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祭孔子,欲行跪拜大礼,可却因墓碑上的一个字,迟迟不肯下跪
一次,康熙去祭拜孔墓,打算行跪拜大礼。但当他看到墓碑时,却迟迟不行动。突然,从旁边冒出一个人,用布遮住了1个字,康熙这才跪下磕头。
1661年,顺治去世,他留下遗召,立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康熙。
但玄烨上面还有2个哥哥,顺治是怎么决定让他继承皇位的呢?
原来,竟是因为玄烨小时候得了一场病,而且这个病还让他毁了容。
1655年,清皇宫里突然爆发天花,顺治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宫里没有出过天花的人,都要去外面行宫避豆。”
年幼的玄烨也随着这波人,被送出了宫外,从此过上了与父母分开生活的日子。
但小玄烨还是没有躲过这场危机,顺治当时的心思全都放在独宠董鄂妃上面,对这个不受宠的皇子,也不是很在意。
但孝庄却很喜爱这个孙子,派贴身婢女苏麻喇姑,每天往返于行宫与皇宫之间,查看玄烨的病情,同时,督促他学习。
玄烨也很争气,不仅病好了,连学业都没落下。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因为这场病,让玄烨脸上留下了一脸麻子。
1661年,顺治突然病重,眼看就要不行了。他赶紧召开大臣,商讨传位事宜。
这时,汤若望突然上奏,“皇三子玄烨,小时候出过天花,抵抗力比其他人强。”
顺治一听,马上叫人拟旨,传位玄烨。
就这样,只有8岁的玄烨登上了皇位,称康熙皇帝,但此时,他却没有实权。
因为,顺治给玄烨留了4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而鳌拜是个野心很大的人,为了争权,他列了24条罪状,逼着康熙绞死了苏克萨哈。
索尼也在不久之后病逝了,而遏必隆则是墙头草,绞死苏克萨哈的24条罪状里,就有他的“功劳”。
不过,康熙还是挺沉得住气得,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到把自己的实力提升到可以和鳌拜抗衡的等级后,一举拿下了鳌拜。
鳌拜见大势已去,经撕开自己的上衣,露出一道道伤疤,“这是我为大清江山负的伤。”
不能否认,从攻克皮岛到松锦之战,从巴图鲁到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真的是战功赫赫。可惜的是,他不明白,即使没有野心,功高震主也是皇帝最为忌讳的,更何况,他还想让皇帝做傀儡,自己掌实权。
好在,他有战功护身,又没有其他伤害大清的想法,康熙还是念了旧情,只是将他关了起来,最后死在了牢里。
就这样,14岁的康熙正式亲政。
康熙从小由孝庄教导,知晓治国理,熟读圣贤书。
1673年,为了稳固国政,他提议“削平三藩”。要知道三藩的实力,在当时可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很多大臣都沉默不语,估计心里都在吐槽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呢。
索额图更是站出来反对,但此时纳兰明珠却站出来支持康熙,这给康熙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也为纳兰明珠后来官路开挂,打下了伏笔。所以,康熙下令“撤藩”。
再说三藩本就有野心,再经康熙这么一闹,直接就反了。清军节节败退,更让他们郁闷的是,吴三桂带领三藩这一反,带动周边也都反了,短短几个月,就连失六省。
这时,康熙提出,“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妥协讲和;其他反者,公开招抚。”康熙这招很妙,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敌人分化,还可以削弱吴三桂的实力,并且孤立他。
这场战争打了足足8年,最终三藩平定。
之后,康熙还驱逐沙俄,并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认边界,保了边界和平。
虽然征战四方,立下不少丰功伟绩,但自小读圣贤书的康熙,却非常尊重圣贤之辈。
我们都知道,康熙为了体恤民情,经常出去微服私访,这段历史甚至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
一次,在路过孔庙时,康熙前去祭拜。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顺治帝曾尊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作为顺治的儿子,当然会遵从父亲的思想,对孔子敬畏有佳。
康熙不仅拜孔子像、念诵祭文,还下跪磕头叩拜。皇帝下跪磕头,这可是非常大的礼节了。
之后便是去祭拜孔子墓,在场所有的人都以为康熙仍会行大礼,但他们却发现,康熙盯着墓碑发呆。
正当大家心存疑惑之时,跟随的一位大臣,突然找了一块布,将墓碑的一行字盖上了。
康熙见到后,点了点头,然后才上前磕头祭拜。
事后,众人向那位大臣请教,大臣说,“皇上本来是打算祭拜的,之时墓碑上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皇上怎么能向一个追封的王行大礼?这根本不合规矩。但我将那字用布挡住了,皇上就可以祭拜圣贤了。”众人这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说起来,康熙也是个可怜的娃,童年几乎没怎么和父母呆在一起过。好不容易回到皇宫,结果8岁丧父、10岁丧母,父爱和母爱严重缺失。
但幸运的是,他有个关心他的奶奶孝庄。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康熙都没有跑偏,更是遵从父亲的遗志,去诚心地拜了圣人。
康熙在位61年,遵从儒家之道,以仁心和任爱治国,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更被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你觉得康熙是个好皇帝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