表生的是越发动人,在家人的精心培养之下她也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别说是那时候,放在现在也是万千男性所痴迷的女神级别人物。
这样一个近乎十全十美的女娃在当时的名气可是不小,别说他们那个偏远村落,就是附近的村镇也是传得沸沸扬扬。就这样,美若天仙的王昭君名声传着传着就到了京城,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作为一国之君,皇上决定直接让王昭君入宫侍奉。但在此之前,需要由画师亲自作上一幅画呈给皇帝过目,据此来分配进宫女子的分配岗位。
没曾想到这个去给王昭君画像的画师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他给女子作画一般都是根据收到的赏金多少来画的。如果想要得到更加美丽的画像,就得付出更多的金银。因为如果想要在皇宫当中获取一定的地位,这道门槛是必然要跨过的。于是乎这个画师在给王昭君作画前已经准备好收受贿赂了,他一直等着王昭君出钱作画。
哪曾想到王昭君根本不吃这套,就连一文钱都没有送给画师,画师当然是很生气的。王昭君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就拿捏在眼前的这位画师手上,又或许是对自己的容貌充满自信,不屑得搬弄世俗的这套。所以不出意外,画像当中的王昭君,比她真人要丑上几分,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及本人的一半漂亮。
02王昭君美貌的经历
皇帝当然是凭借画中人像来评判所有的入宫女子的,毕竟千千万万的人,他怎么样也不可能一一瞧完。在见到了王昭君的画像之后,皇帝内心产生了许多厌恶,民间流传着的绝世大美女,竟就只是这副模样。也许是期望太大,失望也就很大,因此皇帝直接把王昭君送入冷宫,不出意外的话这辈子两人应该是不会碰面了。
虽然王昭君遭到了皇帝的无情抛弃,但是她骨子里还是有乐观属性的。王昭君选择安然接受,也没有说过什么抱怨的话,她或许也隐约看淡了尘世,想要寻得一方净地吧。可就在几年之后,汉朝经不住匈奴的进攻,出于无奈皇帝打算通过和亲的方式来缓解一下两国的矛盾。于是皇帝让匈奴首领在大汉国土上挑选自己认为绝美的女子,并承诺将其许配给他。
此时身处冷宫的王昭君倒是坐不住了,她决定赌上一把,主动请缨前往匈奴和亲。这让皇帝可高兴坏了,一个出身冷宫的女子,既不得宠又不具有权势,送去和亲也不会损失什么,这简直就是一件美滋滋的事情。所以在启程前往匈奴的时候,王昭君和皇帝见了这辈子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皇帝本来就不报有任何幻想,对于王昭君的去留,他丝毫不在意。哪里想到这皇帝一见到王昭君,原本飘渺的眼神一下子就紧紧地盯住了她,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民间所传这是个美女,名不虚传。只不过这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王昭君已经是要前往匈奴和亲的人了,她已经不再属于皇帝。
03王昭君的真实容貌
远嫁到匈奴之后的王昭君倒是很受待见,匈奴首领对她也是相当的好,王昭君在这里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人世间的美好。那么王昭君究竟是有多美丽,才能让这么多男人都为之倾倒?经过不断地努力,我们将王昭君的真实面貌给还原了出来,看到眼前这样一个女子,很多人都觉得不过如此。无论是五官还是脸型,还原出来的王昭君还真算不上什么美人,顶多算是长得清秀。
仔细一看,倒还有几分眼熟。回想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薛宝钗,她们在当时肯定是鼎鼎有名的绝世美女,根据书籍描绘,这三人的样貌倒是有所相似。也许这就是古人的审美,他们的追求于今日不尽相同,因此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同。
从古至今的审美标准一直在变化,恐怕没有人能够永远生长在人们的审美标准当中,我们也不应该以今人的眼光来评价过往的人事,而更应该以包容的眼光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