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深一度#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一定对弹弓不陌生,弹弓、沙包和自制的羽毛毽子陪伴我们度过了整个童年。
说到弹弓就不得不提到以往我们用弹弓打的各种鸟,无论是出于玩闹也好还是其他目的当时不少拿着弹弓追着鸟跑。
当然现在打鸟尤其是麻雀已经不允许,小一辈的文娱活动也从打弹弓变为其他,但虽然时光飞逝,以往的一切都历历在目。

如今冬去春来之际,仍然有数不尽的麻雀在耳旁叽叽喳喳。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的这些麻雀和以往似乎有些区别,而且生活习性有了些许差异。
那为何几十年间麻雀会出现如此差异?网传中国本土麻雀基本灭绝又是怎么回事?

麻雀属于鸟类一种,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虽然是不起眼的存在,但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探明的麻雀种类有69属13亚属26种,其中5种长期在中国繁衍生长。

澎湃新闻
自古以来麻雀就在中国安营扎寨,我国也有不少诗书画方面的大家对麻雀有过描绘或者描述,尤其是擅长画花鸟画的人,麻雀总会在他们的画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名画和诗词歌赋中,我们能感受到麻雀和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朝夕相伴,虽然以往人们受制于现实条件无法对麻雀数量进行精确统计,但也不会少。

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麻雀数量起伏变化在1960年前后,也正是当时风风火火的“灭四害”运动使得中国本土麻雀数量锐减,直到现在在多种手段加持下麻雀种群才有所扩大。
所以我们先来回答标题中的问题,中国本土麻雀确实经历过堪比灭绝性的灾难,但也没有夸张到真的灭绝,现在少部分本土麻雀生存繁衍有了切实保障,种群数量在逐渐恢复。

要了解本地麻雀变化那还真要从“灭四害”讲起,了解了这个之后,我们才会对麻雀数量变化、之后的补救措施以及麻雀生存现状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提到“四害”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老鼠、蟑螂、苍蝇和蚊子,这是我们现在对“四害”的定义。
但是在1960年前后人们口中的“四害”是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
也就是说“灭四害”中麻雀也赫然在列,而且堪称首要打击对象。

jscmls
现在看来麻雀虽然谈不上是十足的益鸟,但至少危害性没有那么大,人们为什么会对麻雀深恶痛绝?
这就要从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说起,彼时中国正在经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这对于一个刚建国不久且以农业为支撑的我们来说影响巨大。

三年自然灾害使得我们三大产业几乎原地踏步,别说粮食增产了就是保障全国数亿人有口饭吃都是难事,当然这是自然灾害和客观现实影响。
面对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的农民、工人甚至专家就开始动心思,一些专家称麻雀吃种子、谷物我们应该予以消灭。

正是在部分专家的倡导和建议下,全国上下才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灭四害”运动,全民消灭麻雀的行动从这里开始了。
要说这种观点错吗?从麻雀的生活习性来看还真没错。
麻雀作为杂食性动物,在夏秋季节确实以农作物种植和谷物为食,只有在育雏期间麻雀才会开荤吃各种害虫。

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专家把麻雀对农作物的危害性放大了。
就现实而言,麻雀虽然吃种子和谷物,但危害性较之害虫要小得多,基本上也吃不了太多粮食。
不过受制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人们迫切想要粮食增产的愿望,“灭四害”还是一步步推行下去。

在这里我们强调一点,诸如“灭四害”这样现在看来有些夸张的举动,皆有历史动因。
针对当时特殊的生存状况所提出和采取的措施没有对错,我们也不能站在当下评判其对错。
总之在“灭四害”运动中,一系列旨在灭麻雀的政策和措施是下达了,人们也确实消灭了大量麻雀,结果中国的本土麻雀数量骤减近乎灭绝,但农作物产量却没上来。

这又是为何?原来在“灭四害”运动中虽然麻雀被消灭了,但田地里对谷物影响更大的害虫,却因为没有麻雀存在使得数量急剧扩大,病虫害对庄稼的影响只会更大。
最终病虫害猖獗,人们所希望的粮食增产没有出现,在回顾过去时人们才幡然悔悟,原来“灭四害”中灭麻雀是不当之举,田地里少了麻雀还是不行。

但此时中国本地麻雀已经几乎消灭殆尽,即使以麻雀每年两窝的繁育速度,在短时间内压根满足不了消灭病虫害所需,这该怎么办?
二、现在街上是什么麻雀?当时人们思考的解决办法将就是引进外来麻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街上见到的麻雀和以往不同的原因,因为其中许多麻雀都不是本地物种。
引进了外国麻雀之后,对我国有非常多的好处。

1、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引进外国物种服务于本国农业发展这是直接目的。
上文我们讲到了因为“灭四害”运动直接影响了田间地头的农业劳作,我们的粮食产量因为麻雀缺少和天灾的缘故不增反降。
为了遏制这一趋势我们只能亡羊补牢,而引进外国麻雀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因为彼时的苏联和中国相邻,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也较为亲密,无论是从引进麻雀的生物习性来讲,还是从他国引进物种的安全性来说都相对可靠。
因此综上判断我们才决定从苏联引进麻雀,也正是中国境内麻雀种群的及时补充才没有对后续产生重大影响。

2、维持生态链完整
我们总说自然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链,在这个生态链上虽然被人为分成界门纲目科属种七大类型,但无论是处于哪一层级他们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即使是小小的麻雀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他们在人类眼中或许是可有可无的,但是无论从自然界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农作物的生存发展出发他们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保持自然界生态链完整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生物链完整,这也是近年来中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引进外国麻雀是出于此,生态链的断裂对人类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1960年前后农业减产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者引进习性近似的外国麻雀生存繁衍也是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果两类麻雀生存习性差异较大,那对本土麻雀也是灭顶之灾。这可能导致所谓的生物入侵发生。

生活习性相同的麻雀能够彼此之间杂交、繁衍,种群规模扩展速度要快的多。
生物多样性就是在此基础上被保护,而后人们的食物来源、土壤肥力、珍稀物种保留等都得以保证和实现。
有些人会惊讶于小小的麻雀对于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认为是过分夸张,但谁也不知道生物界的“蝴蝶效应”何时会发生,谁也不知道会因为什么而发生。

或许它会源于一个不起眼的麻雀种群消失,源于我们随手打死的一直麻雀,因此引进麻雀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才如此重要。
三、保护麻雀我们该怎么做?以麻雀为代表的自然界物种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对麻雀的认知也不断更新,这同样是麻雀从过去的害鸟变为保护动物的原因。

现阶段我们通过多种手段保护麻雀,正因为这些保护手段的不断强化和落实,我们才能在大街小巷中看到越来越多的麻雀在飞翔。
1、建立保护区
在本土麻雀几近灭绝的时候,建立人工保护区是维持麻雀数量最直接的手段。
在保护区中麻雀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繁衍生息,一切涉猎行为都被坚决打击。

2、加大保护麻雀宣传力度
这一点是从根源上改变人们对麻雀的认识,以往人们搞“灭四害”运动归根到底是对麻雀认知不清,对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认识不清。
只有加大对麻雀的科学宣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麻雀的认识,才能使得人人都从打麻雀变为护麻雀。

3、以法律形式保护麻雀
法律永远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后底线,公序良俗不能约束下法律就起到兜底作用。
随着《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出台,麻雀也开始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

jscmls
结语麻雀从害虫向保护动物的转变代表人们对自然认知的加深,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我们对麻雀等客观事物的认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现在中国大街上看到的麻雀已经不全是本土麻雀,其中外来物种占据大多,但无论是本土的物种还是国外的物种,能维持本地生物多样性并以此造福人类就好。
保护麻雀、保护动植物、保护地球生态系统,我们正在路上。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麻雀 搜狗百科 2025-1-7
《保护鸟类我们能做些什么?《生活提示》》 2021-11-12 央视网
点击#头条深一度#,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