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首都利雅得洲际酒店3月25日彻夜灯火通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三方代表在相隔不足百米的会议室里展开了一场无声博弈。这场被外界寄予厚望的闭门会谈,最终在黎明时分以三份立场迥异的声明画上句号。当俄罗斯代表谢尔盖·里亚布科夫结束与美国官员长达12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时,东方的天际线已泛起鱼肚白。
暗流涌动的双边博弈不同于传统国际谈判的圆桌会议,此次会谈呈现出独特的三方两室格局。美国国务院官员先在23日与乌克兰团队进行了5小时磋商,随后转向与俄罗斯代表展开长达12小时的深度对话。这种"双轨并行"的安排,恰似当代国际政治的缩影——各方既要保持接触,又谨慎避免直接对坐。俄罗斯《生意人报》记者注意到,当乌克兰代表团结束会谈离场时,恰逢俄罗斯团队抵达酒店侧门,双方在安保人员刻意安排下完美错开15分钟。
突破与僵局并存的成果清单根据美国国务院凌晨发布的声明,三方在黑海航行安全机制上达成原则性共识:禁止将商船军事化、避免武力冲突、建立海上保险绿色通道。其中最具实质性的进展当属对俄农产品出口的松绑——美国承诺协助恢复俄化肥出口渠道,简化港口准入流程,并推动国际金融机构降低相关交易成本。这被视为西方对俄制裁网络出现的首道裂缝。
不过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发言人当晚的表态给这份成果单蒙上阴影:"在领土完整问题上,基辅与任何方面都不存在交易空间。"这番言论被解读为对俄方"持久和平"方案的间接回应。莫斯科方面始终强调,临时停火必须转化为包含安全保障机制的战略性和平框架。
地缘棋局的三重维度从会谈细节中可窥见三方的战略考量:俄罗斯正利用战场优势推进"以打促谈",其12小时的超长谈判时间显示出对细节条款的执着;乌克兰则依托西方支持坚守底线,5小时的快速磋商折射出基辅对原则问题的寸步不让;美国作为斡旋者,既要维系对乌军援承诺,又需防止冲突外溢冲击全球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在闭门会议期间频繁出入各谈判室,这种"第三方调解人"角色的强化,暗示着中东国家正尝试在传统大国博弈中开辟新的外交空间。国际危机组织分析师指出,利雅得会谈模式可能成为未来多边危机管理的新范式。
和平之路的荆棘与曙光尽管各方同意在30天内展开新一轮技术磋商,但现实困境依旧显著:俄方坚持的"去军事化"要求与乌方"完全撤军"主张存在根本性冲突;西方对俄制裁解除程度与安全保障机制构建更是牵涉复杂的利益平衡。正如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所言:"现在比拼的不是谁能在谈判桌上获胜,而是谁更能承受长期消耗带来的政治压力。"
当利雅得晨光洒向谈判酒店时,三辆悬挂不同国旗的轿车驶向不同方向。这座沙漠之城见证的不仅是三个国家的博弈,更折射出国际秩序转型期的阵痛与希望。或许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好事多磨",真正的和平永远需要超越立场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