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交易震动外交部亮明底线

每日大观 2025-03-28 16:41:08

港口交易震动 外交部亮明底线

190亿美元交易引发国际关注近日,长江和记实业宣布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涉及巴拿马运河等战略要地,交易金额高达190亿美元。此次交易因涉及美国贝莱德财团接盘、港口区位特殊性以及中国外交部罕见发声,迅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

一、交易细节与战略隐忧

此次出售的港口资产覆盖23个国家,包含199个泊位。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控制权转移尤为敏感——该运河承担全球6%的货运量,中国21%的进出口货物需经此航道。数据显示,美国通过该运河的货运量占比高达74%,若交易完成,美方可能通过差别化收费、优先通行权等手段,对中国航运施加额外成本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协议在未公开招标、未与中资企业协商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尽管中远海运曾明确表示“愿高价接盘”,但长和集团仍选择与美方财团达成协议。商务部专家指出:“这种‘闪售’模式不符合常规商业逻辑,背后或存在非市场因素驱动。”

二、外交部四度回应释放信号

自3月18日起,中国外交部连续四次回应此事。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强调:“中方一贯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他国正当权益。”这一表态被解读为三层深意:

1. 剑指单边主义:直指某些国家将商业交易武器化、实施长臂管辖的行为;

2. 维护航道安全:强调国际战略通道的中立性,反对任何势力操控关键基础设施;

3. 平衡多方利益: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同时,为后续审查预留政策空间。

香港特区政府亦同步表态,特首李家超明确要求“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前任特首梁振英更直言:“商人无祖国是谬论,国家利益高于商业逻辑。”

三、市场震荡与公众争议

交易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反应剧烈。长和集团股价单日下跌4.7%,港股航运板块集体受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担忧港口易主可能导致合作中断、运营标准变更等问题。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新资方可能引入数字化管理技术,提升港口效率。

公众舆论呈现两极分化:• 支持派:认为企业有权根据市场环境调整资产配置,出售非核心业务是正常商业行为;• 质疑派:批评交易存在“去中资化”倾向,担忧战略资产流失影响国家安全。

四、法律审查与博弈升级

根据中国《反外国制裁法》及香港《国家安全条例》,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交易需经过多重审查。业内人士透露,若监管部门认定交易威胁国家安全,可启动“无限期审查”,甚至直接叫停。

美方则试图以“自由市场”名义施压。贝莱德集团宣称“交易纯属商业决策”,但美国参议院某委员会成员公开表示:“控制这些港口将增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供应链话语权。”此番言论进一步坐实了外界对交易地缘政治属性的猜测。

五、历史镜鉴与未来走向

回顾近年案例,中资企业收购海外港口时,常因“国家安全”理由受阻。2016年,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时,欧盟耗时三年才完成审查;而此次美方收购长和港口却进展神速,凸显国际规则执行的双重标准。

对于交易前景,业内存在三种预测:

1. 紧急刹车:迫于审查压力,长和集团主动终止交易;

2. 条款修订:调整港口管理权分配,引入中资企业作为合作方;

3. 硬着陆:双方强行交割,引发国际诉讼与反制措施。

结语:商业与国界的再思考

此次事件再次印证:在全球化的复杂棋局中,重大商业决策已难以脱离国家利益框架。企业“走出去”不仅需评估经济效益,更需研判国际形势、遵守东道国法律、维护国家形象。正如外交部所言:“反对经济霸凌绝非空话,维护权益需要行动。”未来,如何在开放市场与国家安全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所有跨国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李嘉诚/海外港口出售/外交部回应/中美博弈/经济胁迫

0 阅读:83

每日大观

简介:一起从信息碎片中 清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