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关系如何?几日前,我们曾因争执不快,如今换了个地点,却仍继续着协商之旅。特朗普声称泽连斯基已致信道歉,正欲寻找退路之际,乌克兰方面却迅速澄清道:“未曾写信道歉。”美国时而宣布暂停对乌克兰的援助,转瞬之间却又宣称“将逐步恢复”对该国信息支持。消息庞杂,真假难辨。
然而,不论是特朗普还是泽连斯基,均擅长运用舆论的力量,因此他们所发表言论的可信度,我们只能持保留态度,相信其中一半。我们应当保持头脑的清醒,明确一点:美、俄、乌、欧正进行一场“利益大交换”。美、乌双方之所以意见相左,根源在于双方均未获得所期望的成果。美国渴望摆脱欧洲的负担,同时亦意图从乌克兰获取所谓的利益回馈。为实现此目标,他们绝不会轻易罢手。特朗普因此再次派遣代表团赴沙特,以与乌克兰展开谈判。当地时间3月10日,美国与乌克兰的代表团相继抵达沙特阿拉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亦随访问团同行。
他将不会加入与美国代表团的谈判。这让人费解,他意图何在?连英国媒体亦称之为“异常之举”,尽管乌克兰方面始终坚称此乃“纯属巧合”。身边的朋友们分析道,他意图重拾尊严,令白宫陷入尴尬,缘由在于先前与特朗普的会晤令他颜面扫地,他意欲借此进行反击。有道理吗?有点儿。笔者不赞同。不妨让我们关注一下美国代表团在启程前的言论,这或许能为我们揭示一些关键的线索。
在10日当天,美方人员在受访时透露,根据协议内容,乌克兰必须在领土问题上作出妥协,鉴于其无法在合理期限内将俄方驱逐至2014年的边界线。他谈论的是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事件。换言之,泽连斯基即便难以收回乌东四地,更遑论克里米亚。这始终是乌克兰难以接受的核心条款,毕竟,无人能够容忍“割地弃城”的惨痛后果,泽连斯基总统亦是如此。无论源自他个人的情感波动,抑或虑及公众舆论的导向,他均不应再与美方代表团展开会谈。因此,笔者深信,泽连斯基选择不出席谈判现场,并非意图让白宫难堪,实乃美国代表团所发表的言论,使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若仅以单纯访问为由,使他跨越千里来到沙特,恐怕无人会轻易信服。换言之,原本他或许已有亲自参与的打算,然而在听闻那番话后,他的想法发生了转变。恰如人们常言,“权势显赫者忌惮历史”,他不愿在乌克兰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任何污点。乌克兰是在站立姿态中展开谈判,而非屈膝屈服。从某种角度而言,美国代表团访问沙特的行为确实带有几分尴尬之色。一方面,特朗普迫切希望达成矿产协议,然而白宫的谈判未能如愿以偿。那么,此次沙特之行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呢?
乌克兰视矿产协议为一张底牌和筹码,其签署并非易事,美国亦需提供相应的“筹码”以作为交换。特朗普曾试图以暂停援助为筹码,敦促乌克兰方面尽快达成协议。伴随着欧洲的融入,乌克兰在谈判中的回旋余地正逐渐扩大。特朗普总统期望他们能够促成乌克兰方面“无条件签署”协议,然而,泽连斯基总统却并未松口。任务对他们来说很艰巨。完不成怎么办?
岂非尴尬又丢脸?另一方面,美国人对乌克兰的态度向来高傲,然而此次,他们甚至未能与泽连斯基面谈,这无疑令他们倍感尴尬。此外,他此举实属合理,鉴于美国代表团所派人员之级别并不足称。总统之间理应直接沟通,面子上过得去时,不妨安排会面;若无意于示好,则无需勉强搭腔。泽连斯基似乎有意不给美国代表团留下这样的“面子”。怎么说呢?目前看来,美国代表团的处境确实颇显尴尬。
鉴于目前尚无泽连斯基已离沙特的消息传开,他未来是否将再次调整立场,亲自介入谈判,仍属未定之数。大家觉得泽连斯基是英雄吗?美国代表团是否会在谈判终结前都尝到这份被拒之门外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