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打南京城时,拼尽全力也无法突破浦子口的防线。朱棣急怒攻心之下,对朱高煦说:“努力吧!你哥哥常常生病。”朱棣没想到,正是这句话,改变了朱高煦的一生。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子,他从小擅长骑射,武艺高强,但为人凶悍自负。朱高煦的舅舅徐辉祖曾向朱允炆提建议:“我的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凶悍无赖,为人不忠。如果不除掉他,今后必成大患。”但朱允炆到底是没忍心杀掉这位堂弟,选择将其放回了北京。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意图夺走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朱高炽作为朱棣的长子,需要镇守北京,朱高煦则当仁不让地跟在了朱棣身边。在战场上,朱高煦的武功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经常冲锋在前,不惧危险,立下战功无数。对父亲朱棣,他也是拼命守护,得到了朱棣的认可与欣赏。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中,朱棣被名将平安和瞿能父子夹击。精疲力竭之际,朱高煦率领数千轻骑杀入阵前,救朱棣于危难之中。1402年朱棣率大军进攻南京时,拼尽全力也没能打下来。正在惆怅之际,朱高煦带兵飞奔过来援助。朱棣大喜,拍着朱高煦的背鼓励他:“努力呀!你哥哥他身体不好。”朱棣这句话颇具深意,一方面,他鼓励朱高煦浴血奋战,破敌制胜,承诺事成之后给他好处。另一方面,这个承诺又十分虚幻。长子朱高炽即使身体再不好,只要活着,皇位就是长子的,哪里有朱高煦的份?但朱高煦却认为这句话意味着父亲将把太子之位给到自己,接下来他拼命冲杀,最终攻破了浦子口防线。朱棣称帝后,靖难之役的名将们纷纷上书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朱高煦在夺位之争中贡献最大。朱棣考虑了很久,还是认为大儿子朱高炽更适合继承太子之位,而朱高煦过失太多,所以只封他为汉王,封地云南。朱高煦收到消息后非常气愤,大声嚷嚷着说:“我犯了什么罪?要把我流放到万里之外?”随后朱高煦赖在京城不走,朱棣无奈地选择了纵容。之后的十多年间,朱高煦经常在朱棣面前挑拨是非,陷害太子朱高炽,害死了不少朱高炽手下的能臣。对此,朱高炽表现得十分淡定。他不但从来没有吿过朱高煦的状,而且经常为朱高煦求情。这也让朱高煦越来越无法无天,终于成功地引起了朱棣的注意。1415年,朱棣将朱高煦改派到青州,但朱高煦仍然不愿意去。朱棣察觉到朱高煦有意夺取太子之位,所以下诏催他迅速去属地报道。朱高煦上书给朱棣,恳求父皇将天策卫送给自己做护卫,并以李世民自居。朱棣得知朱高煦的心意后大怒,这小子敢自比李世民,难道把自己当李渊?盛怒之下,朱棣下令剥夺了朱高煦的冠服,将其囚禁了起来。朱高炽在朱棣面前极力请求,才最终说服朱棣放过了朱高煦,将他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朱高煦这回没办法了,只好老老实实去了乐安州。但他的内心仍然是不服气的,日日都策划着谋反事宜。1424年,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马上派了心腹进京,伺机叛乱。朱高炽知道后,特意将朱高煦召回北京,给他加了俸禄,赏赐了宝物,然后送回属地。但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皇位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继承。此时的朱瞻基正在南京视察,得知噩耗后迅速返程奔丧。朱高煦便在半路上埋伏了杀 手,但朱瞻基跑得快,躲过了刺杀,继承了皇位。朱高煦一气之下,直接密谋造 反。朱瞻基也不再客气,选择御驾亲征,轻轻松松地拿下了朱高煦。被押到京城后,朱高煦仍然死性不改。在朱瞻基来看望他时,竟然把朱瞻基勾倒在地。最终,朱瞻基大怒,命人将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中。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杀。【晴朗文史阁】朱高煦可谓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范。他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地过一生,可惜他的野心太过旺盛,最终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当然,朱高煦的野心不断膨胀,和朱棣的纵容脱不了干系。如果朱棣不给朱高煦继位的希望,朱高煦也不至于如此不甘心地一次次作死。古人说:“天欲令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当我们的能力撑不起野心时,保持低调,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