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所作,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极富个人特色。这首诗总共两千多字,三百七十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今天的文学家广泛认为,《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它充满了各种奇幻不羁的想象,铺排夸饰,情感真挚。
全诗运用了大量动人的比喻和神话传说,文采绚丽,结构宏伟,反映当时政局黑暗,文风却积极向上,引人深思。
作为一首在今天都流传甚远,评价极高的名作,它并不仅仅只是一首文采飞扬的诗歌,还是一部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十分完美的作品,既不过于真实,又不空发议论,是一部具有极深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人们直到今天还在传唱着《离骚》,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文章在开篇即点明身份,高阳苗裔是楚国的贵族,他在寅年寅月寅日出生,名正则,字灵均。(屈原名平字原,正则、灵均是对原、平的化用)周啸天先生在楚辞赏析中说,主人公诞生是“擅天地之美,得人道之正,怀爱国之忱”。短短几句说明主人公的身份之后,作者开始介绍自己的政治理想,自身修养和坎坷的经历。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使我心慌;时光逝去像流水一样无法停留,四季的兴衰更替变化无常;想到那些花草植物生长凋零,我不禁担忧美人也将要衰老。
诗中四次提到恐惧,是表现出作者心中忧虑天下的变化,他害怕年华虚度,皓首白发之时悔恨当初,因此希望趁着当前大好年华,排除奸佞污秽,开出朗朗青天。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从前的三后为人公正,德行高尚,那些大贤的人都在那里聚会;唐尧虞舜那些先贤正直磊落,所以他们沿着正道走向成功;夏桀殷纣那些恶徒邪恶残暴,所以最后在错路上走投无路;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人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他们的未来必将无比黑暗。
屈原追求着“美政”的政治目标,却因为国君的不清明和小人的排挤而无法实现。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面对怀王的出尔反尔,偏听偏信,面对子兰,郑袖等小人的排挤诬陷,主人公郁郁不得志。讽刺上谏没有结果,教育的人才郁郁不得志或者变节,忠诚纯良的人被人坑害,奸邪的恶人把持朝政。
对于楚国的现状想要改变,自己却无能为力。他知道随俗则存的道理,可对于国家的忠诚让他始终放不下,终归还是宁愿用生命去坚持理想。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我的志向哪怕是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那些警戒难道能够让我彷徨?我严格的要求自己,追求洁净,早上向皇帝劝谏晚上就被罢免,小人们指责我佩戴蕙草、采集茝兰,用这些污言攻击我。可这些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即使死亡无数次也不会后悔。
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动人的形象,他追求正义却不被理解,一心为国却反被诬陷。虽然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他绝对不会放弃,而是誓死与黑暗腐朽的势力作斗争。
最终即使是被无情的打击,离开了政治舞台,也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即使哀伤与自己的命运,也始终心系君王,不忘母国。
当时的时代情况,国与国间的冲突日益严重。刘向评价当时的时代,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楚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不可平息,而国内的贵族还贪图享受,排挤忠良,屈原的心中悲愤之火熊熊燃起。
天下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屈原以天下为己任,心中的紧迫感责任感几乎无法排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一篇绝世佳作。
真情实感的流露使这篇文章得到了一次升华,也使得一个拳拳之心,宁死不屈,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跃然纸上。
离骚具有极高的价值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
作者创造性的运用了比兴寄托的写作手法,使用大量比喻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表达自己的追求。
他喜欢去采集那些花,香草,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装饰自己,实际上是有一种深刻含义的。他采集这些美好的植物表现了他对于加强自己能力和修养的向往和追求,他佩戴那些美好的饰物,将他们放在身上,则是在表现自己要永远的保持这种高洁。
文章里的榄茝,芙蓉,荠荷是表现了一种美好的事物,表现了人美好的美德,另一方面,屈原还用了一些事物来表现那些小人。这就是比兴寄托的手法,作者通过这种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丑陋事物的批判都寄托在这些物象之中。
从古代文学史的角度看,屈原创造性的使用了这种手法,对于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构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如《离骚》这样自由激荡,纵横捭阖的文章世间少有。他用极其复杂的结构,精妙绝伦的语言,放纵不羁的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波澜壮阔,万物有灵的想象世界。
形态各异,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周流上下观乎四方的经历道路,善恶正邪的对抗,个人世俗的冲突,三百句中蕴含着一个世界的斑斓。
这样隐秘、真切、飘忽自然的幻境世界,诗人撑起了一个坚挺的框架。在讲述自己经历时引出了我与世俗之间的矛盾,在坚持自我中认定矛盾不可调和;下定了决心追逐自己的未来,这时人们劝我顺从这世界让我心感迷茫;受到了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自己的理想也没有结果,无论是人还是神都无法依靠,想要离开却仍然是故土难离。
《离骚》作为我国文学源头之一,他以高超的文学素养挥洒出的,以严密宏大的结构建造出的,是诗人的冲突,是怀疑的坚持,是历经磨难不改初心的执着情感。
正是这种情感,这种世间纷纷扰扰、人来人去、波荡不平的环境下依然独钟一人的坚定,这种楚才晋用的时代背景下依然一心向着母国的不移,无比的动人。
今天的我们再次重读这首诗,内心会涌起一股深深的感动,仿佛能看见一位怀才不遇的政治家在大河边上行走。离骚使人们心里产生共鸣,相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长河,相隔着数万公里的空间距离,人们却能感受同样的心情,这也是这首诗为人称道最重要的原因。
不仅是我们,古代很多心忧家国的文学家,政治家们也与离骚产生共鸣。陆游曾经写过一首《楚城》,其中提到“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这既是诗人对自己现状的不平,也是对屈原精神的认同。
辛弃疾词中提到“岁晚望三闾,细读离骚还痛饮。”表达自己会像屈原一样,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坚决不与那些小人和平庸之辈同流合污。
陈与义,张孝祥都曾经在作品中提及过屈原,有的是受到迫害,在外避难所写,有的是在经过屈原故居等地方有感而发所作,但他们都表达了即使身处逆境,被人坑害也不会改变的志向。
《离骚》鼓舞了一代代的青年人,让无数身处逆境的爱国志士找到了未来生命的意义。战争年代的人读起离骚,会想起宁可站着生不能跪着死的勇气,会想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鼓舞;和平年代的人读起离骚,会想起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操,会想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望。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了自己理想国家富强不惜生命的人。一时的兴衰改变不了他们的志向,时代的阴暗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
今天我们说离骚为什么好,为什么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因为他优秀的特质不会被时间抹去,反而会因为光阴的雕琢、后人的探索而更加深邃动人。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看不透兴衰变化,百年岁月终归黄土。但诗歌的生命却是长久流传的,诗歌中的精神是会伴随着一代代人流传下去的。
屈原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他终究阻挡不了楚国的灭亡,终究没有摆脱与汨罗江同存的命运。但他的生命并不是没有意义,他心灵中那些最值得肯定的意义通过《离骚》留给了后代,化为中华两千年历史中的一道光,撑起中华儿女的脊梁骨。
《离骚》在往后的历史中不断给予人们希望,让他们积极向上,让中国诗歌的主流不走向消极和颓废,让我们的诗人保持着如火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