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空气动力学家,钱老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他为中华民族所做出来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钱学森毅然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返回祖国参加国内建设,这体现了他老人家高尚的品质,其实钱学森不仅在科技上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识人用人和提拔年轻的科技人才方面也是尽心尽力,正是他使得一个年轻人成为后来的中科院院士,而且他还被称之为“中国千年飞天梦想第一人”,此人就是王永志院士。
1964年6月,一个年轻人的中尉来到戈壁滩,这是他第一次走进戈壁滩,他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不过很快他们就遇到了困难。在计算火箭的推力时,发现射程不够,射程不够的话那就很危险的,当时有人提议考虑是不是多加一点推进剂。很快这个提议就被否决了,因为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那时7、8月份,天气很炎热。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随之变化。
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这个年轻中尉站起来说:“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
在场有很多专家,听到这个年轻人的话立刻摇摇头,甚至有人直接说:“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你还要往外卸?”
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人的提议有点可笑,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但是这个年轻中尉觉得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他的名字叫做王永志,当时只有32岁。
王永志在20岁的时候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后因为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5年,到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三年级时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的协议改学火箭导弹设计。1960年夏,在苏联米申院士的指导下,王永志的毕业论文选择了洲际导弹设计,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答辩,同时获得了优秀生毕业文凭和工程师称号。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这是一个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年轻科学技术人员。
王永志坚信自己的方案没有错,于是他鼓起勇气找到了当时的技术总指挥钱学森,将自己的想法跟钱学森说了一下,说完之后内心也忐忑不已,因为钱学森太有名气了,而他王永志却当面跟自己的前辈提建议。
令王永志吃惊的是钱学森的反应,当时钱学森听完之后立刻对人喊道:“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钱学森指着王永志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火箭卸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连打3发导弹,发发命中目标。从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
甚至钱学森还时不时的指导王永志,认为这个年轻人未来可期,当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导弹的时候,钱学森建议:第二代战略导弹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几十年后,总装备部领导看望钱学森,钱学森还提起这件事说:“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没错,此人年轻时就露出头角,他大胆逆向思维,和别人不一样。”
而王永志也没有辜负钱老的信任,王永志院士担任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带着团队成功地将中国人杨利伟送上了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王永志院士也曾经说过,“我有过许多老师,唯有钱学森老师指导我一生。进入九十年代,钱老身体状况已经不好,可他仍花许多精力去讲课,还不停地写信指导我们工作。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钱老不仅提议我当总设计师,还专门写信给我,交代应注意的问题,使我深受感动。这一天恰逢他88岁寿辰,我说怎么也要通过什么方式向他报告一下,就是他所关心的载人航天的进展,所以在他生日这天,我去他家,但是我没上楼,交给秘书,送给他一封贺卡和一个‘神舟’号飞船的模型。”
钱老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