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的战鼓在南疆激烈敲响。这场战争承载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成为两国关系史上一段无法磨灭的特殊印记。在这场作战的诸多故事中,成都军区 50 军 150 师 448 团在回撤阶段的曲折经历,格外引人注目。
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凭借着坚毅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战略,在战场上如利刃般迅速突破敌人防线,顺利达成了预定作战目标。1979 年 3 月 5 日,新华社发布声明,宣告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达到目的,中国军队开始撤军回国。广西、云南两个作战方向的参战部队,在广州军区前指、昆明军区前指的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撤军行动。大部分战区的越军,在前期的激烈交锋中损失惨重,部队士气低落,犹如霜打的茄子,无力对我军的撤军行动实施大规模反击。他们或是远远地跟在后面,不敢靠近,像是在 “礼送出境”;或是派出连、排规模的小股部队进行尾追袭扰,然而这些行动对于交替掩护、有序回撤的我军来说,不过是蚍蜉撼树,难以构成实质性威胁。
然而,在广西方向的高平战区,一场危机却悄然降临在 448 团头上。50 军 150 师作为战役预备队,在东线参战,于 3 月 6 日踏入越南高平省扣屯地区,配属 41 军作战。3 月 11 日中午,战局突变,41 军前指重新调整 150 师的任务,要求该部在 11 日至 13 日期间,由南向北清剿班英、天丰、三龙、灵黄、波列、无扣、北干地域,并于 13 日下午抵达春惆地区。这一任务调整,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发了一系列波澜。
师长刘同声站在作战地图前,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深知部队历经多日战斗,已基本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此时沿 3 号 A 公路返回,既能确保安全回国,又能让战士们得到充分休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担忧,坚定的是对这条安全路线的判断,担忧的是上级的决策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而 50 军驻 150 师工作组,以副军长关豁明为主导,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关副军长双手抱胸,表情严肃,语气坚定地认为部队清剿残敌和收缴仓库物资的任务完成得不够彻底。他大手一挥,决然决定 448 团沿那嘎、郎庄、三龙 、505 高地、灵黄、春惆一线清剿回撤。这条路线对于 448 团来说,充满了未知与危险。部队对这一地区的地形、敌情一无所知,既没有精准的地图可以参考,也没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指引方向。战士们听闻这个决定后,私下里议论纷纷,抵触情绪在队伍中悄然蔓延。李副师长忍不住说道:“要错是我们错,我们无能撤我们,不要拿部队出气嘛。” 话语中满是无奈与不满。
3 月 12 日上午,448 团前指率领 2 营进至那嘎南侧。那是一个阳光刺眼的上午,山间弥漫着潮湿的雾气,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寂静得有些诡异。突然,一阵密集的枪声打破了平静,越军依托着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对 448 团发起了猛烈阻击。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炮弹在队伍中爆炸,掀起阵阵尘土和硝烟。448 团瞬间被敌人火力压制在开阔地里,战士们纷纷寻找掩体躲避,局面极为不利。
448 团几次向师里报告,言辞急切,直接或间接地提出改变回撤路线的请求。刘师长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心急如焚。他深知此刻情况危急,必须尽快做出决策。他果断决心黄昏时将 2 营撤出,就地清剿。然而,工作组却认为当面敌情并不严重,轻易地否定了师长的决心。工作组的成员们坐在指挥部里,对前线的危急情况缺乏直观感受,他们掉以轻心,既不亲临前线了解真实情况,也不采纳下级的合理建议。16 时 50 分,他们以个人名义越过师长,直接致电在 448 团的两位副师长,语气强硬地严令 448 团:“只准前进,不准后退”。这道命令,如同给陷入困境的 448 团套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锁,使得部队彻底丧失了摆脱被动的机会,完全陷入了险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不断遭到敌人的阻击、伏击,伤亡逐渐增加,人员开始失散。关豁明此时却做出了令人费解的举动,他两次不允许 150 师及时如实地向 41 军前指和军区前指报告情况,分别是 12 日下午和 13 日下午。直到 13 日晚上,41 军发电报询问 150 师 14 日回撤有何困难时,关豁明才让 150 师起草了一个含糊其辞的电报给 41 军前指和军区前指,请示迟至 15 日从安乐附近回撤。在军区前指的追问下,关豁明才同意 150 师发出报告 448 团人员失散和各团位置的电报,但是他又在结尾处加上一句没有根据的话:“我部可于今日回撤”,这一错误信息致使军区同意 150 师 14 日回撤,结果彻底丧失了接应失散人员的时机。
从 3 月 12 日至 18 日,这漫长的 7 天里,150 师 448 团在扣屯以西的那嘎及其以北地区,犹如陷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他们遭到越军的疯狂阻击、伏击,2 营、1 连、8 连蒙受了重大损失。542 人失散(其中 219 人被俘回归),各种枪支 407 支(挺)、各种火炮 24 门和其他装备物资一部丢失。448 团的这次失利,成为 1979 年对越作战乃至整个十年对越作战中最大的一次损失,如同一道沉重的伤疤,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据后来掌握的资料,参与围攻 448 团 2 营及 1 连、8 连的越南武装力量构成复杂。其中,北太省军事指挥部第 4 营是一支重要力量。从战争伊始,北太省第 4 营就接到命令增援边境一线。3 月 8 日,在那袍,他们与中国军队展开激烈战斗,双方都付出了不少伤亡。3 月 10 日,他们又在高平省的养牛场拦截 448 团,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北太省第 4 营使用迫击炮对 448 团进行火力打击,448 团则迅速使用无坐力炮和火箭炮进行还击,火光冲天,场面惊心动魄。
除了北太省第 4 营,太原钢铁厂民兵营和明心乡游击队也参与其中。北太省第 4 营与太原钢铁厂民兵营、明心乡游击队共同制定联合作战计划,妄图一举消灭 448 团这部分力量。当时,448 团守在山上,山势陡峭、地形险要,连越军侦察人员都难以靠近。正面攻打难度极大,极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北太省第 4 营指挥所迅速部署部队将这里包围,并准备发起进攻。期间,北太省第 4 营中有一名曾是汉语教师的政治指导员,开展政治攻势,用扩音器向山上的 448 团喊话,要求他们投降。与此同时,北太省第 5 营也赶来增援到位。
3 月 14 日下午,一名 448 团士兵手持白旗下山,表示山上连队约有 100 人,提议越军派人谈判。但越军营指挥员十分强硬,只接受投降,提出放下武器、不设地雷、举起白旗并在山下排成一列的条件。两名侦察兵奉命护送这名士兵上山联络。越军也做好了战斗准备,以防 448 团反悔。不久后,104 名中国士兵成群结队出来投降。他们所在的山顶岩石斜坡呈锯齿状,越军很难攀登上去,难以想象 448 团士兵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多日的。从这里,448 团原本可以观察到该地区的整个地形,自然也清楚看到越军部队和民兵的战斗部署,包括刚刚集结的北太省第 5 营的大量部队。而在他们之前驻扎的地方,武器散落一地。下午 5 点左右,所有投降的中国士兵列队完毕,这场悲剧性的战斗暂时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