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夫妻假戏真做,妻子去世后丈夫坚决不娶,7年后“亡妻”归来

田畴谈社会 2023-09-10 16:09:00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仅是出现在正面战场的革命英雄,还有在隐蔽战线的地下工作者。他们隐姓埋名,危险重重,直面惨淡的人生,他们每天如坐针毡,冒着生命危险搞“地下活动”。

有的因为任务需要,需假扮夫妻,朝夕相处变成真夫妻,这样的革命同志也不在少数。只不过在那个年代,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有的是对革命信仰的坚定及对革命伴侣的忠贞,演绎出一场曲折而又浪漫的爱情传奇。

王士光与王新这对卧底夫妻,因任务结缘,弄假成真,喜结良缘,创下民国佳话。他们本可以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为了国家,毅然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电讯天才,临危受命

王士光或许大家比较陌生,但他的七妹王光美(刘少奇之妻)应该不陌生吧!王士光原名叫王光杰,于1915年出生在天津的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王治昌是北洋政府的高官,因此家境较好,有条件享受到很好的教育。

王士光自幼聪慧且非常勤奋,动手能力强,有事没事在家里捣鼓机械,特别是对一些电报机情有独钟,读书期间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些零件来组装,没成想被他搞出一台电报机。

193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大数学系,进入校园后发现他并不喜欢数学,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学方程式,王士光很是头疼,他更喜欢机械类。

后来他退学,又考入清华大学的电机系,妥妥的学霸。在清华园里,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革命新思想,他加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先锋队,参与学生运动。

自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军民开启与日军不同形式的斗争。学生罢课,开展学生运动,示威游行,商人抵制日货,军人正面战场抵御日军。

王士光作为当时有志青年,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加入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走上抗日的道路。他参加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游街示威,义愤填膺,宣传抗日救国。

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组装电台,展现出对电讯的天赋,也引起校友姚依林(河北省省委秘书长)的注意,这直接改变他后来的人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平津地区相继沦陷。在北平的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了保存教学设施不被破坏,全体师生被迫南迁,组建西南联大。王士光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却留在北京继续抗日。

他以自己的方式与日军抗争着,但没有组织就如同无头苍蝇没有杀伤力。清华校友姚依林邀请他组建天津秘密电台,联结延安与敌占区的情报往来。姚依林认为王士光对电讯有一定的天赋,是最佳人选。

王士光服从组织的安排,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能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他感到很荣幸。组织上这次安排,让他等来了他最爱的人。

卧底夫妻假戏真做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也是为了他的安全着想,组织上给他安排一个“老婆”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王新是位17岁、刚毕业的中学生,没谈过恋爱,在校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先进。面对组织上的安排,她有点不知所措,刚开始还是有些抵触情绪。但经过组织上耐心劝说:都是为了革命需要,王新这才答应。

但她说:“在执行任务之前,想看看自己的假丈夫。”当她看到王士光时感觉很邋遢,不修边幅,根本不像知识分子,像是从监狱里刚放出来的犯人。

同样王士光认为王新年纪太小了,梳着学生头暴露出她的年龄。两人第一次见面,彼此带有“嫌弃”的眼光。

为了更快适应工作环境,王士光决定好好改造王新,将王新的头发烫成波浪形,看起来比较时髦,衣服换成旗袍,犹如贵妇太太。而王士光西装革履化名为吴厚如,白天在商行电机店当修理师傅,王新则化名为黄慧,在家当全职太太。为掩护,组织上给他们安排烈士家属中年老妇及烈士年幼的儿子,组成一个温馨而又特殊的家庭。

王士光与王新租住在天津英租界62号1栋三层名为伊甸园的小洋楼,这里交通便利、人员复杂,旁边就是英国军营,时不时有电台信号从这里传出,更好掩护王士光组建秘密电台。

王士光白天化身为修理行师傅,每次下班回家,王新则在阳台上跳绳以示安全。回到家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一起晚饭,吃过晚饭后,为掩人耳目,“夫妻”二人扮作情侣在公园里散步。

等到夜深人静时,王士光化身我党地下工作者,走上阁楼,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组装好的电台,戴上耳塞全神贯注,不断敲击着键盘着,发出嘀嘀嗒嗒的声音,将这里的情报发出去。

阁楼里的窗户被封得严严实实,王士光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一如既往跳动着手指,这关乎到革命命脉。

王新则坐在一旁记录着重要的情报,两人配合默契。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从之前的彼此嫌弃到现在的互相欣赏,暗生情素。

有一天,王士光累倒了,王新像真妻子那样衣不解带、不离不弃,细心照顾着他。让王士光感受到浓浓的温情,对这位年轻的姑娘心生爱慕之情,他在心里想着:要真是我的妻子就好!

王新是将门之女,父亲王端华是东北将领,做过锦州省省长,同样家境殷实,年纪轻轻,在国难之日投身抗日的革命当中,两人由于相同的革命信仰走在一起。不过此时,两人将各自的情感埋藏于心。

一次“有惊无险”,让两人彼此捅破这张“纸”。王士光在发电报时,突然意识到危险,赶紧带着电台撤离,王新则表示愿意以身犯险,转移敌人视线,让王士光先带着电台赶紧撤离。可他却觉得怎能抛弃她独自逃走呢?并且让王新带着电台先走,可他们谁也没有说服谁,愣在原地!

千钧一发之际,王士光带着王新逃离到旅店进行休整。好在这次是“有惊无险”,确认安全后,他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

王新觉得眼前的这个男人虽然邋遢,但做事专注,懂得疼人,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她突然发问道:“你还是三无产品吗?(无背景、无女朋友、无结婚)”

王士光欲言又止说道:“不是心里有你吗?”王新大方娇羞坦言道:“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了!”两人坦诚相待,吐露心声,假戏真做。

王士光向组织申请结婚请求,组织上很快同意他们的请求。在1938年12月26日,他们正式结婚。

夫妻走散失联,7年后“亡妻”归来

这对革命夫妻来不及沉浸在新婚喜悦当中,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当中。不久后,组织叫他们撤离天津,随部队转移至平山革命根据地。

王士光与王新这对革命夫妻,在这里度过短暂的幸福时光,这期间还生下他们的儿子。可是根据地遭到日军的围剿与扫荡,部队被迫撤离,在撤离的过程中两人走散,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两人失去联系。

王士光转移至冀察热辽军分区司令部任无线中队副主任,一直奋战在抗日前线。而王新则回到老家东北从事妇女工作,两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两人彼此挂念对方,边革命边打听对方的下落。但王士光却打听到“妻子去世的消息”。他悲痛欲绝,化悲痛为动力,一心一意放在电讯事业上,希望早日将日军赶出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王士光作为电讯方面的天才,他积极投入到秘密电台筹建当中。在1946年9月1日,组建了邯郸新华电台,有力揭穿国民党的反动派性质,打击国民党的反动势力,为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1947年,因组建电台有功,王士光被授予“特等功臣”的人民功臣。虽然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始终忘不了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这几年以来孑然一身,宵衣旰食扑在国家的电讯事业。尽管妻子已“去世”,面对组织上催婚再娶,他不为所动:我的心里只有王新。

同样王新时刻期盼着与丈夫王士光团聚,当她看到报纸上刊登“丈夫已获得“特等功臣”的信息,欣喜若狂:原来他没死!

她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冲破敌人层层封锁,不顾艰难险阻,千里寻夫,来到丈夫王士光工作所在地。

当王新再次看到丈夫时,还是与初次见面时那样不修边幅,非常憔悴瘦弱。两人相拥而泣,嘘寒问暖,此刻多年的坚守化作幸福的眼泪。

从此以后,两人再也没分开过。新中国成立后,王士光与王新继续奋战在祖国的电讯事业上,呕心沥血。工作之余,王士光化成“宠妻狂魔”,将妻子宠成公主。晚年的他学着做饭,亲自为王新下厨。而晚年的王新因患小脑萎缩症,什么事情都不记得,唯独记得两人初次见面的情景,喃喃自语道:“他说我年纪太小了,呵呵呵……”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士光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惨遭入狱。在狱中,他积极乐观、坦然面对,写出了70万字的专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3年6月24日,王士光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在弥留之际,他嘱咐儿女:好好照顾你妈!

“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里面的原型大家比较公认的是浏阳的李白与裘慧英、王士光与王新,但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有很多像他们这对革命夫妻那样,假戏真做,默默无闻做出贡献、做出牺牲。

他们具有家国情怀,敢于牺牲,在危险地带传递着电波,永不消逝,如同他们的精神,一代传一代,永不消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致敬革命前辈!

3 阅读:395

田畴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