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8年,康熙到木兰围场打猎,发现一个小侍卫跪坐在地上。康熙见状,快步走上前去搀扶。没想到,小侍卫却一下倒在地上,康熙陷入自责。
1698年,康熙到木兰围场打猎。
清朝皇帝对打猎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打猎就是为百姓祈福。
而且,打猎的时间还都不短。
这不,康熙连续3天打猎,虽然意犹未尽,但身体却有点吃不消了。
毕竟他也年近50了,无论精力还是体力,都和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没法比。
于是,康熙决定,就地休息,但他也没拘着年轻人,就让他们自己活动了。
康熙在搭好的帐篷里休息,可不一会儿,就觉得心情烦躁。
这时,他的贴身太监发现了康熙的异状,赶紧从行李里找出来一副象棋。
康熙一看,烦躁的心情一甩而光,拽着随行的大臣,就开始下棋。
但能让皇帝打猎都带着的大臣,可全都是人精。
于是,就出现了康熙“大杀四方”的局面。康熙开始还心中得意,有时还评论一两句,“你看我这车走的,将你两路封死,哈哈,将军!”
可后来,他也发现了,即使棋艺高超的大臣,也不是他的对手。
原来,都是让着他呢。他们不是不能赢,是不敢赢。
康熙马上就没兴趣了,于是,决定上山探险。
一天,康熙一行人收拾好行装,爬到山上,突然发现山林中竟隐藏着一个用石头雕刻而成的棋盘。
康熙的棋隐一下就被勾起来了,一下就坐在棋盘前,招呼人来和他对弈。
招呼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心腹大臣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可是靠观察“龙颜”崛起的,虽然棋艺比康熙高,但他也深知不能赢,但也不能输得太过明显。
于是,他引着康熙一会“进攻”,一会“防守”,虽然最后还是输了,但却让康熙直呼,“过瘾。”
意犹未尽的康熙对身边的太监说,“传朕口谕,谁若在此赢了朕,必有重赏。”
大臣们跪听口谕后,低头不语,谁也不动。
传旨太监急了,这样下去没法交差啊。只见他眼珠一动,看着旁边的小侍卫说,“那仁福,听说你棋艺不错,跟杂家走吧,和皇上下棋,简直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那仁福因在近处守卫,将刚才的棋局看得很清楚,他本就是个“棋痴”,脑子里正想着刚才的棋局。
听到传旨太监叫他,其实,他就只听到“下棋”两个字,就跟着走了。
结果到了康熙面前,那仁福慌了。
康熙见状,会心一笑,“你会下棋吗?”那仁福赶紧跪在地上,点头。
“好,平身吧,来和朕下一盘,拿出你全部的实力。不许隐瞒,要是让朕发现你隐瞒实力,小心朕砍了你的头。”康熙吓唬那仁福说,其实他只是想好好下盘棋而已,并不想杀人。
那仁福被吓得瑟瑟发抖,但康熙接着说,“你也不用害怕,你要是赢了朕,朕许你一件事。”那仁福赶紧磕头谢恩。
于是,那仁福跪在棋盘前,康熙坐在棋盘前,两人开始对弈。
那时的等级很分明,谁都不能和皇帝对坐,所以,小侍卫那仁福只能跪在地上。
那仁福的棋艺果然很好,很快他就沉迷棋局,康熙的棋艺其实也很好,两人下棋下的十分痛快。
可是这一幕,却吓坏了周围的太监和大臣。要知道,他们可一直秉承着哄皇帝高兴的原则。
这要是皇帝输了,一生气,在场的所有人,可都没有好果子吃。
于是,众人在下面开始“暗送秋波”。
眼见棋局胜败已经很明显,就等那仁福“将”了。
这时,康熙的贴身太监,突然指着山下的一头鹿,大喊,“快看,那有一头猛虎。”
康熙一下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毕竟满洲人从骨子里热爱打猎,这一句话,足以让康熙离开。
果然,康熙站起身,可还不忘叮嘱那仁福,“你在这里守着棋局,等朕打完猛虎,咱们接着战。”
于是,康熙骑着马,身后跟着一大群太监、大臣,一溜烟地去追老虎了。
最后,当然是没有追到,因为根本没有老虎。康熙将鹿收入囊中,打猎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身体也累了,就打道回府了。
而跟随的人,也都自觉“忘”掉了那仁福和那盘棋。
15天后,康熙再次带队,来到木兰围场打猎。
他追寻猎物来到了山上,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那仁福跪坐在地上,双眼紧盯着棋盘,一手执子,一手托腮,一动不动。
康熙心中一颤,快步走到跟前,伸手去扶。
没想到那仁福应声倒地,早已没了生气。康熙双眼微红,陷入深深地自责中。
那仁福是个棋痴,让康熙过足了棋瘾。
可是他却忘了,伴君如伴虎。
即便自己在能,皇帝不计较,还有那些“惜命”的大臣和太监们。
所以,在性命面前,在场的人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相信鹿就是虎,又不约而同地忘记那仁福还跪坐在棋盘前。
所以,那仁福终究还是当了别人的挡箭牌,还有权力的牺牲品。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