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汉铁路枢纽“四主两辅”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武汉东站自2022年8月开通以来,承载着缓解武昌、武汉站客流压力的使命。然而,其站台规划与运营现状却屡遭诟病,被乘客和业内人士称为“资源错配的典型”。

①站场分离:东西割裂成“孤岛”,换乘效率成“谜”
武汉东站采用普速场(东站房)与城际场(西站房)分设的设计,站场分设导致换乘不便。这种布局虽在理论层面实现“客货分流”,但实际运营中却暴露出严重弊端,乘客被迫“跨站”乘车,普速场至今未开通,东站房长期闲置,西站房仅开放城际场,导致乘客需绕行地下通道或长距离步行换乘,体验堪比“西直门式冲刺”。
站台资源浪费:普速场2台6线、城际场4台6线的配置看似合理,但因普速列车长期缺位,城际场节假日车次激增时,仅有的6条城际线频繁出现“机外停车”现象,与武昌站“五里蹲”的窘境如出一辙。
功能定位模糊:普速场连接武汉站,但武汉-武汉东段无直达列车,普速列车需绕行武昌站换挂机车,徒增运营成本;城际场则因干线化运营导致停站耗时拉长,与“通勤效率”初衷背道而驰。

②车次失衡:普速场“名存实亡”,城际场“车少人多”
武汉东站规划之初,普速场与城际场车次比例为1:2,但实际运营中却严重失衡:
普速场“零车次”常态化,除极少数跨线列车(如T306/5次)短暂停靠外,普速场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乘客若需从武汉东站乘普速列车,需绕行武昌站,耗时增加30分钟以上。但铁路部门已回应称会根据客流动态调整车次,并非完全放弃普速场。
城际场“一票难求”成常态:节假日城际线车次不足,黄黄高铁开通后本应分流的客流仍集中于武昌站,导致武汉东站新城快线班次爆满,乘客被迫转乘公交或拼车。
资源利用率不足10%:站内5台12线、双地铁接驳、15.6万㎡地下空间的豪华配置,因车次稀少沦为“候车大厅展览馆”,与“日均超万人次”的规划目标相去甚远。

③运力矛盾:光谷产业“虹吸效应”难抵规划“理想化”
武汉东站定位为“服务光谷科创大走廊、辐射武汉城市圈”的枢纽,但现实却受制于多重矛盾:
产业吸引力不足:光谷企业裁员潮导致跨城通勤需求锐减,黄黄高铁开通后周边城市务工者更倾向选择高铁而非城际,城际线客流量持续低迷。
线路衔接短板:武汉东站仅通过余花联络线与武冈、武咸城际联通,而武石、武九高铁线路利用率不足,未能形成“高铁+城际”联运网络。
配套服务滞后:售票窗口少、站台雨棚双柱遮挡视野、站内导航标识混乱等问题长期未解决,进一步削弱乘客体验。
④破局之路:全站贯通、车次扩容、功能整合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专家建议从三方面优化:
东西站房同步开放:打通普速场与城际场,实现站内自由换乘,避免乘客“跨站”奔波。
增加车次与线路:恢复普速列车停靠,加密城际线班次(如武冈城际增至每日30对),并接入武九高铁、沿江高铁等干线。
强化光谷产业联动:与光谷企业合作开通“通勤专列”,优化地铁11号线换乘,打造“高铁+城际+通勤”一体化网络。

武汉东站的规划争议,折射出城市扩张与交通配套的深层矛盾。若继续“重形式轻实用”,这座耗资7.7亿元打造的枢纽恐将成为“光谷之痛”的又一注脚。唯有回归“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初心,才能让“第四站”真正成为武汉城市圈的“流动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