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这一点之前,首先需要讲的是普鲁士的西移:早期的普鲁士是由霍亨索伦家族的家族土地和普鲁士公国的土地合并而出,为了绕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国王,霍亨索伦家族借用普鲁士的名字成为了普鲁士国王,两块分散的领土合在一起的土地成为了普鲁士王国。此时普鲁士仍是一个双核心的王国,它的两块核心领土,一块是如今仍在德国境内的勃兰登堡地区,另一块则是位于勃兰登堡东方的普鲁士地区。
在腓特烈大帝时代,普鲁士的国土得到大面积的扩张。在腓特烈大帝去世之际,普鲁士已经从奥地利的手中夺得了西里西亚,又和奥地利、俄罗斯一起瓜分了波兰,得到了波兰的部分领土,使得普鲁士王国的领土得以扩大,普鲁士得以拥有连成一片的国土。
腓特烈大帝
但在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一败涂地,根据《提尔西特条约》,普鲁士失去了大量领土,常备军数量遭到限制,并且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虽然有施泰因、洪堡、沙恩霍斯特等人的政治、教育、军事等诸多改革,也有莱比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但对那些主要的战胜国而言,普鲁士只不过是搭便车才获得最终的胜利,一直拖到最后一刻在为共同的事业贡献绵薄之力,。种情况下,四国的领导人都不可能让普鲁士和英、法、普、奥等国有平起平坐的权力。
因此在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备受冷落。
1807年,俄国曾和普鲁士签订盟约,承诺要恢复普鲁士的疆土到1805年时的领土范围,但到了1813年,俄国与普鲁士的盟约只是在强调“与1806年类似的范围”,很显然,一心想独占波兰的俄国不愿意再让普鲁士掌控波兰的核心地带,它想自己掌管波兰。之后普鲁士要求得到萨克森来弥补他在波兰失去的领土,在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反击俄、法、普三国的开端就是进军萨克森,有此前例,奥地利也不愿意让普鲁士获得萨克森,尽管萨克森在刚刚结束的拿破仑战争中很长时间站在敌人那一边。此时的普鲁士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无法在军事上和俄、法、英、普等国抗衡,处于自保和战后有时间休养生息的考虑,普鲁士最终做出了让步,即不索取萨克森地区。
但令普鲁士领导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普鲁士在一个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地方得到了补偿。
拿破仑战争之后,因为英国、奥地利、俄国都害怕法国再度崛起,于是希望普鲁士成为德意志的“哨兵”,监视法国东北边境,这样倘若法国再出现一个拿破仑,第一个受伤的就是普鲁士,而不是自己。于是,普鲁士得到了莱茵河地区作为补偿,“莱茵河畔的守卫者”并不是一个值得羡慕的名头,莱茵兰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普鲁士格格不入,英国历史学家泰勒甚至认为用莱茵兰来补偿损失的做法是一场恶作剧。
至于莱茵河流域有德意志境内最大的煤矿,那里之后也将成为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则是英奥俄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随着波兰地区的死去和莱茵河地区成为普鲁士的领土,普鲁士王国的领导重心从东部转移到了西部,从普鲁士的发展历史来看,这次西移给了普鲁士莫大的好运。
一方面,这次西移让普鲁士拥有了莱茵河流域富饶的资源,在那个工厂运转、机器轰鸣的时代,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足以让普鲁士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更重要的则是重新塑了普鲁士的国内的民族成分。在维也纳体系之前,普鲁士王国内民族成分复杂,包括德意志人、犹太人、斯拉夫人、波兰人、匈牙利人还有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这就导致了在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国王只能以“普鲁士人”的名义而不是“德意志人”的名义号召他的臣民站起来反抗拿破仑,但普鲁士从来都不是一个民族,当法国人用“民族”来号召年轻人加入战斗的时候,普鲁士只能呆呆的看着。甚至在拿破仑从普鲁士手中得到波兰之后,数量众多的波兰人直接投效拿破仑的麾下,成为拿破仑大军中的一员。
但在维也纳体系之后,随着普鲁士失去了波兰的土地,大量的波兰移民被移出普鲁士国内,莱茵河地区的德意志人扩大了普鲁士人口中德意志裔比例,德意志民族便成为了普鲁士王国的主要民族。至此为止,普鲁士成为彻头彻尾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对后来的王朝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意义非凡。同样的民族代表共同的生活习俗,共同的民族精神,他能让大多数人抛下成见,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去奋斗,避免出现一战时的奥匈帝国的窘态。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普鲁士的大发展开始了。普鲁士积极从欧洲各国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本国工业革命,莱茵河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普鲁士这辆开动的火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脉,成为普鲁士经济增长的强大实力,普鲁士的经济实力开始蒸蒸日上。1934年1月1日,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建立,巴伐利亚、符腾堡、图林根等邦国依次加入,这个同盟包括了2300万人口和德意志3/4的领土,德国开始“在政治统一前实现经济统一”。
到1865年,普鲁士铁路长度11000公里,而奥地利仅有6600公里,到了1870年,普鲁士的铁路长度达到18876公里;生铁产量普鲁士有85万吨,奥地利只有46万吨;普普鲁士有15000台蒸汽机,80万马力,而奥地利却只拥有3400台,10万马力,而在煤矿、钢铁等重工业,普鲁士更是在德意志关税同盟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余小国根本无法和普鲁士抗衡,相反他们的经济发展还极度依赖普鲁士。如在1857年,关税同盟内95%的生铁来自普鲁士,即使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萨克森也必须向普鲁士订购工业原材料。
同时,关税同盟各邦国的大批农产品和工业制品也在普鲁士找到了广阔市场。仅以黑森地区为例,1852年普鲁士吸收黑森--达姆斯塔特皮革的40%,价值100万古尔登(一种货币);烟草43%,价值168万古尔登;葡萄酒50%,150万古尔登;土豆和谷物340万古尔登,向普鲁士商品的总出口量在重要的年份甚至可以达到1100万古尔登。
1852年普鲁士发行的古尔登银币
在1860年,普鲁士在欧洲财富的占比就达到了10%,超越了奥地利所占的7%:而到了1870年,普鲁士在欧洲的财富占比达到了16%,而同时期的法国只有13%。经济的增长带给了普鲁士强大的国力,为普鲁士之后的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资基础。
关注我,给你更多的惊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写的啥玩意 写之前不能自己看吗
普鲁士核心是勃兰登堡,现在还在德国。东普鲁士不能算普鲁士核心。[得瑟]
1934年能不能认真点?本来我还在认真看,直接跳过了
普鲁士还和普国为敌?还有哪个普国?不用心的话就不要瞎编了吧,小编?!
四国领导人不能让普鲁士和英法普奥等国平起平坐…小编你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