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底,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也就是针对莫斯科地区的“台风行动”,计划德军大举出击,一举攻占莫斯科,完成巴巴罗萨计划的最终目标。
战役刚刚开始,希特勒就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在10月2号的广播中声称:“前三个月的攻击只不过是前戏,形成了打击莫斯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将用一次威力巨大的重击在冬季之前消灭苏联。”
台风行动开启后,德国坦克长驱直入,10月3号就已经进入奥缪尔
仔细研究一下台风行动在开始时双方的兵力对比,就不难发现希特为何敢如此猖狂的底气。
1941年10月2日,由费多尔·冯·博克将军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开始执行台风行动,向莫斯科发动攻击。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之后便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发动屡试不爽的钳形攻势包围莫斯科,在野战击溃苏军主力之后,趁势攻占莫斯科。
负责指挥中央集团军群的博可元帅,为了拿下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得到显著增强
为达此目的,德军东线主要力量集中于斯摩棱斯克以东“中央”集团军群(总指挥官为博克元帅)地带。战役开始时,中央集团军群辖第9集团军(指挥官为施特劳斯上将)、第4集团军(指挥官为克鲁格元帅)、第2集团军(指挥官为魏克斯上将),第2坦克集群(指挥官为古德里安上将)、第3坦克集群(指挥官为霍特上将)、第4坦克集群(指挥官为霍普纳上将)。共计74个半师,其中包括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约占苏德战场步兵师总数的38%,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64%,由空军第2航空队进行全力支援。如此一来,在台风行动开始时,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00余架。
一辆在台风行动中被击毁的苏军坦克,也印证着苏军在台风行动开始时的惨败
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自入侵苏联一以来一连串胜利,德军的士气普遍高昂,虽然各部都有损失但组织结构基本完善,足以再度发起凌厉的闪电攻势。而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德军相比,苏军此时的境况则极其恶劣。
台风行动中正在操控武器还击的苏军士兵
此时,在西方直接抵挡德军台风行动正面攻势的苏军只有苏联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
截至9月底,苏军西方面军(指挥官为科涅夫上将)下辖第22集团军(指挥官为沃斯特鲁霍夫少将)、第29集团军(指挥官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12集团军(指挥官为什韦佐夫少将)、第30集团军(指挥官为霍缅科少将,11月为列柳申科少将)、第19集团军(指挥官为卢金中将,10—11月为博尔金中将)、第16集团军(指挥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第20集团军(指挥官为叶尔沙科夫中将),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西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负责防御。
预备队方面军(指挥官为苏联元帅布琼尼元帅)下辖第24集团军(指挥官为拉库京少将)、第43集团军(指挥官为索边尼科夫少将,10月为阿基莫夫中将,10月为戈卢别夫少将),在罗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进行防御,而将其余第31集团军(指挥官为多尔马托夫少将,10月为尤什克维奇少将)、第49集团军(指挥官为扎哈尔金中将)、第3集团军2(指挥官为维什涅夫斯基少将)、第33集团军(指挥官为奥努普里延科旅长,10月为叶夫列莫夫中将)置于西方面军后方。
布良斯克方面军(指挥官为叶廖缅科上将)辖第50集团军(指挥官为彼得罗夫少将,10—11月为叶尔马科夫上校,11月为博尔金中将)、第3集团军(指挥官为克列伊泽尔少将,12月为普申尼科夫中将)、第13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
台风行动开始后不久,德军就围歼了苏军三个集团军主力,莫斯科岌岌可危
在西方向苏军总计有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和迫击炮,677架飞机。苏军在兵力,装备和空中力量上都要弱于德军,更糟糕的是,由于前期一系列的惨败,此时苏军的主要成分都是刚刚入伍不久的新兵,缺少训练和经验,无法与训练有素的德国士兵抗衡。
可即便这样苏联军民还是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抵挡主了德国法西斯的攻势,苏军士兵在零下40℃的严寒德军一波又一波疯狂攻击,打破了德国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并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如伟大领袖所说:“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关注我,可以查看更多惊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