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校招119万份简历抢八千职位!网友:“打工人被当成KPI炫耀”

翱皓谈文化 2025-04-09 15:18:36

四月春招季,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因一组校招数据成为舆论焦点!

失业君小编 | 文damla selen demir | 图

其官方招聘平台“中核招聘”披露,在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中,集团共开放1730个岗位,却收获了高达119万份简历投递,最终预计录取人数仅约8000人。这一数据犹如一枚投入就业话题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将公众对就业形势的关注推向新的高度,而中核集团后续的回应,则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求职市场的复杂生态与社会情绪的激烈碰撞。

从数据层面剖析,中核集团此次校招的录用比例仅为0.67%左右,这意味着每150名怀揣梦想的求职者中,仅有1人能够脱颖而出,成功叩开中核集团的大门。这一残酷的现实,直观地揭示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

▲“中核招聘”披露百万简历数据

有数据统计指出,2025年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将突破1222万大关,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与有限的就业岗位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使得就业市场呈现出“总量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失衡加剧”的双重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核集团作为中央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凭借其“世界500强全产业链核企”的耀眼光环以及体制内岗位的稳定性,自然成为众多求职者眼中的“理想彼岸”,吸引了无数人趋之若鹜。

翻阅网友们的评论,“学历内卷”、“求稳心态”等关键词高频出现,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有网友感慨道:“十年前,本科学历或许还能轻松踏入某些企业的大门,如今却连985/211高校的研究生都未必能稳操胜券。”而“年轻人纷纷涌向体制内”的现象,更是被视为在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大环境下,年轻人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无奈选择。

中核集团最初以“收到119万份简历”这一亮眼数据作为宣传亮点,本意是展示自身强大的品牌吸引力和行业影响力,然而却意外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部分网友对此表示质疑,认为企业此举是将求职者的艰难处境当作自我炫耀的资本,缺乏对求职者困境的充分体察与共情。这种质疑声背后,实则是公众对当前就业市场失衡现象的普遍焦虑与无奈。

面对舆论压力,中核集团迅速调整策略,发布声明予以回应。声明中,企业着重强调“对每一份简历都给予高度重视”“致力于搭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桥梁”,并详细解释了岗位投递机制:每位学生可同时平行投递20个岗位,旨在提高人岗匹配的精准度和效率。这一回应,无疑是在试图淡化校招竞争的激烈程度,转而凸显企业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所秉持的精细化管理和人文关怀理念,以期缓解公众的焦虑情绪,重塑企业的社会形象。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中核集团此次校招引发的广泛关注绝非个例,而是当下国企、央企招聘市场热度攀升这一宏观现象的典型映照。其背后所隐匿的,是多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❶稳定性偏好:在经济形势如汹涌波涛般起伏不定、行业变革似疾风骤雨般迅猛来袭的当下,体制内岗位所具备的“旱涝保收”特质,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为年轻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就业海洋中提供了难得的安全指引。

❷行业壁垒:核工业作为高技术密集型领域,对专业背景要求较高,而中核集团作为行业龙头,集中了大部分优质岗位资源。

❸政策导向:国家对核能等战略产业的持续投入,使相关企业招聘规模扩大,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仍存。

中核集团的回应虽平息了部分争议,但暴露的问题值得深思:企业在展示招聘成果时,需避免加剧公众焦虑,转而更多传递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面对激烈竞争,求职者需理性评估自身与岗位匹配度,而非盲目追逐“稳定标签”。政府与企业需协同扩大高质量岗位供给,尤其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

总之,中核集团的百万简历事件,既是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缩影,也是企业与公众对话机制的一次考验。未来,如何将冷冰冰的招聘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人才战略,如何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平衡,将是所有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而对于求职者而言,在“卷”与“稳”之外,或许更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职业路径,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需求。

网友热议

@公子潮Aron(IP京):千分之一的机会,这比考985还难吧?建议中核下次直接发彩票,中奖率还高点……

@段永锋2007(IP皖):

企业拿百万简历当业绩宣传,有没有考虑过求职者的尊严?打工人已经够难了,还要被当成KPI炫耀。

@方小言Hollis(IP沪):

不是年轻人非要进国企,是私企裁员太狠,谁敢冒险?但凡外面有活路,谁愿意卷编制?……

@淡爱在深秋(IP京):

中核:收到119万份简历;我:收到119份拒信。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方吉尔伽美什Scott(IP闽):与其挤破头进国企,不如学门手艺,至少饿不死。时代变了,蓝领工资比白领高的大有人在。

@落凡星xingzai(IPHK):

这代年轻人不是求稳,而是被房价、医疗、教育压得不敢不稳。换你做牛马,你也选体制内。

最后一条,共鸣了!

1 阅读:58

翱皓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