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福瑞等:《李白诗集全注全译》

古代小说研究 2024-04-11 07:23:07

《李白诗集全注全译》,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注译,凤凰出版社2024年4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以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全收全解李白存世诗歌。每篇分“题解”“原诗”“注释”“译文”四部分。“题解”为诗篇创作的背景及主旨进行精要说明。“注释”全面扼要,涵盖字词、典故与赏析各个方面。“译文”为本书最大特色,作者以当代散文语体译出李白原诗,对李白诗歌进行串讲,内容可信,文气贯通,有助于读者全面把握李白的人生轨迹与思想世界,于千首诗中尽见盛唐气象,步入诗仙的逝川与流光。

目  录

前言

一、古风

二、乐府

三、歌吟

四、赠诗

五、寄诗

六、别诗

七、送诗

八、赠答

九、游宴

十、登览

十一、行投

十二、怀古

十三、闲适

十四、怀思

十五、感遇

十六、写怀

十七、咏物

十八、题咏

十九、杂咏

二十、闺情

二十一、哀伤

附录  宋蜀本集外诗补遗

篇目索引

后记

前  言

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的古代诗歌独具魅力。因此,世界人民称誉中国为诗的国度。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代表了古代诗歌最高成就的则是唐代诗歌。唐代诗坛,无疑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星系。

李白邮票

而在这个星系中,有一颗光芒四射、掩抑群辉的巨星,那就是李白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李白的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悬诸日月、永映千秋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百代仰末照的文学遗产。

介绍李白,普及李白,让李白超越历史的隔膜,走进当代人的心灵,是我们这些治中国文学史者的责任。

如果说李白的诗歌因其深微的艺术底蕴,使人永远体味不透、永远体味无穷的话,那么李白的家世和生平,则因文献记载的匮乏和历史传说的广泛而呈传奇色彩,成为难以破解、永远具有特殊吸引力的谜。

李白,字太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关于他的出生,就有“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李阳冰《草堂集序》) 的传说,说他是太白星转世。当然,这是人们的附会,不足为信。但李白的先人,字其太白,应该有其寄托。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也有不同记载。或曰蜀中,或曰条支,今之学界多认为他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现在则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李白的先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定居西域?李白自称是汉飞将军李广之后。李阳冰、范传正有过介绍,说他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今人也多有探究。陈寅恪颇疑李白本为西域胡人,后方改李姓。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又否定了胡人说。

李白是否为胡人,是个谜。但魏颢《李翰林集序》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似乎生得神采特异,非同常人。

《李白传》

李白的父亲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据李白挥金如土的生活,研究者推测其父是商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李白受到了传统与非传统的教育。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百家”之中,当然应该包含儒家的经书。

李白一生热衷于建功立业,兼济天下,自有其儒家思想渊源。然而,所谓“奇书”,当指儒家经典之外的书。由此可见,李白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内容广泛,接受的思想也比较驳杂,不主一家一派。对李白产生影响的,有道教神仙思想。他在戴天山读书时期所作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证明他这一时期就与道士有了交往。“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不遇道士的惆怅,表明了诗人与道士在情感上的亲近。

据《彰明逸事》记载,李白在这一时期,还曾向“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的赵蕤学习纵横术。纵横术乃王霸之术,赵蕤就著有这样的书《长短经》。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传统的文士多尚儒雅,李白却喜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说:“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

李白甚至有任侠尚气、杀人红尘之举:“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如果这只是李白一家之说,那么他的“大言”是不足信的;但李白友人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就使我们不能不信了。

李白不少诗中,常有对于杀人的描写:《结客少年场行》:“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白马篇》:“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文学中的剑侠,或许就是他个人少时生活的写照。

总之,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受到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对于儒、道、纵横各家兼收并蓄,求学态度通脱随意,其形成的思想就呈多元结构。

李白一生积极入世,立业建功的理想始终不泯,是为儒家思想;尚气任侠,喜谈王霸之术,是为纵横家思想;蔑视权贵,粪土王侯,寻仙访道,追求自由,是为道家思想。

李白思想结构的多元特点,虽然是在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但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显然为其奠定了重要基础。青少年时期的李白,性行也很特别,与其说他有文士气,倒不如说他更多豪侠之气、英雄之气。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他结束了蜀中生活,像一只六翮劲健、欲搏九天的大鹏疾飞出三峡,离开了家乡。

《李白与巴蜀资料汇编》

李白出蜀后,漫游了洞庭、苍梧、金陵、会稽等地。约在开元十六年 (728),与唐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从此寓居安陆十余年。这期间,李白以安陆为中心,漫游了嵩山、洛阳、太原等地。在洛阳,正逢玄宗幸东都,李白亲见朝会之盛。

近年来,学术界有一影响较大的说法,认为在开元十八、十九年(730、731),李白曾有长安之行。他隐居终南山,结识了玄宗宠婿卫尉张卿;在长安北门曾与斗鸡之徒发生冲突;后西游邠州、坊州,再返终南,取道黄河离开长安。然亦有研究者认为此说疑点尚多,未可称为定论。

李白除天宝初应诏入京外,或许另有长安之行,然是否即在开元十八、十九年,行迹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抱定“四方之志”的。他的政治理想就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所说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成就理想,唐代士人走的多是科举入仕之路。李白却不屑于此。

李白一生崇仰两位古人:

一是战国时齐国游士鲁仲连 。《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云:“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鲁仲连济世之才非凡,建功立业极为潇洒,立谈而却秦军,这正是李白钦慕他的重要原因。

《李白评传》

二是东晋名相谢安。《赠常侍御》云:“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服膺谢安,也是因为他一方面具有宰辅之才,另一方面有谈笑而破苻坚的潇洒功绩。李白深信自己才比鲁仲连、谢安,只要名达朝廷,就可受到征召,一举而为卿相。

所以出蜀之后,李白多事异举,蓄其声名,以求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些异举有任侠、求仙访道、隐居和干谒州郡长官等。

出蜀之初,李白与友人吴指南同游洞庭。吴指南死,李白“炎日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埋葬了友人。后数年,又来湖边,起出尸骸,徒步百里,移葬鄂城。李白东游吴越,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落魄公子皆得周济。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曾作寿山、白兆山桃花岩之隐。又曾与道士元丹丘隐居嵩山。后来去了山东,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 陶沔共隐徂徕山之竹溪,时号“竹溪六逸”。至于干谒地方长官,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济阴马少府巨》) 于襄阳,就是一次很有代表性的活动。

这一段漫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李白对政治前途充满了期望,加之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李白的诗中充满豪迈风发之气。

这一时期,他写了《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夜下征虏亭》等许多山水诗,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可见李白心胸之俊朗、思想之积极。这一 时期的饮酒诗、游仙诗也都充满了豪放俊逸之气。

《李白游踪考察记》

天宝元年(742),李白果然诗名满天下,名达“圣聪”,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进京。这时,李白已移家东鲁。

李白以为“兼济天下”的良机终于到来,踌躇满志,写下了堪称天下第一快诗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喜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到了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读其《蜀道难》,见其奇姿,惊呼为“谪仙人”。在朝中,李白也得到了唐玄宗特殊的礼遇 :“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于翰林院。

供奉翰林,是玄宗特许,“但假其名,而无所职”(《唐会要》) 。但是,李白初入翰林,也曾与闻国政。李阳冰《草堂集序》云 :“置于金銮殿, 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写过《出师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和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说他起草过《和蕃书》,言之凿凿。然而后来却被玄宗疏远了。

《李太白年谱补正》

李白之被疏远,《新唐书》本传记载为得罪了玄宗的佞臣高力士和宠妃杨贵妃:“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此说本《松窗杂录》,乃小说家言,未必实有其事。

然而使高力士脱靴一事颇具传神之笔地表现了李白傲视权贵的性格,这种性格也许正是李白招致贵戚权臣  谗毁的原因。杜甫《饮中八仙歌》曾描写李白在长安的行为:“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之召尚不为意,更何况权臣!这种目空一切的傲岸性格,招致群小的嫉妒与谗毁,并且最终导致玄宗的疏远,应是情理之中的。

李白在长安的优遇,传说很多,且多加渲染。其实,在玄宗那里,李白不过是个文学弄臣。这种倡优畜之的待遇,与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理想格格不入,李白终于请求还山,而玄宗也就赐金放还了。天宝元年入京,天宝三年出京,李白在宫中不满两年。

离开长安后,李白又开始了他特有的生活方式——漫游。他漫游梁宋、齐鲁,与杜甫结下深厚友谊。他到济南,可能还见过当时的北海太守李邕。其后又到了江南,在金陵、扬州等地游历。天宝九载( 750),返鲁省家。天宝十一载(752),经广平邯郸诸地至幽州。十二载(753) 归至魏郡,复西北游太原。

以后又去了江南,漫游于金陵、秋浦、宣城诸地。这一时期的生活特点,就是“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李白与中古宗教文学研究》

李白离开长安后的十年漫游期间,是李白思想上最为苦闷的时期。长安受挫被遣,李白所受的打击很大。他的功名理想和受此理想驱动的热情虽未灰飞烟灭,但是,一股强烈的遭世遗弃的孤独感汹涌如潮地淹没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本来,诗人的政治归依寄于朝廷,现在他不得不离此而去,如一叶不系之舟、一团离根秋蓬。此去何方?诗人心中一片茫然。归隐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无道则隐”(《论语 ·泰伯》),孔子曾如是说。穷则独善其身,这是自孔子以来士人唯一的退路。

李白长安失意后,也曾宣称要高飞远行。在此期间还有过寻仙访道之举,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且写了许多游仙诗。但这些活动,若说是“挥斥忧愤”、自寻解脱则可;若说是诗人理想的归依,则未必然。

不错,李白确以归隐作为他人生的目标之一。但那是在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梦想之后,如范蠡、张良一样潇洒归山,而不是在功业未就之时退隐。然而功成身退的设想不过是诗人的一厢情愿而已,终未能实现。

《诗仙李白之谜》

待诏翰林,“管晏之谈”未及申,“帝王之术”未及谋,就被赐金放还了,这时的归隐就是一种无奈,“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是遭世遗弃后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故此时李白的孤独感甚深。诗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政治前途似飞蓬离根、落叶离本的无寄与无望。长安的遭遇,也使诗人认识到了政治的腐败、社会的不平、风俗的浇薄 。

李白这一时期写了《梁甫吟》《行路难》《将进酒》《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等诸多名篇,抒发了他的苦闷,尖锐地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蔑视富贵、否定功名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李白诗中也有充分的表现。长安放还,无情地摧毁了李白的政治梦,却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一时期,是李白诗歌创作最富成果的时期。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高峰。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胡兵如疾电,迅速攻陷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李白逃避兵乱,隐居庐山屏风叠。

此时,玄宗逃往蜀中,永王璘受命为江陵大都督,经略南方军事,起兵靖乱。兵下浔阳,三次征召李白。李白以为“一起振横流”的机会终于来了,应诏参加了永王璘幕府,自信而自豪地宣称:“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然而,天真的李白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牺牲品。永王璘的胞兄李亨即位,命李璘回蜀。璘不从,兵败。李白坐永王璘罪,系狱浔阳。出狱后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回到江夏,后又重游宣城等地。

《谪仙诗豪李白》

六十岁时,李白闻李光弼“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毅然前往金陵,冀申铅刀一割之用,不幸因病半途折回。回到当涂,以“腐胁疾”病逝,时在代宗宝应元年(762) 。

临终前,李白写下了《 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大鹏赋》《上李邕》,都表达了他“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但这只大鹏终于未能在唐代的政坛一飞冲天,而是壮志未酬、中天摧落,结束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从安史之乱到流放夜郎这一时期,李白的诗多具忧国忧民的思想。《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七最典型:“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李白向往神仙生活,但也关心国家的命运、民众的疾苦,对安史乱军表达了强烈的愤恨。这一时期的诗,流露出渴望报国杀敌的感情。

《李白资料汇编》

宋人论唐诗,多扬杜抑李,认为李白不关心苍生社稷。《鹤林玉露》说:“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其视杜少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年语哉!”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偏见。李白既然常怀大济天下的英雄心志,具有强烈的拯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可能超然物外,对社稷苍生作壁上观。

写于安史之乱中的作品,如《奔亡道中五首》《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赠张相镐二首》《扶风豪士歌》等,都反映了战乱给国家造成的破坏,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提起诗仙,人们就以为他是一个整日耽于神仙境  界、超然世外的人。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李白不同时期的诗都对社会现实给予了极大关注,反映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露了唐代社会的诸多腐败现象。

李白这位伟大的天才,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其诗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诗的艺术价值取决于诗的艺术个性。李白的诗之所以一出现,就如同狂飙横扫诗坛,征服了同时代人和后代人,就因为李白创造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艺术手法,形成了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气骨高举

前人论李白诗,多标之以气。吴融《禅月集序》称李白诗“气骨高举”。《鹤林玉露》说李白“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太白以气为主”。

《经典与李白》

古人论作家作品,常常使用气这一概念。用于作家,指作家的生理和心理等主体特征;用于作品,则指作家之气在作品中的体现。称李白“以气为主”,实际上揭示了李白诗歌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特征,即其中蕴含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他的诗是他的理想、才具、人格力量的自我表现。

李白出身于从西域徙入内地的商人家庭。他自小即观百家、读奇书、拜奇师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曾从任侠尚气、善为纵横学的赵蕤学纵横术。这种杂糅了儒、道、纵横各家之学的教育,不仅培养了他“欲上九天揽月”的胸襟抱负,也培养了他尚气任侠的性格和耽于奇想的心理。

这样的一个青年才子,恰恰又生当大唐帝国的极盛时期。著名的开元、天宝之治,就浓缩在李白的青少年时代。强大的国势,也对李白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确立了他“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的英雄意识。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的诗,就是他的胸襟抱负、气质个性、心理特征的自我写照,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特点。

李白自视甚高,曾言“长才犹可倚,不惭世上雄”(《还山留别金门知己》) 。认为自己就是旷世奇才、无人可比的英雄。所以他一生都执着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热衷功名事业。而其雄豪的尚气任侠性格,又使他粪土权门,敝屣富贵,保持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布衣尊严,不愿为人为物羁约,追求一种飘然而来、飘然而去的洒脱生活。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性格,在李白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在李白作品中,经常出现大鹏的形象。早年,李白写了《大鹏赋》,礼赞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大鹏。这大鹏实际上就是李白人格理想的化身。后来,在《上李邕》一诗中,李白又以大鹏来比喻自己不同于世人的“殊调”:“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摩苍穹、逍遥于恍惚虚无之场的大鹏,在《庄子》中是作为逍遥浮世的理想而出现的。李白却赋予它特殊的意义,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奇才的自许自信,又表现了他不受世俗羁约的性格。李白诗还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即大量表现和描写历史英雄,吕尚、鲁仲连、郦食其、张良、诸葛亮、谢安等历史风云人物在李白诗中出现频率之高,其他诗人的作品无法企及。这些诗揭起的是古人的衣冠,跳动的却是诗人不甘凡庸的心。

《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

李白是把古代英雄作为自己的化身推出的:“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扶风豪土歌》)“他年尔相访,知我在磻溪。”(《赠从弟冽》)“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这些诗中,李白俨然以吕尚、孔子、鲁仲连、张良、谢安自居,表现了他与时人殊调的非凡才具和抱负。与其说他是崇拜历史英雄,毋宁说是极度相信自己;与其说是歌颂英雄的历史,毋宁说是歌颂他自己的英雄梦。

李白诗中的自我意识,不仅表现为自命不凡的大器,同时还表现为平交王侯的骄傲。李白渴望建功立业,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但他又要保持自己的布衣骄傲,不肯屈己于人。

杜甫《酒中八仙歌》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李白这位“谪仙人”桀骜不驯的性格。李白诗鲜明地表现了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的性格。

李白辞京还山后写有《酬崔侍御》:“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与玄宗的关系视为平等的朋友关系。李白一生钦敬鲁仲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欣赏鲁仲连面对平原君的封赠而表现出的布衣之傲:“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五十九首》其九)

《文化盛唐的诗仙李白》

《梁甫吟》写郦食其:“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开说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麾楚汉如旋蓬。”赞美的同样是郦食其兀傲不屈的人格。他希望自己不是靠卑躬屈膝来取悦君王,而是凭借不凡的才能,建立不朽的功业。

君臣关系都是一种类似主客的平等关系,至于那些权贵,李白就更不屑一顾了:“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其一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在权贵面前,李白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舍我其谁的布衣之傲, 因此也产生了对权贵的极大蔑视。

李白诗对自我意识的表现,带给诗以气骨高举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说,就是体现诗人人格力量的崇高的美学境界 。“这种崇高感不是来自我们见到的情境,而是来自我们所体会到的力量。”(乔治·桑塔耶纳《美感》) 即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卓然特立、佼然不群的人格力量。

(二) 情感恢张

李白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他的人生,可以说是追求自我价值、自我人格实现的人生。他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现实偏偏一次又一次打破诗人的梦想。奉召长安,李白本以为大济天下的机运终于到来,所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地说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但是宫中的黑暗、官场的险恶,以及倡优畜之的生活,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梦想,终致辞京还山。安史之乱,参加永王璘幕府,李白又一次看到了风云际会的希望,潇洒地写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

可是,李唐王朝的宗室之争,又一次把诗人从幻想的天国抛到地下,并进而投入大狱,流放夜郎。渴望建功立业,使李白的诗永远洋溢着高亢的激情。

现实与理想的激烈撞击,又使他的诗充满了悲慨不平,情感慷慨激荡。高亢而激荡的情感,是李白诗具有宏大张力的基础。《将进酒》是李白的名篇,一向以情感豪放名世。诗人“长醉不复醒”的狂饮所排遣的“万古愁”,就是诗人政治上遭到放逐、奇才大志不为世用的悲慨。

诗中类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巨大情感冲击力,从根本上说,是来自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蔑视人才个性的社会现实剧烈冲突而产生的悲愤至极的情感。

李白所要抒发的多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激荡情感。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又选取了与这种情感性质相应的形式—宣泄的方式。李白诗表达情感不掩抑、不委婉,不取温柔敦厚之道,而是直率倾吐。

《李白诗解》

得意时,他仰天而笑,诗中亦直白道:“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他长歌当哭,向读者倾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其二) 愤怒时,他直斥权贵佞小:“董龙更是何鸡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这种率真的宣泄方式,完美地表达了诗人高亢激荡的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酣畅淋漓、率直奔放的特点。

当然,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所谓直率地宣泄情感,不是不讲艺术上的炉锤之功。事实上,李白在创作时善于渲染情感以张大情感的力度。李白的多数诗篇,起情如火山喷发、山洪出谷,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突发性和爆炸性。如《陪侍御叔华登楼歌》首二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真可谓“发兴无端”(方东树《昭昧詹言》),一下子就把烦忧的情感喷发出来,极为突兀,也极为震撼人心。

这样特点的诗句还有:《 梁甫吟》:“长啸《 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的诗不仅发情突兀,而且善于通过泼墨式渲染,层层铺垫,把情感推向极致。如《梁甫吟》一诗,继首二句“长啸《 梁甫吟》,何时见阳春”之后,连用两个“君不见”,历数吕望与周文王、郦食其与汉高祖的风云际会,而后笔锋陡转,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抒发了自己欲见明主却无门而入、精诚不为人理解的愤慨。

历史人物的风云际会与诗人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美历史,正是为了反衬诗人自己的不幸。两个“君不见”,对其后抒发愤慨之情而言,正是起了蓄势作用。

《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正因如此,开端突发式的情感宣泄,才有了后面有以为继的滔滔之势。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看似不假思索,情感流动天然,实则体现了李白天才的艺术匠心。

(三) 想落天外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富有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李白的诗言出天地之外,思出鬼神之表,如天马行空,飘然而来,忽然而去,充满了“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胡应麟《诗薮》) 的奇幻色彩。

李白曾自言其胸襟:“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入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

正是这种与自然同体、吞吐宇宙的胸襟气魄,使他打开了一个无穷的想象空间,突破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以无垠的宇宙意识驱役天地四合、万事万物,拓展诗的境界 。他写与友人醉卧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会宿》) 写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研究管窥》

这些奇异的想象,使诗人的豪情逸兴在天地这一无限的空间展开,创造出一种“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唐诗纪事》载张碧语) 的雄奇境界。

李白的艺术想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涌动着无尽的历史、神话、传说。借物象言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突出特点,李白诗亦不乏托物言志之作。

然而,他的诗更多的是利用历史、神话、传说等所谓的事象来抒发感情。《梁甫吟》一诗中,李白风云际会的理想与现实的不平遭遇,就完全是通过历史故事与神幻境界表现出来的。

尤其是此诗的第二部分:“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神话传说在这里重新组合成一个惝恍奇幻的境界,而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幻化成这一神话境界中的奇遇。这种写法很明显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传统。

《 蜀道难》是大家熟知的名篇。此诗描写蜀道的奇丽险峻,并不泥迹于现实中的山川,而是展开神奇莫测的想象。一方面,驱驾历史、神话、传说,通过蚕丛开国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六龙回日的神话,来渲染蜀道的古老、高危、奇险 。与此同时,又创造了“扪参历井仰胁息”

这样新的神话般的境界,为全诗蒙上了一层神异迷幻的色彩。另一方面,又浓墨重彩地描写蜀道上的飞湍瀑流、奇峰古木、空山悲鸟,真实地再现蜀道的奇丽瑰伟。

《李白研究文选》

正是这忽而历史、忽而现实、忽而神话传说、忽而山川实境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才创造出《蜀道难》千古不朽的浪漫主义境界。

李白写了大量的游仙诗,这些诗都表现出诗人超凡的想象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揖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松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葛立方《韵语阳秋》)

正是凭借这些超凡的想象,诗人自由自在地翱翔于神境仙界,表达了他对痛苦现实的否定,对自由的热切向往,从而形成了李白诗的飘逸风格。

其二,夸张神奇大胆。

李白特别擅长运用夸张手法,一般说来用于两种场合:

一是用以形容激荡情感。他形容自己的愁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表现自己的旷世奇才不得其用:“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形容友人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这些夸张强化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李白》

二是用来状写奇丽山水。李白一生热爱自由,钟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也写了大量的诗来表现山水自然之美。与他人山水作品不同的是,李白的山水诗多具雄奇之美。

之所以有这一特点,当然与他喜以名山大川入诗有关,此外即在于他状写山水时夸张手法的运用。

他写黄河:“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他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 以千尺深潭喻友人之情,是夸张,但不能称之为奇想,其胜处在取境于目之所即;而以三千丈白发极写心中之愁,就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奇想了。

写景的几例亦如是。写瀑布直落三千尺,是夸张,但不奇;然而再以银河落九天拟其状,就是天外之奇想。至于“黄河如丝天际来”这样的夸张,就更可看出诗人吞吐宇宙的胸怀。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万里写入胸怀间”的神奇想象。

李白曾自言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江上吟》)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皮日休《七爱诗》称李白“五岳为辞锋, 四溟作胸臆”。李白诗的神奇想象力, 的确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抟日月星辰于掌上、役四海五岳于笔下的能力。

《李白研究论著目录》

(四) 自然为言

前人论李白诗,多举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说明其诗的语言。

其实,尚天然是李白的美学理想。这个美学理想体现在他诗歌的各个方面。与高举的气骨、激荡的情感、超凡的想象相适应,李白选用特殊的诗体,创造特殊的结构与语言,使情采天然密合。

李白的五绝、七绝都称名于世,五言古诗也写得很好。然而他最擅长的是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长短不拘、自由灵活的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为诗人抒发激荡的情感、驰骋天才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都是乐府歌行或七言古诗。李白极熟练地运用这些诗体,无论诗的思想内容怎样风雨争飞、鱼龙百变、怪伟奇绝,情感表达都如水随山转、云从风幻,自在天然。

《李白研究论著目录》(港澳台)

李白诗的结构跌宕腾挪,幻变百端。这一特点同样也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如《远别离》一诗,义脉杳冥迷离,结构惝恍难测。诗的前数句“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描述的是娥皇、女英与舜帝的古老传说。

然而出人意表的是第二层的首句,突然冒出“我纵言之将何补”句,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但从下面的诗中,我们似乎又可以捕捉到诗的义脉:“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原来诗人乃借古喻今,要朝廷汲取历史教训,勿使大权旁落。诗人想要告诉君主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又恐君主不察己之忠诚,故欲言又止。诗的结构“断如复断,乱如复乱”,错综变化,奇诡的结构自然适应了表达复杂多变情感的需要。

李白诗的语言豪纵恣肆而流畅自然。为了表达火一样的激情,诗人常常使用长短错综、类似散文的句法,加之善于使用夸张的语词、大胆的比喻,从而形成了李白诗语言豪纵恣肆的特点。

李白诗的语言又流畅自然,丝毫没有雕琢与生涩之感。如《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灞陵行送别》:“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从句式上看极尽变化,但都明白如口语,大匠运斤,不露一丝斧凿之迹。

介绍完李白。想就本书的编写情况作一些说明。

本书正文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凡宋蜀本所收诗,均予注译。另附“宋蜀本集外诗补遗”,该部分未作注译。宋蜀本正文与通行的萧本(杨齐贤注、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王本(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等有异文处,则择善而从,不另标出。

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

本书每篇编写分“题解”“原诗”“注释”“译文”四部分。

“题解”的内容为本篇作时、作地、诗旨及题面注释等。诗的作时、作地可考者,尽量标出。但是,因为李白诗的作时、作地常有很大分歧,很多问题尚在进一步研究中,故本书尊重各卷译注者的意见,不作统一的规定。对诗的义旨的理解也是如此。宋蜀本题下常有该篇作时、作地的附注,系宋人曾巩为编次李集所加,有参考价值的,均置入“题解”中。

诗之系年多是今人研究成果,限于篇幅,亦不一一标出所据。

诗的译文,是本书的特色 。我们要求以比较准确的当代散文语体译出,首先要可信,然后再求文句、文气流畅。但知之难,行之尤难,错误之处亦请方家正之。

《李白诗全译》

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都出自同一师门。我们在整理《李太白文集》和研究李白诗的过程中,深感释事不易,释义更难。李白研究的许多分歧,常出自对诗义的不同理解。如《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中的“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有的人理解为李白自道其行迹,故有李白首次入长安共居三年之说,然而也有人认为这句所言乃指元丹丘。

可见,以今译的形式串讲全帙,对理解李白不无裨益。因此,我们在古籍今译已经很滥、招致各方批评的今天,又干了这件也许是费力而不讨好的事。

后 记

此书是在《李白诗全译》基础之上修订而成。

1994年,我与几位同门师兄合作编写了《李白诗全译》。全书以“题解”“原诗”“注释”和“译文”为体例。“题解”依据《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一书做了一定删改,“注释”则改为简约的今注。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此书的重点是“译文”,希望能用现代诗的形式,串解诗意,普通读者据此可对一诗的义旨、情感脉络有大致的了解。

当然诗无达诂,我们的理解也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至于原诗的形式之美,编写者很难用现代诗的形式传达出来。

周作人在《安得森的〈十之九〉》一文中讲过中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困难:“中国用单音整个的字,翻译原极为难;即使十分仔细,也止能保存原意,不能传本来的调子。”

其实这也同样存在于中文古今的翻译。古诗充分利用了汉字形声义统一的特性,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独特魅力的诗体。诗体中的五言、七言和对仗等形式美,近体诗所表现出的声律美,在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学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也罕有其匹,这给翻译造成极大困难。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在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不管翻译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文本的再创造。”

《詹锳全集》

对文本内容的翻译都是一种再创造,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如何转换,更是一个难题。《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即承认,“李白于探索意义和声音之间”“特别令人拍案叫绝的措辞”是“难以转译”的。我们在翻译李白诗时也有同样的感受。

《李白诗全译》与《杜甫诗全译》作为联璧,1994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距今已近三十年。网上所传“李白诗今译”,多出此书。然书早已售罄。今有凤凰出版社愿意再版,我与师兄们又对全书做了一定的修改。因本书不仅仅是翻译李白诗,还对李白诗进行题解和注释,故接受出版社建议,改为现名。

感谢凤凰出版社给了此书再次面世的机会,感谢如嘉的精心编辑。

詹福瑞

《李白诗选译》

编写者简介

詹福瑞,男,1953年生,河北秦皇岛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图书馆馆长。著有《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等。

刘崇德,男,1942年生,河北霸州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工诗文,擅绘画,喜弹古琴、琵琶。著有《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汉魏六朝诗精华》等。

葛景春,男,1944年生,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李白研究管窥》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