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首辅张居正入手,来看看明代内阁制度的演变

天枫说 2019-08-18 09:18:33

《万历首辅张居正》这部历史剧讲述的是张居正从平民崛起,一步步的走上大明王朝最高的政治舞台,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迅速将大明稳定下来,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人们赞扬张居正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万历首辅张居正剧照

当时在推行变法的时候的职务是内阁首辅,权力极大,就连皇帝有时候也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内阁做出的决定皇帝有时候也不能随意更改,张居正和他所在的内阁成为大明王朝实际上的权力运作中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内阁的权柄之大,甚至皇帝有被它限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说说明代内阁制度的演变。

在搞清楚内阁制度的演变之前,我们要想搞清楚什么是内阁?明朝所谓的内阁指的是从朝建文帝四年到崇祯十七年存在的皇帝咨政机构,在明朝中后期是明朝行政的中枢。内阁设有辅臣若干,一般是一到七,统称阁臣,其中首位内阁大臣被称为首辅。内阁首辅的权力极大,就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就是内阁首辅,他也是凭借着,自己内阁首辅的权力,强行推行的变法,那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内阁制度的演变。

萌芽时期

内阁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明朝立国,大多数沿用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六部为中书省下辖,丞相是中书省的长官,在职权范围上,中书省出了有用执行权和封驳全,还有负责接受奏章并进行处理的权力,最后的决策需要有中书省长官综合考虑呈报给皇帝,所以中书省长官综合管理政务,统领百官,权力很大。要知道历代皇权和相权是一对矛盾体,相权过大迟早会和皇权起矛盾。

等到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丞相的时候,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胡惟庸独揽超纲,动辄就对下属官吏明升暗降,甚至痛下杀手,“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胡惟庸所作所为已经让朱元璋给痛恨上了,这是威胁其军权呀,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终于动手了,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将胡惟庸给处死,并且废除了宰相制度,并且废除了中书省。“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罢免了宰相制度以后,政务还是要处理的,之前中书省的职责归了六部,最终将权力集中在他的手里。

可是没有了中书省和丞相,所有的政务最后都要皇帝决断,这样皇帝的工作量就增加了,于是朱元璋想到了用其他制度代替中书省和丞相,这样殿阁大学生就应运而生了。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宋朝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以顾问的身份参与政治活动。但是顾问没有什么决策权,只是给皇帝提供咨询而已。“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当时的大学士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可是这给明朝内阁制度埋下的种子,这是内阁制度形成的萌芽时期。

成立时期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殿阁大学生这一制度没有被他继承,他开设立了内阁大学生,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更高,而且有明确的品级规定,建文帝时期黄子澄方孝孺都以学士的身份入文渊阁参与国政。到了朱棣即位,日理万机,为此他组建了正式的私人团队,来帮助皇帝处理事务。“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接着“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之预机务自此始。”从此内阁学是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这杯称之为内阁制度的成立时期。

但是要清楚的知道此时的内阁只有议政权和执行权,却没有决策权,决策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的中,一切事务都必须听命于皇帝,从这一点上来说内阁只是为皇帝服务的私人机构,并没有实际权力。

发展时期

明仁宗即位之后,内阁的地位迅速增长,内阁还有阁臣得到了他的重用,使得内阁大臣的职位开始尊崇,甚至阁臣开始兼领其他职务,日益掌握实权,甚至出现了内阁阁臣侵权六部的事情发生。像后来赫赫有名的三杨,他们以阁臣辅佐东宫,最后加衔六部尚书,地位越来越尊崇,特别是正统时期杨士其,身兼尚书。三孤和大学士于一身,地位在六部尚书之上,内阁的地位得到了强有力的强化。

到了天顺时期李贤身兼吏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在上朝的时候他的班列在其他尚书之上,他独揽大权成为皇帝身边的重臣,“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此时的内阁和阁臣俨然已经成为当初的中书省,内阁阁臣基本上和当初的丞相差不多了,内阁阁臣的地位提高,带来是内阁地位的抬高。“六部承旨意,靡所不领,阁臣日重”六部也已经默认内阁是他们的上司机构了,他们成了内阁的执行机构了。等到到了嘉靖时期,六部已经完全沦为内阁的下属部门,六部办事唯内阁是从,从此内阁在嘉靖时期成为明朝最高的政府机关,内阁在形式和地位上达到了顶峰。

衰落时期

经过嘉靖和隆庆时期的发展,特别是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主持改革,让内阁在万历之处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这一位内阁首辅几乎就是现代的首相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因为国本经常不上朝,而且无视内阁和阁臣,在一定程度上让内务机关几乎瘫痪,知道明朝明灭,内阁开始衰落,到了清朝虽然沿袭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但是内阁已经没有了任何实权,内阁就此没落。

明朝内阁制度其实取代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古代君主专制发展一个更高的阶段,内阁制度出现有着它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合理性和先进性,甚至实现了皇帝垂拱而治的局面,但是内阁之权过重也会引起来皇帝的猜忌和预防, 皇帝会采取多种手段来影响和制约内阁,甚至出现了太监为首的司礼监和内阁相抗衡。总体来说明朝自有内阁开始,政治体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即使出现昏庸的君主,内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政令的畅通。内阁制度对历史的影响也较为深远,它的形成发展和衰落也和君主专制有这密切的关系。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