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门火炮!27集团军老山扬威;越军师长:炮兵太准,不敢出工事

映像老山 2025-02-05 09:23:27

1986 年11月,北京军区第 27 集团军在军长钱国梁、政委徐永清的带领下,毅然踏上了老山轮战的征程。这是一支规模宏大、装备精良的部队,麾下包含步兵第 79、80 师、81 师 241 团、炮兵旅、高炮旅等多个作战单位,总兵力达 33700 人。他们携带 2471 台车辆、1025 门火炮以及数万件其他武器装备,历经 3000 多公里的艰难战役机动,于 12 月 30 日顺利抵达文山地区集结展开临战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

1987 年 4 月 30 日,第 27 集团军正式接替兰州军区陆军第 47 集团军,承担起老山防御轮战任务。在接下来为期一年的艰苦轮战期间,他们成功粉碎了敌人 614 次偷袭进攻,发起了8 次大规模的炮击作战。共歼敌 3381 人,其中毙敌 1580 人、伤敌 1800 余人、俘敌 1 人,摧毁敌各种火炮 103 门,各种工事 808 个,毁敌军车 35 辆,歼敌大口径炮兵连 10 个,重创敌大口径炮兵连 17 个。而集团军所属及加强部分队在战斗中也付出了负伤 172 人、牺牲 63 人的代价。

第一次炮击作战(代号 “5.12” 行动)于 1987 年 5 月 29 日至 6 月 1 日展开。第 79 师与第 80 师密切配合,多个炮连分别对各自目标展开歼灭(破坏)射击,集团军炮兵群也协同作战。各师根据目标暴露的迹象,灵活自主地掌握开火时机,不仅增强了射击效果,还能及时对临时出现的目标实施压制射击。此次作战共消耗炮弹 1769 发,成功歼灭敌军 75 人,摧毁敌榴炮连和迫击炮连各 1 个,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

6 月 20 日至 23 日,第二次炮击作战(代号 “6.4” 行动)打响。第 79 师和第 80 师再次组织众多炮连,对预定目标进行精准的歼灭(破坏)射击,同时安排多个炮兵连负责监视与掩护射击。各参战部队巧妙运用战术,灵活组织火力,共发射炮弹 4768 发,歼灭敌军 122 人,重创敌大口径炮兵连 1 个,进一步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8 月 2 日 - 8 日的第三次炮击作战(代号 “7.14” 行动),战术目的是为雨季出击作战进行光明火力佯动和火力准备。第 79 师、第 80 师和集团军炮兵群协同作战,采取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的方式,昼夜不停地实施炮击。此次作战共消耗炮弹 9348 发,歼敌 261 人,成功歼灭敌大口径炮兵连 3 个,摧毁敌军大量装备和工事,甚至引爆了多个弹药所,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9 月 7 日 - 10 日的第四次炮击作战(代号 “8.13” 行动),是在充分侦察到越军第 312 师换防后的具体部署后进行的。第 79 师和第 80 师组织多种炮连,对多个目标进行破坏或歼灭射击,同时对临时出现的目标迅速实施压制射击。此次作战共动用 199 门火炮,耗弹 8940 发,歼敌 243 人,歼灭敌大口径炮兵连 3 个,摧毁了大量敌军设施,让越军在换防后陷入了混乱与被动。

10 月 11 日 - 23 日的第五次炮击作战,旨在破坏越军的试射计划并挫其锐气。19 个炮兵连对 11 个目标展开歼灭(破坏)射击,期间还成功进行了反炮击作战。在 12 天的战斗中,共耗弹 7194 发,歼敌 118 人,歼灭敌炮兵连 4 个,有效地打乱了越军的作战节奏。

11 月 11 日 - 26 日的第六次炮击作战,目的是摸清越军第 312 师的活动规律。第 79 师、第 80 师和集团军炮兵群分别对各自目标进行歼灭射击,由集团军统一指挥,集中火力,逐个歼灭目标。历时 16 天的炮击作战,耗弹 2770 发,毙伤敌 95 人,歼灭敌大口径炮兵连 2 个,重创敌大口径炮兵连 6 个,让越军的行动无所遁形。

1987 年 12 月的第七次炮击作战,根据上级指示开展。第 80 师和第 79 师分别在不同时间对各自目标进行歼灭射击。此战耗弹 2500 发,歼敌 35 人,歼灭敌 152 加榴炮连 1 个,重创敌炮兵连 2 个,进一步巩固了我军的优势地位。

1988 年 2 月 10 日 - 12 日的第八次炮击作战,按照云南前指的要求进行。第 79 师和第 80 师分别对目标进行歼灭(破坏)射击,另有炮兵连对计划外目标实施临时压制射击。共耗弹 4054 发,毙伤敌 101 人,给予越军最后的沉重一击。

除了这 8 次精彩的炮击作战,第 27 集团军还成功组织了 34 次侦察作战。在整个轮战期间,共歼敌 3381 人,其中毙敌 1580 人、伤敌 1800 余人、俘敌 1 人,摧毁敌各种火炮 103 门,各种工事 808 个,毁敌军车 35 辆,歼敌大口径炮兵连 10 个,重创敌大口径炮兵连 17 个。而集团军所属及加强部分队在战斗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负伤 172 人、牺牲 63 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领土完整。

1988 年 4 月 30 日,第 27 集团军圆满完成与陆军第 13 集团军步兵第 37 师的换防任务,撤至文山地区休整。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部队完成回撤归建,结束了这场波澜壮阔的老山轮战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越军第 312 师师长陈明文对第 27 集团军的评价,从侧面反映了我军的强大战斗力。陈明文,越南平定省人,原越军第 1 军第 312 师师长,参加过 300 多场战斗,受伤 14 次,在越军中有很高的威望。1987 年下半年,他奉命率部赴渭川前线(即老山前线)参加轮战。据他回忆,1987 年 3 月 31 日,总参谋部下达命令,调第 312 师前往渭川前线,当时他们师总兵力约为 10000 人。到达前线后,驻扎在渭川县边境地区泸江以西的清水乡,当面的中国军队正是北京军区第 27 集团军第 79 师。

陈明文说,渭川边境属于山岳丛林地带,中国军队占据的地形更为有利,处于较高位置,而越军处于较低位置。当时前线总体态势是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双方一线阵地距离在 200 米至 300 米之间。中国军队若要进攻,需克服悬崖障碍。越军地形一半是土壤一半是岩石,而中国军队一侧则石山较多。在防御作战中,防御工事至关重要。越军在大约 7 个月的时间里构筑了 937 个相当坚固的防御工事,是渭川前线参战部队中构筑防御工事最多的师。然而,面对中国军队强大的火力,尤其是精准的炮兵打击,这些工事也难以完全保障他们的安全。陈明文提到,战斗爆发时,中国军队先是猛烈炮击,尔后组织步兵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越军虽能凭借防御工事挡住中国步兵的攻势,但一旦离开工事,就会立即被中国炮兵击中,因为中国炮兵的射击非常准确,这让他们不敢轻易离开工事。

0 阅读:94

映像老山

简介:弘扬老山精神,传播老山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