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火锅:华夏饮食里的烟火气

怡汶寻史 2022-10-04 20:56:04
前言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顿不够,那就两顿。”一度成为网络热语,大众纷纷响应,在每一个时节开启各式各样的火锅之旅。冬季热气腾腾,熨帖风雪中的寒冷;夏日则热辣舒畅,在满身大汗里感受辣意在舌尖的翻滚。

火锅,中国人的美食,不分南北东西,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里,成为寻觅生活快乐的重要必需品。而这样一类充满着致命吸引力的食物,也拥有着它悠长的发展历史,经过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在不同代中华子孙舌尖的考验下,站到了美食之王的位置上。

探寻火锅的来历

火锅在古时候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古董羹”。这里头没有什么深意,只是因为在食物被投放进沸水时,会发出类似于“咕咚”的声响。火锅由来已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只是不同于我们今日对火锅的狭义认知,只将其当作一种将食物放入热水或高汤中涮煮的烹饪方式。

火锅所指还有此种烹调方式的锅具这一层意思,故史学家在考证火锅的历史时,重点偏向是在锅具这一变迁发展上。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多种学说。一是根据《韩诗外传》,其中有一则“击钟列鼎而食”的记载。这个主要是说,到了庆典或例行古代祭祀的时候,大家就会一并围在鼎的四周,将准备好的牛肉羊肉放入鼎中煮熟,后分食。这是最早的关于火锅雏形的记载。

而在《魏书》里则记载了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铜制的火锅。当时三国的人们,会将各式各样的肉食放至铜鼎中进行烹煮,只是这一种方式在当时并没有流行开来,火锅在中国人美食的征伐之路略有挫败。

除却史料文字的记载,另外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火锅始于东汉时期。在西汉海昏侯墓,主墓室东北角里出土了一个造型较为奇特的青铜三足器皿,在当时的文物组考察人员的研究讨论下,认为它是一个早期的火锅。而后的电视媒体采访中,对其的介绍也是“汉代的火锅”,并称其“与今天的火锅形态非常相似。”这是从文物资料中所得出的一种判断。

有文物佐证,却依旧无法做具体判断的原由是什么呢?因为大家实在很难想象这个三足器烹煮肉片的样子,更加偏向于它是一个保温器。

而之后各种出土的“烹炉”“暖炉”“染炉”更加不符合大家对于火锅的认知和想象,顶多拿来热一热火锅的调料。而跟现代火锅相近的是《山家清供》里所记载的“拨霞供”,这个名字比起粗糙简易的火锅,真是风雅无边。取自“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这一美丽光景。所说的也是作者林洪当时去拜访山中隐士止止师,在上山时抓到了一只在大雪中狂奔的兔子。林洪想将其烤来吃,制止师却告诉了他一种新的烹饪法。

在桌子上放一个生炭火的小火炉子,在之上架一个汤锅。把兔子解剖切成薄薄的小肉片。又拿来酱、椒、桂以及酒搅和成调味汁。等到汤锅里的水烧开,就夹着兔肉在锅中涮煮。煮熟后放至调味汁中滚一圈,美味异常。让林洪大受触动。

至清朝,风靡一时

火锅虽在战国时便有相关记载,也拥有着南宋时期《山家清供》如此传神的描写,但较为遗憾的是,即使在小吃文化非常盛行的宋朝,火锅也没有得到宋朝百姓的青睐,并未流传开来。到了明代,也几乎没有记载。火锅真正的兴盛时期,是在清朝。同时是借由清朝皇室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后人甚至揣测,连“火锅”其名也是从皇室中传出。

“野味火锅”这一道菜就出现在了康熙皇帝“千叟宴”。“千叟宴”,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宴请天下名师来赴宴,意为收拢民心,又因宴上宾客都是老人,故而得名。

这道“野味火锅”用料可是极其丰富,有整整十二道菜。除却我们也常点的鲜豆苗、鱿鱼卷、大叶芹等寻常菜,也有鹿肉片、狍子脊这样的稀奇菜色。

皇室用菜,连锅都有了设计上的提升。乾隆皇帝酷爱火锅,特意打造了一个御用锅,现存于故宫博物馆,名为银带盖大火锅。

此锅有我们现在分格火锅的造型意思在,一个锅分为六个小锅,中间有一个小锅。外边的锅呈葵瓣状,里头的锅呈花瓣状,还配备了精致的盖子,置于银制的炉架上。据记载,乾隆一年要吃两百多顿火锅。春天早晨要吃的是“炖酸菜热锅”,到炎炎夏日则是“野意热锅”,秋天讲究养生,来一道“燕窝葱椒鸭子热锅”,到了寒冷的冬天,更是最适合吃火锅的季节。

除了乾隆,清朝后期,慈禧太后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火锅。此锅名为银寿字。由烟囱、盖、锅、闭火盖组成,锅内设置了炉,可以直接将碳放入火烧。锅体上布满了"寿"字,意味着寓"福寿万年"。

为了美容养颜,也害怕上火,慈禧太后研制了菊花火锅。先熬制一锅以鸡为底料的高汤,再将上好的白菊放入其中,花香与浓郁的鸡汤混合在一起,芬芳扑鼻。此时便能将生鸡片与生肉片放入其中烹煮。清淡可口,又有益于养生。

宫廷中风靡,民间也逐渐开始尝试火锅这种新鲜食物。船夫在江边,用几块石头做火料,烧热后架锅烹煮,放入一些蔬菜、野菜。认为这些食物既能解决饱腹的问题,又可以给常年游历在水上的船夫们驱寒。街头小贩觉得此食物有利可图,将此方法搬入岸上,挑在担子上,沿街叫卖。但火锅真正的店面化到了民国才完成。

红遍大江南北,多种多样任君挑选

日常来看,火锅的分类似乎已经简化到只有麻辣锅、清汤锅、以及取适中的鸳鸯锅三种。但这里头的分类方式门道可大着呢,还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燃料来看,火锅的燃料变化与科技变化是同步的。从最早最原始的木炭燃火开始,到煤气,再到如今最常见的电磁炉火锅,用电来加热。电火锅效率极高,安全又易控制。在环境保护上,也免去了黑烟的污染。

从火锅锅具的制作看,陶瓷、铝制、铜制、清朝时的银制,都在如何制造合适美观的烹调工具上下了苦功夫。在味道的划分上,则又多出了麻辣、番茄、菌汤锅等。

火锅作为举国上下都共同拥有的美食,在烹调原理上虽保持一致,但毕竟十里不同乡,风俗也大有不同。四川与重庆,吃辣重地,火锅店数量数不胜数,问及火锅最大的特征,必然就是辣。

川蜀之地的嗜辣,已经到了划分出九宫格火锅,每个格子辣味不尽相同逐一试验的地步。川蜀火锅,用汤讲究,调料搭配葱、姜、蒜等简单配料,为了保证食材最原始的口感。再加上一点香油,败火润肠,让一顿火锅吃得舒心又无后遗症。符合了川蜀一代热情好客,热辣的性格。

而到了东北,用火锅进行招待的时候,菜的摆放方式颇有深意: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前飞后走,在周围撒上菜花,飞禽这一类的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这一类的肉放于火锅后边。各种菜丝都会放一些,形成一个众星捧月的格局。

如果是对待不喜欢的客人,则会把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再放上走兽类肉,示意你速速离去。

各地火锅依据气候、人情、特产等进行调整,也就组成了缤纷多样的火锅种类。慈禧太后最喜欢的菊花火锅,在江浙一带依旧流行。一锅遍满菊花,清香浓郁的菊花锅,让聚餐的人们能够安下心神。

而海南也积极采用了当地特产椰子,将煮好的鸡肉率先放入锅底,再把上好的椰子汁倒入锅中作为原始的汤底。天然无污染,又有种突出的当地特色。

北京在吃火锅一事上,省去了费心熬制的汤底这一折,一个铜锅。一锅清水,新鲜羊肉涮煮十五秒钟,就大功告成。

结语

吵架和好,吃火锅;宴请欢聚,吃火锅;情绪低落,吃火锅。热汤热油在高温中翻滚出波浪,在空气中散发诱人的香味,单是闻一闻火锅的味道,就让人食欲大开,一切烦恼抛之脑后。

在升腾的水蒸气中,亲人朋友欢聚一堂,热络的气氛将中国人渴望相聚渴望圆满的心意落到实际。在食物的品尝中,放下一切生活的艰辛与劳累,回到最简单朴实的口腹之欲。结束一场火锅盛宴,又有了奔赴生活旅程的力量。

这大概就是中国美食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的文化韵味,寄托着对圆满的渴求,也陪伴着疲乏的心灵。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