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41-权力得不到约束到达巅峰,就是走向衰落的起点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3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0 分钟)
之前省愚曾撰文描述过在下所理解的“康乾盛世”,直白地讲,那根本不能算盛世,无非就是权力得不到约束情况下,将话语权演绎到极致的模样。因为没人会质疑,也没人敢质疑,所以,所谓的盛世便在乾隆后期的时候被强行体现。

嘉庆帝陵墓的物件
然而,事实上,乾隆的后期,老迈且无知的情况下,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事实上已经开启了国运的极度衰落,后来,这一次衰落被史学家命名为“嘉道中衰”。也许是为了不至于过于打脸所谓的“康乾盛世”,进而这一次历史走向的衰落黑锅最终被乾隆的儿子嘉庆与孙子道光硬生生地扛了下来。
“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让我们走进今日历史故事小课堂,今日讲述-影响后世走向的“嘉道中衰”始末。
·名不副实的“康乾盛世”
首先,我们看“嘉道中衰”应该如何定义。
嘉庆帝是公元1796年至1820年在位,道光帝是1820年至1850年在位,此年间,清朝的国力衰退。但是,事实上,1796年至1799年乾隆去世这几年时间,嘉庆帝仅仅只是台前的提线木偶,真正掌控权力的,是老迈的乾隆。
众所周知,清朝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前几代帝王励精图治,通过权力掣肘的方式,例如“庄廷鑨明史案”以及“南山案”等,大肆打压汉族官僚与知识分子。其虽说有过废除明朝末年因民变及清军入关而设立的“三饷加派”等苛捐杂税,招徕流民奖励垦荒,使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但清朝在乾隆帝后期达到鼎盛之后,吏治迅速败坏,官无不贪,吏无不恶,清朝国势日非。
省愚认为,乾隆晚期吏治走向腐败的根本原因还是乾隆帝本身结合满清所处的历史地位所造成的。因为,权力到达顶峰后,权力本身得不到任何约束,你说东没人敢说西,因此此时的“巅峰”本质上还是出在某些文人的笔下。民众本身的生活水平还是极低的。
乾隆五十九年,是为公元1794年,朝鲜使者记录:
“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知县厚馈知府,知府善事权要,上下相蒙,曲加庇护。”
洪亮吉陈述乾隆末年时说:
“士大夫渐不顾廉耻”,“十余年来,督、抚、藩、臬之贪欺害政比比皆是……出巡则有站规、有门包,常时则有节礼生日礼,按年则又有帮费,升迁调补之私相馈谢者尚未在此数”。
自己的记载往往有着太多的牵绊,咱们细看别人的记载,“欺害比比皆是”简单的几个字便彻底宣告了所谓的盛世,无非就是泡影。
·贪污腐败到极致
与名不副实的“康乾盛世”相得益彰的是,从乾隆后期开始,到整个嘉庆与道光年间,是华夏大地历史上罕见的贪污腐败到极致的年代。
所以,一个“和珅”的出现便很能说明问题。
再者,吏治败坏与清朝几乎是相始终,清朝既是少数民族政权,必须对原本效忠明朝的中原士子大加笼络。康熙帝年间就有所谓的南北党争。
但是实际上,清代的贪污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康熙晚年,官场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雍正帝时大力改革使得吏治稍得控制。乾隆帝时,奢靡之风又卷土重来且愈来愈甚。乾隆六巡江南,地方沿途大兴土木,豪华与排场空前,糜费特甚。说到此处,就不得不多提及两句乾隆巡视江南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专制王朝时期,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总是想使用所谓事先安排好路线的巡视方法去体现体恤民情,但是,不管是谁,他们根本看不到真实的灾难现场,无非是粉饰后的一片大好河山。
不但看不到实情,往往还会因为粉饰太平给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甚至是几辈人都徜徉在这无法自拔的灾难中。
言及此,就必须多评价两句乾隆,论及扰民有术,乾隆堪称这片热土上的历史第一人。对于其可谓极尽奢华之能事,呈现出一方面他要看盛世,一方面民间多次起义,再一方面整个朝野贪腐成风,三件事件集中在1757年到1799年乾隆去世这段时间,彻底爆发。
公元1757年,爆发云贵总督恒文和云南巡抚郭一裕的“金炉案”。1790年礼部侍郎尹壮图上疏道:“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

清朝皇帝中也有另类存在的无辜者-光绪帝,他是被慈禧毒死的
一方面乾隆要巡视江南,看看他治下的盛世;另一方面,贪墨的官员不计其数,不胜枚举,每一件案件翻出来都是令人作呕的天文数字。及至嘉庆帝继位之际,吏治腐败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
嘉庆帝时期,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抗争,社会冲突激化,更使政府财政大受冲击。嘉庆五年八月曾谈到追赔的原因:“年来办理军务需用浩繁,目下大功将次完竣,一切善后事宜均需筹拨款……理应按限完交”。嘉庆帝无奈地说:“大不法小不廉,吏治不清,民生何赖?甚至大缺一万,中缺八千,形诸白简,此非彰明较著者乎?…… 朕澄叙官方,首先责己,力行节俭,永杜贡献。诸大吏受任既重,养廉又优,贡献之费已除,权门之索又绝,必应清白乃心,为国宣力。然而风气未移,俗态犹故,时有在朕前借端尝试,巧言利国,实皆利己,似此者不一而足。”
从这段简单的对话似乎能看出,嘉庆帝自己也很无奈,他似乎知道所有问题 的症结何在,却无能为力,背后所倚靠的满清既得利益者群体使得稍微还有点认知的嘉庆帝无法改变当时的现状。
祸不单行的是,嘉庆年间,鸦片开始流入中国,而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使中国对外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嘉庆帝屡申禁令,一旦案发,“失察卖放之监督及委员吏役人等一并惩办不贷”。几年后的道光四年,根据历史数据显示,进口鸦片高达一万二千六百三十九箱,“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道士、僧尼,随在吸食,置买烟具,为市日中”。至道光年间终于发生鸦片战争。
所以,每每人们思考鸦片战争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整个朝野上下的贪腐成风似乎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利欲熏心之下,什么祸事遇不到呢?
·军备废弛
与此同时,整个嘉道时期,最影响后世历史走向的,却是满清军队的军备废弛,这在后来面临工业革命强国英法等国家乘风破浪袭来的时候,完全无法招架。
众所周知,在南明时期,于华夏大地则为所谓冷兵器时代结束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时期,残暴的八旗劲旅早年在关外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后来,清兵入关三十年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战斗中,八旗兵军纪已散,军力便已大不如前,“八旗将佐,居家弹筝击筑,衣文绣,策肥马,日从子弟宾客饮”。
乾隆元年谕:“八旗从前风俗,最为近古。迨承平日久,生齿日繁,渐及奢靡。如服官外省,奉差收税,即恣意花销……而兵丁闲散惟知鲜衣美食,荡费成风,旗人贫乏,率由于此。”嘉庆年间八旗和绿营均已腐败,丧失战斗力,嘉庆曾随乾隆阅兵,所见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
所以从乾隆元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自上而下都很清楚,整个满清政权无非就是八旗既得利益者们为拥趸的表象体现。这群既得利益者,早已经成为腐蚀满清的蛀虫。

道光年间特别多的招财进宝,不知道招来了什么?
后来,在平定白莲教时,八旗请缨赴战,但是名义是出战,却四处抢劫,“其在京谙达、侍卫、章京无不营求赴军,其归自军中者,无不营置田产,顿成殷富”。同时,史书记录为:“剿匪之役,前后八九年,兵调十数省,其中劲旅勇鸷敢战者固自不少,而矫捷坚实可恃,必以黔兵为第一。……各省提镇大营之兵,所驻通都大邑,地方平衍,风俗华靡,平时未尝远出城郭,一旦负枪荷戈,走山路数十里,汗淫淫下,喘息不宁,又且饮醇啖肥,习以为常,山内包米杂粮,食不下咽,先自饥疲,与猾贼追逐百数十里,鲜不病乏者”。可以这样理解,这群八旗士兵只能欺负老百姓,后来面临英法等国家的入侵,束手就擒便是唯一的选择,实则是历史上的大笑话。
咱们看看嘉道中衰后的几十年,满清治下的中国与欧洲经济体之间的比较,学者的分析认为:
“1800年左右的中国经济不仅与欧洲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结构不同,观点迥异。………技术水平则仍停滞不前,人口增长趋于抵消生产的任何增加。简言之,生产基本上完全是为了消费,陷入刚好维持人民生活的无休止的循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纯节余和投资是完全不可能的。”
回过头来看这段被历史学者们命名的“嘉道中衰”,无非就是让“康乾盛世”现了原型的体现,本质上讲,“嘉道中衰”这段时间,与所谓的“康乾盛世”并无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