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4 月 28 日,我英勇之师成功收复老山,然而,越军贼心不死,妄图再次进犯,我军遂转入阵地防御。在这紧张局势下,14 军 40 师 119 团 5 连 2 班肩负起坚守 103 号高地的艰巨使命。103 号高地,宛如一颗楔子,楔入老山主峰东侧松毛岭的前哨阵地,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7 月 11 日夜幕降临,黑沉沉的夜幕如一块巨大的幕布,将大地笼罩。王报军,这位来自云南省马关县,1965 年出生,1984 年 1 月才入伍的新兵,“7.12大战”前夕从其他部队补充进119团,他与战友刘万乾、陈国刚,奉命潜伏在 103 号高地和 102 号高地之间的一个前出哨位,执行警戒任务。他们每天如同隐匿于黑暗中的猎豹,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时间悄然流逝,7 月 12 日凌晨 4 时许,原本静谧的夜被打破。借着微弱的星光,王报军他们发现约一个连的越军,正黑压压的一片如同鬼魅般向 103 号高地摸来。情况万分危急,三人毫不犹豫,立即鸣枪报警。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也暴露了他们的位置。前面的10 多名越军如饿狼般迅速扑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王报军和陈国刚沉着冷静,待越军靠近,两人心有灵犀般一齐开火,瞬间,敌人惨叫着倒下。一旁的刘万乾眼疾手快,紧接着一个长点射,又有两名敌人毙命。然而,敌人的反击也随之而来,“轰!” 一发炮弹精准地落在刘万乾身旁,这位英勇的战士当场壮烈牺牲。与此同时,陈国刚也身负重伤,王报军则被炮弹爆炸的气浪狠狠掀倒在地,头部和颈部被弹片无情划破,鲜血汩汩流出,染红了他的军装。
这时,后面的敌人又分成两路再次疯狂扑来。陈国刚强忍着剧痛,吃力地端起冲锋枪,打出一个点射后,终因伤势过重昏迷过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报军猛然发现有两名越军正企图将昏迷的陈国刚拖出堑壕。怒火在他心中燃烧,他不顾一切地调转枪口,一梭子子弹喷射而出,一名越军应声倒地,另一名见势不妙,连滚带爬地翻下坡去。
王报军深知此地危险万分,必须尽快转移。身高只有1.6米的他咬着牙,艰难地背起陈国刚,迅速钻进草丛,往一个凹部转移。直到抵达凹部,他才惊觉已进入雷区。此时,敌人的炮弹仍如雨点般在周围爆炸,泥土和石块被炸得四处飞溅。王报军身体瘦小,又被丢人弹片击中受伤,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他一边小心翼翼地排雷,一边背着陈国刚缓缓前进。每迈出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或许是疼痛难忍,陈国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听到 103 号高地方向时而激烈、时而稀疏的枪声,他焦急地问王报军:“不知班长他们还在不在阵地上?” 王报军坚定地回答:“你放心,凭枪声判断,阵地肯定还在我们手里!” 陈国刚看着疲惫不堪且同样受伤的王报军,心痛地说:“都怪我连累了你,这里地雷很密,你还是把我放下先走吧!” 王报军斩钉截铁地回应:“不行!要走我们一块走,要死我们也死在一起!”
在返回 103 号高地的艰难路上,王报军强忍着头部和颈部的剧痛,从枪上取出通条当作探雷针,一寸一寸地摸索着前进。由于流血过多,他的脚步越来越沉重,每前进一步都仿佛在与死神拔河。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战友背回去。终于,他将陈国刚背到了路边的猫耳洞。
王报军给陈国刚留下一支枪后,便向 103 号高地爬去。当他终于爬到高地上,向班长李利奎报告完情况后,再也支撑不住,昏迷了过去。班长李利奎根据王报军提供的信息,迅速组织人员,将陈国刚从猫耳洞里背了回来。
此时,敌人新的进攻又开始了。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李利奎关切地对刚苏醒过来的王报军说:“你在这里休息,不要出来!” 便转身冲出掩蔽部,指挥战士们继续迎敌。然而,当李利奎打完一梭子弹,却惊讶地发现一个 “跑错位” 的战士在战斗,定睛一看,竟是王报军。原来,王报军不顾伤痛,再次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中。
在我军强大炮火的支援下,全连战士奋勇作战,击退了越军一次又一次的反扑。越军在二班的阵地前沿丢下二百多具尸体,狼狈败退。而王报军,这位刚入伍三个月的新兵,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这场战斗中书写了壮丽的篇章。战后,1984 年 9 月 15 日,昆明军区发布命令,授予王报军 “战斗英雄”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