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能够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呢

天枫说 2019-12-13 10:19:05

朱元璋字国瑞,小名重八,濠州钟离人。幼年家贫给地主家放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放牛娃,处在最底层,后来他为了生计做了和尚,所以说朱元璋也被人称之为朱和尚。这样说来朱元璋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他一步步地走上了巅峰,从一无所有,到权倾天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建国大明,年号洪武,成为君临天下的帝王。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能从一个放牛娃,一个和尚成为皇帝呢?

顺天应人

元朝统一天下手,实行种族制度,汉人处在最底层,根本不把汉人当人看,是下等人,早就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加上元朝统治末年,天灾不断,而元朝统治者又对人民收取苛捐杂税,进一步激起了民愤,终于忍无可忍的人民揭竿而起,各地烽火不断,红巾军不断的冲击着元朝的统治。

此时当了几年和尚的朱元璋也加入到红巾军中,从一个小卒做起,得到当时红巾军领导人之一的郭子兴看重,有意栽培他,并且将他的名字从重八,改为朱元璋,将他至交好友的马公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朱元璋开始了腾飞之路。

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处事公平,处处一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为己任,所属的队伍不断扩大,朱元璋已经从单纯的吃饱饭活下去小心愿,成长到为天下人民谋福利的天下大爱。

特别朱元璋一直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当然了这不仅仅是他的一个口号,他也切切实实是这样做的,等到他扫平南方之后开始北伐,驱除元朝的势力。所以当时朱元璋所作的就是大多数汉人想做的,他这样做就是顺天应人,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战略正确

朱元璋采取的是“先南后北”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当时南方起义军强盛,元朝在这里统治基础相对薄弱,而在北方则是元朝的大本营所在,元朝的精锐都在这里,先南后北能够避开元朝的兵锋,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这是朱元璋前期的主要方针,他在慢慢的积蓄和发展实力,却从来不显山不露水,很多起义军的首领已经称王,但是朱元璋依然没有,那些称王的人被元朝着重对付,让朱元璋能够避开锋芒。

即便在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此时朱元璋的实力已经大涨,但是朱元璋也仅仅自称吴国公,而在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不要这些虚名慢慢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因为他知道有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直到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朱元璋战略政策,让他笑到了最后,陈友谅和张士诚先后被他给消灭,他成了天下实际上的主人。

文臣武将齐聚一堂

即使朱元璋再怎么有能力,也不能一个人成事,他手下有一棒子文臣武将,特别是他有一帮子能征善战的老乡,比如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他们和朱元璋的关系不仅仅是上下级,而且还是结拜兄弟,朱元璋用结拜兄弟,义子义侄等笼络了很多的武将。

文臣方面有李善长,刘伯温,朱升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有命的谋士,比如朱升给朱元璋提出来了九字方针,朱元璋也一直在靠着这九字方针打天下,而李善长则擅长于内政,让朱元璋无后顾之忧,刘伯温则奇谋百出等,正是有了这些文臣武将才让朱元璋无往而不利,最终成就大明的基业。

朱元璋个人的能力

当然了不可否认朱元璋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能让这么多的文臣武将心甘情愿的跟着他打天下,朱元璋个人能力和魅力自然在当时是一流的,否则他也只能是一时的枭雄,而不能成为君临天下的帝王。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恢复了汉人衣冠

在他的带领下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3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