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在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第一位布衣天子,在此之前能成为国君的没有一个平民出身,全部都是贵族。而第一个打破这种制度的是陈胜吴广起义,他们首先喊出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此这一顾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有了这种思想: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你们可以成王成侯。在秦末,农民起义不断,首领称王称霸,同样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影响,而刘邦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成为沛公,成为汉王,最后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刘邦出身底层,虽然曾经当过秦朝的泗水亭长,被人称之为无赖,这样的人根本不遵礼法。他对秦朝的律法更是嗤之以鼻,毕竟他也是造反出身,善于破坏,可是当上皇帝这一切都开始改变了,慢慢的需要一套礼法,属于他刘邦,属于汉朝的礼法,这首先要从父子和万民之主说起。
父子和万民之主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十分讨厌刘邦这个儿子,认为他不学无术,刘邦的无赖称呼就是刘太公先喊出来的,刘邦评定天下的时候对刘太公也十分尊重,当时长安城还建好,刘邦住在栎阳,当时刘邦五日朝见一次刘太公,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对劲,毕竟自己是皇帝,但是刘太公是自己的父亲,也没有办法。
而刘太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刘太公的家令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太公虽然是父亲,可终究还是臣下,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然而是万民之主,怎么能让人主来朝见臣下呢?如此下去威严如何得到应有的尊重呢?”刘太公恍然大悟,从此刘邦再来的时候,刘太公竟然对刘邦执人臣之礼,到门口亲自迎接,并且退着走。
刘太公
刘邦大惊,老爹这是怎么回事?刘太公解释说:“皇帝是万民之主,决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而改变天下的秩序!”刘邦十分感慨,在当年五月,刘邦下诏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从此确定了礼法秩序。这件事在我们看来十正常,儿子给父亲请安,天经地义,可是在那个时候就户不行,父子之情而在人臣之礼下面,不能超越君臣之礼,否则就坏了礼法,所以最后尊称刘太为太上皇,这就十分符合礼法了。其实刘邦制定朝仪也是礼法的一种,而且朝仪制定在当时也十分有必要。
制定朝仪之前说了刘邦之前就十分对繁琐的礼仪十分不满,加上他根本不懂这些,当了皇帝之后慢慢的开始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从刘太公的父子情和万民之主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来礼仪的重要性。而在此事还发生了一件事让刘邦越发觉得制定朝仪的重要性。
刘邦是在一群哥们的帮助下,打下了江山,坐上了皇位,平日里关系比较好,他们出身低微,对繁文缛节的礼仪知之甚少,不习惯受约束,因血常常饮洒争功,喝醉了酒武大明叫,甚至拔剑击柱,相互斗打。这哪里像是大臣的样子,刘邦也十分反感,总不能因为这个惩罚他们吧,得想办法改变着这一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朝仪让他们好好的遵守,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跳出来帮助刘邦了。此人叫叔孙通,原来是秦朝的待诏博士,精通礼仪,他知道了刘邦的心思,于是劝刘邦制定朝仪,约束那些功臣,他对刘邦说: “儒者难与进取,但是可与守文。我愿意帮您征有学问的儒生制订一套朝堂礼仪。”
这话说到刘邦的心坎里了,这些大臣不遵礼,让他十分反感,甚至是他感觉子根本不是皇帝,朝堂不是朝堂倒像是菜市场,让他烦不胜烦,叔孙通的建议刚好符合刘邦的心思,于是刘邦就让叔孙通负责此事。
叔孙通带领着一大帮子人,制定了一系列的朝仪,还亲自演练,刘邦看了十分高兴,决定就实行这一套朝仪,汉七年十月,长乐宫落成,举行大典,让群臣按照叔孙通制定的新朝仪来朝拜。按照礼仪:天亮之前,由谒者行使礼节,依次引导文武群臣按爵秩高低进入殿门。陈廷中设着车骑步卒卫队,手执各色旗帜和兵器。司礼官一声传呼,殿下郎中拥护着陛下而出。功臣、列候、将军、军吏按照次序排列于殿下西边,面向东;文臣自丞相以下在东边而列,面向西。大行设九宾之礼。上下互相转告。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刘邦乘撵车出廷升殿,百官执帜传声喝警。接者。刘邦升上御座。大行引法侯王以下至六百石的官员依照次序,一一向皇帝致贺,诸侯王以下没有不肃然起敬的。贺礼而后、百宫伏地面拜。接者,皇帝赐酒,大宴群臣,群在殿上低首俯身,战战兢兢。按照尊卑改序。向皇帝祝寿。酒过三巡,谒者宣布罢酒。一些都按照程序而来,还有专门的御史盯着看。
朝拜之中,有专门的御史盯着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出错或者不按照礼仪来的,都要受到惩罚,刘邦见到此处才感慨的说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也就是说有了这些礼仪才知道当皇帝的好呀。
后言刘邦有如此感慨也不无道理,朝仪的制定强化了大臣上朝的仪式感,营造出来庄严肃穆的气氛,也就给大臣立下了规矩,并且形成了一种制度,大臣在上朝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也规范了以后王朝的制度,这不仅对刘邦十分重要,对汉朝还有以后的封建王朝也十分重要。刘邦制定和规范朝仪,在礼制史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