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东丽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均已公布。
各区从整体发展目标到交通、人口、住房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结合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将有哪些新变化呢?
北辰区
区域发展定位:先进制造研发转化基地、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基地、运河文化全景体验区、津城北部休闲活力区。
人口
规划至2035年,北辰区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37万人。
住房
新增住宅:新增宅地向产业园区周边分布;新建住宅沿地铁站点和公园周边布局。
在子牙河公园、刘园公园、堆山公园、银河公园周边选址,建新社区。
保障性住房:坚持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并举发展公租房,加快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围绕北辰科技园、北辰站周边等布局保障性租赁住房。
城市更新:改造重点地区,加强城中村改造,有序改造提升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推动老旧工业区转型升级。
交通
高铁、城际铁路:规划新增京滨城际铁路至天津西站联络线。
轨道交通: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轨道、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四级轨道交通网络。
城市快速路系统:北辰区规划形成“环放状”的快速通道。外环西路-外环北路-外环调整路-千里堤-南仓道淮河道-淮河北道形成快速内环,放射线为津霸快速路、京津路、津围大道等。
东丽区
区域发展定位:落实“科创绿谷、都市新区”的发展愿景,对接滨海开发区发展,充分发挥东丽资源禀赋,规划定位为天津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高端制造创新转化基地、农文旅一体化先行区、产城融合活力城区。
人口
规划至2035年,东丽区常住人口约152万人,可服务人口约180万人。
住房
新建住宅:引导新增居住用地向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周边分布。大力发展长租房市。
保障性住房:提高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比例。重点布局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住房。
交通
轨道交通:重点打造海河柳林设计之都(东丽片区)、程林片区2个城市级枢纽。
公铁网络:加快推动京滨城际铁路及其与天津西站联络线规划建设,规划京津城际天津机场线引入机场。
构筑机场环线通道,打通南北疏解道路,实现全域至机场枢纽30分钟可达。
军粮城北站引入双湖线,形成高铁与轨道相衔接的“十字” 综合交通枢纽。
教育
结合城市更新补齐东丽城区基础教育设施短板。
金钟街道结合新建区建设,优先配套基础教育设施,结合生活圈合理规划布局初中和小学。
西青区
区域发展定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运河文化核心展示区、京津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高端智能绿色产业集聚区。
人口
至2035年,西青区常住人口约184万人,服务人口186万人。
住房
新建住宅:引导新建住宅区沿地铁和公园周边布局,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
打造田园城市圈层新型社区试点,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规划城镇居住用地。
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提高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比例。
交通
铁路:在京沪高速的基础上,规划新增津雄城际铁路和津沧城际铁路接入天津南站,且津雄城际铁路规划预留团泊北站,远景布局京沪超高铁通道。
公路:优化西青区对外高速公路系统,预留荣乌高速公路新线(京沪高速公路—西青区界)。
规划高速公路九条。
城市交通:构建区域铁路、市域轨道、城市轨道、中低运量轨道等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
医疗卫生
加快区级医院建设,推进市级医疗设施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天津市安宁医院迁址新建工程和天津市口腔医院梅江院区增建工程等医疗项目实施,结合人口补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教育
采用新建、改扩和整合等方式,完善基础教育设施。
新建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米,新建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
文化设施
各街镇应建设不少于 3000 平方米的街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津南区
区域发展定位:天津市绿色生态标志区、京津冀创新发展聚集区、北方国际会展经济功能区、津沽特色城乡融合典范区。
人口
至2035年,津南区常住人口规模约为143万人。
住房
新建住宅:调整新增宅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
保障性住房: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规模、布局。提高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比例。
在天开高教科创园津南园周边增加人才住房用地供应,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就地安居的需求。
城市更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开展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交通
推动津雄城际铁路落位,增强与北京城市主中心、雄安新区、大兴国际机场、沧州渤海新区等周边重点地区的联系。
通过“两横一纵”的市域铁路线路,实现与津城核心区、滨城核心区,以及东丽区内主要功能组团的一刻钟互达。
通过地铁1号线、6号线、8号线,形成津城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