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集体失声?美国虐杀百万战俘,暴露西方的次次双标!

浩漫玩转趣事 2025-03-26 16:10:39

回顾卡廷事件,西方各国一直咬住苏联在波兰的暴行不放,将之塑造为共产主义反人道的主要证据。

而当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个德国战俘的生命消逝于寒冷、饥饿、疾病时,他们却很少提及这些同样需要被追究的罪行。

既然卡廷事件能被重复提及且冠以“反人类罪”之名,那么更大规模、更系统化的虐杀又为何被集体忽视?

一、卡廷事件

卡廷事件的最初爆发点在1940年。

当时苏联内务部处决了约2.2万名波兰精英,包括军官、知识分子、政治、文化领域的核心人物。

其背后,既有苏联为消除反苏势力、稳固对波兰的控制这一现实考量,也掺杂了斯大林时期大清洗的政治习性。

很多研究者试图将这场屠杀等同于“种族灭绝”,但从历史动机上看,它更倾向于事先筛选、重点清除,主要目标是那些对苏联统治构成潜在威胁的波兰中坚力量。

卡廷事件之所以在后来的国际舆论中被炒得轰轰烈烈,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美国在冷战下对它的“特殊包装”。

冷战时期,美国深谙利用卡廷事件来凸显“共产主义反人道”的议题价值,让东欧各民族对苏联的戒心与愤恨再度升级。

尤其是在波兰境内,卡廷事件被塑造成一种悲情的象征,持续激发着反苏情绪,并最终成为波兰等东欧国家在摆脱苏联势力影响时的一面旗帜。

令人玩味的是,尽管1990年戈尔巴乔夫公开承认苏联对卡廷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西方却不愿同步解密自己所掌握的美军二战暴行档案。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事实:对于某种历史真相的追究往往因政治需求而选择性开启或关闭,“追责”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正义或道德,更多的是为了维护特定的话语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条让人心惊的历史因果链:很多波兰人并不了解或选择性忽略,在1920年的波苏战争中,波兰曾屠杀了约3万苏军战俘,这些苏军的残酷遭遇在当时被后世学者视为卡廷事件潜在诱因之一。

然而,当西方在谈及卡廷森林的罪行时,他们往往刻意剥离这段历史背景,令大众只看到苏联暴行,却忽视了之前的波兰举动。

二、莱茵大营被掩埋的百万亡魂

如果说卡廷事件在死亡人数上已经足够骇人,那么“莱茵大营”必然让更多人感到震颤。

1945年4月至9月间,随着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在莱茵河畔设立了大量露天战俘营,据统计,这些营地先后关押了约500万德国士兵。

表面上,美方用“战俘需要临时集中,等待审查”作借口,但大量证据显示,这些德国战俘在营地内的处境极度悲惨:断粮、缺医少药、暴露在野外的恶劣气候环境,甚至禁止红十字会探视与提供援助。

根据多位历史学者和亲历者的回忆,营地管理人员不仅没有及时提供足够的食品和新鲜水源,还故意让战俘长时间处于饥饿与寒冷之中,造成的死亡率保守估计都在15%以上。

与此同时,大量的失踪者被官方模糊处理,他们在官方话语体系中成为“再未归国的德军”,转而被塑造为苏联战俘营导致的后果。

很多资料显示,美国在媒体上将焦点引向苏联战俘营死亡率35%的数据,刻意转移人们对莱茵大营自身暴行的关注。

更令人震惊的是加拿大记者詹姆士·巴克切的调查。

他在1989年前后走访了多位在莱茵大营里幸存下来的老战俘,并查阅了部分被忽视的红十字会档案。

巴克切的研究结论指出,美方宣称的“仅5000人在莱茵营地死亡”存在极大水分,真实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75万至100万之间。

他甚至推测,德国有大约100万人在战后“失踪”,而那一大部分人实际上很可能就遗骨于莱茵河畔的荒地里。

然而主流的西方历史叙事,依旧停留在那份由美军自己公布的官方数据上。

主张美国政府只是在饥荒和物资紧缺的大环境下,尽力收容德国战俘,所有死亡事件都是“无法避免的战后惯性”。

这说辞与俄罗斯近日公布的档案信息相左,俄罗斯档案里有多份官员往来信函,明确体现出美军在54个露天营地中高强度限制食物与药品的供应,并且设置了多重阻碍,不允许国际红十字会正常开展救济。

与此同时,德国官方多年来对这些“失踪”战俘的生死去向始终缺乏足够重视。

二战后东西德分裂,各自忙于社会重建,也无力也不愿积极追究美国的责任。

直到近年来,零星的口述历史、民间档案才不断闪现,让外界逐渐勾勒出莱茵大营的残酷真相:这些露天营地就是一座座间接的“群体绞肉场”,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非被动看守,而更像是默许、助推了这场大规模人道悲剧的发生。

从多方对比的角度看,苏联集中营在战后一直备受西方抨击,某种程度上的确存在极高的死亡率、虐囚事件,也不可否认苏联实行过严苛的战俘政策,但令人迷惑的是:

西方为何能够对莱茵大营的成千上万万人牲灵运用“选择性失明”,却对苏联行径穷追猛打?

这恐怕与政治宣传、媒体话语权的掌控,以及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自我维护机制息息相关。

三、从历史到现实的权力逻辑

卡廷事件与莱茵大营的对照,只是西方双标叙事长链条上的两个案例。

回看历史,我们或可列举更多相似事例:苏联当年因农业集体化的失误导致乌克兰饥荒,动辄被烙印为“种族灭绝”;

而同期英国在孟加拉地区的殖民统治下导致约350万印度人饿殍遍野,却在西方世界几乎不被追究或少人提及。

(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给秘书长的信)

同理,美国对苏军战俘曾进行的各种残酷手段也时有披露。

但西方在话语制造上,往往能迅速将焦点转向“更邪恶”的苏联行为:比如二战结束后广泛流传的苏军进攻德国境内时对德国家庭——尤其是女性——的暴行,被广泛报道、放大.

然而,美军在占领德国后同样出现了人数惊人的强奸、虐杀妇女案例,却极少见诸报端,更别提大规模舆论声讨。

媒体共谋是这场双标叙事中不可忽视的推手。

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时常会在报道美军或西方国家负面新闻时使用“平衡报道”的技巧——以后勤、组织混乱或战时资源匮乏等解释,来削弱美军的责任感。

但当他们聚焦苏联或其他非西方国家时,则用更加严肃沉痛的语调,甚至秒速将之抬升为“政府犯罪”或“国家罪行”,一旦操作得当,普通民众便会形成“你看,他们才是真正恶劣”的定势印象。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双标并不限于历史事件。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中就能看到类似手法:当西方媒体拍到乌军虐待俄俘的零星视频时,往往将其淡化为“士兵失控的个别现象”;

若是俄军出现类似行动,则从上到下被迅速定义为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暴力。

在网络世界,线上信息流通更为迅猛,却也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一边倒”的舆论效应。

从卡廷到莱茵,从乌克兰大饥荒到孟加拉饥荒,从苏军暴行到美军黑幕,双标俨然成为了一种“娴熟运用的政治工具”。

或许在某些人眼中,只要能巩固自身权威、维护形象,真相和公正永远可以排到次要甚至毫无地位。

四、霸权底色

既然战俘问题攸关人道与国际公义,为何相关法规难以落实?

关键就在于执行主体的选择性作为,尤其是拥有巨大话语与军事实力的国家,更容易把法律当作“可调节阀”。

(国际法的双重标准)

1949年通过的《日内瓦公约》明确要求交战各方必须善待战俘,允许医疗与通信权,不得施加酷刑、“水刑”或性羞辱等残忍违法手段。

问题在于,一旦这些罪行出现在美国关塔那摩基地或阿布格莱布监狱里,真正面临起诉与量刑的人寥寥无几。

更有甚者,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ICC)计划调查美军在阿富汗可能涉嫌的战争罪,美国政府随即以因“损害美国利益”为由撤销了相关人员的签证,并频频发出经济制裁威胁,令ICC只能进退两难。

这种选择性正义在对比卡廷与莱茵大营时表现得更为赤裸。

卡廷事件最终被归结于苏联的国家责任,乃“反人类罪”典型之一,而莱茵大营却鲜被放到同样的法律高度接受审视。

即使在后来的海牙法庭判例中,西方也很少提及当年美军对德国战俘施加的残酷待遇,仿佛那是一段应当自动消失的幽暗过往。

真正被呵护的,往往是位置高端的大国利益与其盟友体系;而被牺牲的,则是“敌对阵营”或“无足轻重者”的正义与尊严。

结语

当一颗子弹射向波兰森林,它是罪行;一百万颗子弹射向莱茵河畔,它只是战争的‘代价’。”

假如今日西方舆论不再一家独大,如果由其他文明与国家书写这段二战史,卡廷与莱茵的记录会被如何评判?

参考资料:

1.波兰信息网:卡廷神话对波兰和世界的社会文化影响

2.观察者阿蒙:二战战俘(一)| 阿蒙:德国和美国战俘命运差几何?

3.德官网:战俘在莱茵河畔的集中营(1945年至1948年)

4.联合国大会: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给秘书长的信

0 阅读:1

浩漫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