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2020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在美国学习的国际生约有108万,中国连续第11年成为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有接近38万人赴美留学。
但从国外回来的人呢?却不多!
华为在芯片上被卡住了脖子,源于中国芯片制造被卡住了脖子。任正非表示,芯片制造光靠砸钱不行,得靠砸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才行。
但问题在于,中国几十年来,我们自己的数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在哪里呢?
另据Thomson Reuters的公开数据,全球顶尖的100名材料科学家,前6名都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其中不少都在美国的顶级院校及研究所工作。
据数据显示,2018年清华留学美国的毕业生中,有超过8成都留美工作了。另外,在国内培养的人工智能方面人才中,超过56%选择去美深造,但是超90%的人留在了美国。
物理天才尹希,8岁自学微积分,17岁到哈佛大学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教授之一。
声名鹊起之后,面对“为什么不回国发展”的质疑,尹希表示:科学是无国界的,我考虑过回国发展,但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无论是科研经费、学术环境还是社会地位,都和国外无法相比,如果将来我回来,肯定不会是一个人,而是要带着科研团队回来。
当然,尹希的观点或许也是现实存在的,我们也希望他将来能兑现带一个团队回来的诺言。
但如果这样的物理学教授、专家、科学家都能学成归来,为国内的科研贡献力量呢?我们的科技还能在很多领域被卡住脖子吗?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回应有关外籍员工发展空间的问题时说:华为的技术岗位,非中国籍员工发展得非常好,Fellow中大概有一半是非中国人,华为很多的原创性或杰出的创造是由非中国人提出的和完成的。
华为很多的原创性或杰出的创造是由非中国人提出的和完成的!郭平的一句话,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为什么华为很多重大原创或者杰出创造,都要靠外国人呢?
任正非也有一句话,直透问题根源:“以中国为中心建立理论基地要突破美国的重围,眼前这个方式比较难,因为中国在基础理论上不够”。
任正非和郭平的意思很明显,国内的基础理论、基础科学和重大原创研究的能力还不足,人才更不足,目前华为的基础研究上的突破,还得靠国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虽然华为有的是钱,但出去的物理、化学、数学人才却不愿意回来,华为怎么办?
任正非不得不创造性的采用跨国创新战略,“在很多国家中建立创新基地。哪个地方有能力,就到哪个地方去,我们就在当地去建一个研究所”。
华为不得不将一个又一个最前沿的数学、数据计算、物理、材料应用等研究所建到了国外,目前,华为在国外有16家研究所和36家联合创新中心(在国内却只有8大研究所),拥有在职的数学家700多人、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
华为最引以为傲的5G领先标准,便是由国外一位数学家的论文为基础突破而来的。
十多年前土耳其数学家Arikan教授的一篇数学论文,引起了华为的注意。华为用十年时间,投入了数千名研发人员,以这个论文为中心,一步步研究解体形成了各种专利,这才有了今天华为的5G专利数量占世界27%左右,排在第一位。
其实,华为将研究所建到国外,不仅是为了招揽世界各地的技术天才和理论专家,也为了更多的让“中国的鸡”能在国外也能为中国的科技“下蛋”。
中微半导体创始人尹志尧
中微半导体设备创始人尹志尧在美留学毕业后,因为能力出色进了英特尔工作,但尹志尧却发现,因特尔两大主要部门的研究组长、经理以及核心工程师大多数都是华人。
“华人在美国集成电路发展史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尹志尧表示:“我们为外国做嫁衣太多年。”
作为中国高科技国际化的标杆企业华为,更是深有感触。
任正非表示,很多时候从国外购买的高技术成果,买回来的时候,“把这个蛋一打开,发现这个蛋是‘中国蛋’,是‘中国鸡’跑到美国生了一个蛋,卖给我们,我们还交了关税,还高价买回来!”
为什么不能让中国自己的鸡在自己土地上生蛋?
所以华为开启了全球天才少年计划,要拖着世界向前走;任正非表示,华为要跟Google 抢人才。比如,华为海思2022年海外本硕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信息上,“中国籍”这三个字就很醒目;如今,华为海外的各大研究所中,外籍的华人也很多。
“是时候要给中国做贡献了!”这是尹志尧在2004年毅然回国创建中微半导体的感慨。
任正非呼吁: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方面努力去改变,我们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能站起来。
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2021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被问及“高等教育应该怎么改革”,他回答说:“要重视物理!”马斯克指出,加大物理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是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性发展的第一步。
国内教育部门也正在越来越重视物理等基础学科,在中小学教学内容中,物理和化学的相关内容越来越多。央视等官方媒体平台也发出倡议,提倡中小学生们多多阅读理化书籍,比如清华附小列出的《这就是物理》就受到了大力的推荐。
下至5岁、上至12岁的小朋友们都可以阅读《这就是物理》,这本书没有灰色深奥的物理公式,而是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漫画,让孩子们产生对物理的兴趣,理解物理现象和变化规律,从而产生对物理学基础知识体系的一个初步印象。
物理学是一门需要深度钻研的学科,要是认真学起来,比英语还复杂得多,其内容之繁杂让许多小朋友都对其望而却步,因此很多小孩都“怕”学物理。
《这就是物理》这套图书却另辟蹊径,通过迎合小朋友们的喜好,通过一幅幅有趣的漫画,让小朋友们对其产生兴趣、产生思考,丰富的视觉刺激还能更好地帮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