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柜员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操作岗位也得学会使用人工智能。
一季度开门红才刚刚过去,各大银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动作。
就在员工们都沉浸在即将周末双休的喜悦里,信箱收到了一封不合时宜的邮件。

“为进一步赋能全行数智化转型,提升工作质效,从即日起,每周日全员需参与低码RPA训练营,无故不得缺席。”
这一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办公室里顿时哀嚎一片,银行人梦寐以求的周末,再一次变成了奢望。
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显示,银行业自动化渗透率每提升10%,基层岗位需求曲线就会下探4.2%。
有些银行人可能应该猜到了,在这场静默的数字化转型中,表面上只是一次培训和学习,背地里却是银行在下一盘大棋。
一、人力成本困局中的双刃剑银保监会披露的行业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平均人力成本占比达35%,远超全球25%的均值。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基层员工时薪成本与RPA运维成本的比值已达到12:1。
这种经济压力催生了看似矛盾的场景,一方面,智能稽核系统频繁拦截重大操作风险;另一方面,传统柜员岗位的需求每年都在锐减。
更深层的矛盾体现在工作流程的撕裂,信贷审批部员工每天仍需在8个系统间手动跳转46次,而他们开发的RPA脚本却能将客户授信评估时间压缩83%。
这种“自我革命”的悖论,正是金融科技浪潮中的典型困境。
员工亲手搭建起取代自己的数字化流水线,效率提升的红利往往伴随着职业安全的焦虑。
二、数字化转型的明暗线某股份制银行的“全员开发者计划”,暴露了这场变革的双重面孔。

表面是轰轰烈烈的“数字赋能运动”,要求每个员工年度开发3个以上自动化流程;深层则是悄然推进的“人力资源重构”。
其人力规划显示,运营类岗位编制缩减速度是往年3倍。
更具隐喻意味的是,该行将RPA培训与晋升体系直接挂钩,却在岗位说明书中新增了“适应人机协同工作模式”的弹性条款。
这种双向挤压在具体业务场景中尤为明显,现金管理部应用RPA后,外汇申报处理效率提升400%,但部门人员优化率达30%。
理财经理使用智能客户画像系统后,营销转化率提升至68%,但KPI考核标准同步上调了120%。

也许,银行管理层的电脑里,已经列出了下一步要优化的员工名单。
三、人机共生时代的生存算法打不赢确实可以加入,但银行人在学习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思维。
信贷专员在自动化审批流程中增设了“人工干预节点”,将重复劳动转化为风险识别能力的培养场。
对公客户经理则把RPA节省的4.2小时/日转化为企业现金流分析专长,打造的“动态授信模型”已成为同业竞相模仿的标杆。
面对不可逆的数字化浪潮,银行业从业者需要构建三层防御体系。
一是将重复性工作封装为自动化模块,同步升级模块之上的决策能力。
二是在标准化流程中嵌入个性化服务节点。
三是向监管科技、跨境金融等机器难以替代的领域渗透。

某城商行的实践印证了这种转型路径,RPA全面应用后,理财经理将62%的工作时间转向家族信托规划等高附加值服务,客户资产管理规模逆势增长25%。
这种从“流程执行者”到“价值设计师”的蜕变,正是人机协同时代的终极生存法则。
这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效率竞赛,而是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
毕竟,机器能替代的永远只是昨天的岗位,而人类真正的价值在于创造明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