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人说到底也只是个动物,很多事情知道怎么办,但就是办不了,因为本身的能力就有限,所以——迷信或者说唯心主义(当然两者不完全相等),尽管看似十分虚弱,但实际上还是非常强大的。
比如,过去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的创建就可谓居功至伟。人的信仰行为在脑中是有专门区域负责的,客观上可以以此为纽带集合起庞大的、强目的性人类组织,自然就很强。

虽然我们现代人崇尚科学,但纵观人类历史,“迷信”的确才是常态,理性是需要训练才能获得的,而且许多人所谓的理性,只是在衡量利益取舍,而不是真的想要刨根问底。同时即使是现在的科学,其本身也依旧不能完全排除人为和社会因素,最后也可以被人变成一种“教派“和”教条“。
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的人以挟有从书本上读到的知识为资本嘲笑过去的人的迷信,那么未来时代的人是否也会这样嘲笑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既不应该嘲笑古人,而未来的人也不应该嘲笑我们。因为即使不是一个时代的理论,迷信和科学也不能混为一谈。迷信,是不管人类科技水平到了哪个阶段,它都会有,而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工具,也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法,比如天圆地方,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古人对世界的一种认知。

科学是名词,不是形容词,只是由于现在人类认知和大部分知识经验都建立在科学的的基础上,所以某些人把科学与真理划上了等号,但科学是系统性,可证伪,可重复的体系,真理某种意义上是不变的,没有人知道真理在哪,真理甚至有可能不存在。
而科学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斯佩里裂脑人研究过去了那么多年,对于左右脑功能划分没有那么明显,而是以神经网络的方式运行,科学可以被证明是错的。

科学不怕错,不怕被质疑,甚至还欢迎被推翻。迷信正好相反。甚至某一科学理论还只是在它使用的范围内奏效,出了这个范围就得用其他理论修正,但是这不等于它被彻底否定,例如相对论就是牛顿力学在宏观层面上的修正,量子力学是牛顿力学在微观层面上的修正,但在日常生活中,牛顿力学依旧适用。

面对未知的事物,科学的态度是物质可被认知,只是碍于科学发展水平等局限,这种认知会出现偏差,只能随着时间的演变慢慢修正,牛如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物理根基,在不能描述微观和高速运动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分别被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相继“打脸”,纵观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打脸史”。

其实真正的宗教,它的教义也是知识,是学问,也是值得推崇学习的,自古以来,很多大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而且很推崇这是事实,现在的话,龙泉寺,也很说明问题,高僧大德里不乏清华北大,博士硕士,中科院……
总而言之,科学是需要实践验证,与逻辑有关,由实践总结,形成逻辑理论,再进入实践,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退一万步讲,哪怕当前研究结论完全错误,但科学的研究方法仍是接近真理的唯一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