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中企落入“白搬”窠臼:美国对越加征46%对等关税

翱皓谈文化 2025-04-05 15:16:40

越南面临美方46%高额关税,越南中企陷“白搬”困局……

失业君小编 | 文Nguyen Ngoc Tien | 图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了一项行政命令,决定对越南实施一项高达46%的“对等关税”措施,这一税率水平在亚洲各国之中,仅次于柬埔寨的49%和老挝的48%,使得越南成为了美国调整其贸易逆差策略中的关键目标。促使美国采取这一行动的直接原因是越南对美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该顺差在2024年已攀升至1235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三。

越南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极深,2024年对美国的出口额占据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而此次美国加征的关税,恰好覆盖了越南的核心出口产品范畴,例如纺织服装(其中耐克50%的鞋类和阿迪达斯39%的鞋类均在越南生产)、家具(占美国进口总量的26.5%)以及电子产品等。一旦这些关税措施得以实施,越南的出口企业将面临成本的大幅上升,部分商品的税费甚至可能暴涨至原先的三倍之多。

在过去的十年间,越南凭借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地缘政治的中立立场以及对美国与欧洲贸易协定的优势,逐渐成为了中国企业转移产业链的理想之地。多个行业纷纷在越南设立了生产基地,具体情况如下:

在纺织服装领域,诸如申洲国际、天虹纺织等企业早在2015年就已前瞻性地选择在越南建立工厂,充分利用当地对出口产品的免税政策,从而有效地承接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

在消费电子领域,近年来,苹果供应链上的企业如立讯精密、歌尔声学等也加速了其在越南的布局,旨在通过此举规避中美之间关税冲突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家具制造业方面,敏华控股等企业也选择将生产线迁移至越南,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木材资源,从而降低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成本。

然而,美国此次推出的关税政策却对这些在越南的中国企业产生了直接的冲击,严重破坏了它们的成本结构。以耐克为例,其位于越南的工厂所生产的鞋类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时所需缴纳的平均税率将从13.6%急剧上升至46%。如果这一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那么终端售价至少需要上涨30%。这对于那些以价格优势作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仿佛是从根本上抽走了它们的竞争优势。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随着美国对越南祭出46%的高额对等关税,在越中资企业正深陷“三重困境”的泥沼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①成本优势急剧弱化

近年来,越南的劳动力成本呈现大幅攀升态势。2015年,越南工人的平均月薪仅为150美元,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350美元,涨幅高达133%。在此背景下,叠加关税成本后,部分产业在越南的综合生产成本甚至超过了中国中西部省份。以某浙江纺织企业为例,其经过详细测算发现,越南工厂的出口总成本(包含关税因素)已经比新疆工厂高出12%。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越南曾经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对于依赖低成本竞争的中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②供应链韧性严重不足

越南本土的供应链配套体系仍不完善,在多个关键领域存在明显的短板。例如,在电子元器件、高端面料等重要原材料和零部件方面,越南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美国加征关税后,导致物流运输出现迟滞,运输成本也大幅上升,进一步削弱了越南供应链的效率。以苹果AirPods的生产为例,尽管苹果近年来加速在越南布局供应链,但越南工厂仍需从中国进口60%的零部件。关税的连锁反应使得原本就脆弱的供应链雪上加霜,生产成本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也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③政策风险持续加剧

为了规避美国的高额关税,越南近期采取了一系列仓促的调整措施。其中包括下调对美国液化天然气、汽车等商品的进口关税,以及批准星链服务在美国运营,试图以此“示好”美国。然而,这种被动的政策调整暴露出越南作为小国在外交上的脆弱性。频繁的政策变动使得在越中资企业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以适应政策的变化,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例如,企业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调整生产计划,甚至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和合作伙伴,这些都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探讨破局之策时,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已搬至越南的中资企业而言,实现从“成本洼地”到“价值高地”的转型,或许是摆脱当前困境的关键所在。

企业可充分利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一重要平台,积极开拓东盟、日韩等市场。以某家具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越南工厂向日本出口产品,巧妙利用原产地规则实现了零关税出口,有效抵消了因对美出口损失所带来的影响。这一成功案例表明,RCEP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政策红利,有助于企业分散市场风险,实现多元化发展。

推动本地化原材料采购与加工也是企业应对关税政策的重要举措。越南近期将木材进口关税降至0%,这一政策调整为企业使用美国木材进行加工后再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家具企业降低供应链风险提供了新的窗口。通过本地化采购与加工,企业不仅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还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市场变化。

摆脱低端代工模式,向智能制造转型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以某纺织企业为例,该企业引入AI质检系统后,生产效率提升了20%,部分抵消了关税成本带来的压力。同时,另一些企业则尝试建立自有品牌,通过跨境电商直接触达欧美消费者,绕过了传统关税壁垒,实现了市场拓展和品牌升级。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智能制造和品牌建设是企业提升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此外,分散产能布局也是企业应对关税政策的重要策略。例如,某电子企业将高关税品类转至马来西亚(对美关税仅24%),同时保留越南工厂生产低税率商品,形成了“越南+东南亚多国”的弹性网络。这种分散布局的方式有助于企业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韧性。

总之,美国对越关税政策揭示了全球化2.0时代的残酷现实——单纯追求低成本红利的产业转移模式已不可持续。对于在越中资企业而言,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危机中也孕育着转型机遇。在被动应对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关税成本分摊谈判、利用供应链金融工具等方式对冲风险;在主动求变方面,企业应积极从“成本驱动”转向“技术+市场+政策”的综合竞争力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如越南为星链“开绿灯”所暗示的那样,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成本的比拼,更是战略灵活性与地缘资源整合能力的较量。中资企业若能在价值链上移与区域协作中找到平衡点,将“越南困局”转化为全球化新叙事的起点,那么,这无疑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网友热议

@Rorschar996(IP京):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果然又是熟悉的剧本!中企跟着‘成本洼地’跑到越南,结果美国一纸关税打回原形。说白了,全球化的红利期过了,光靠搬厂降成本迟早被收割……

@点背银Jason(IP津):

越南工人月薪都350美元了,再加46%关税,成本直接逼平中国中西部。当初跑去越南的老板们是不是该算算账了?这波‘白搬’真不冤。

@绿洋葱yangcong(IP黑):越南连AirPods的零件60%都得从中国进口,关税一加,物流成本再涨,这不等于左手倒右手?产业链不完整的地方终究扛不住大风浪……

@王赟Cynthia(IP桂):

文章里说搞技术升级、做品牌,但中小制造企业哪来的资金和人才?越南工厂现在怕是连订单都保不住,谈转型简直是天方夜谭。

@安迪滴andi(IP豫):

越南就是夹心饼干!美国想打压中国产业链外溢,中国想借越南绕开关税,结果越共两头讨好不成,最后中企和越南工人一起倒霉。

@徐大帅Jasper(IP青):

这波教训够深刻了!未来拼的不是哪里工资低,而是谁有技术壁垒、市场多元化和政策周旋能力。中企得学学三星,变成‘打不死的小强’才行。

最后一条,真正的竞争开始了!

1 阅读:171
评论列表
  • 左佐 17
    2025-04-05 21:05

    美国佬就是防着这一手,特朗普又不傻。

  • 2025-04-05 20:30

    越南出口美国的商品,(原材料+组装贴牌)中国占多少比例?

翱皓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