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7.9级大地震发生后,各国表现出对地震的关切,部分国家更是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除了中国这个最大邻国派出救援队阵容强大、救援物资款项巨大外,还有想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在救援中首次使用了高科技半机械昆虫亮相人道救援,虽然具体救援效果并未有报道,但是全球科研竞逐“生物+科技”新赛道,已经呈现遍地开花情况。

2025年4月,新加坡救援队携带10只半机械蟑螂,首次将其投入缅甸地震灾区的搜救行动。这些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HTX科技机构与克拉斯工程公司联合研发的“蟑螂机器人”,身长6厘米,背部搭载特制“背包”,内含红外摄像头、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模块。它们凭借扁平体型,可深入瓦砾缝隙,实时采集温度、运动和生命体征数据,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后传回救援指挥中心,辅助定位幸存者。

尽管尚未成功发现幸存者,但这些半机械昆虫在搜救犬完成初步排查后,进一步深入危险区域执行任务,展现了在复杂环境中的独特优势。目前,其人类识别准确率达87%,未来通过多角度数据融合,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全球蟑螂机器人研究图谱1.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神经控制的先驱
2012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电刺激蟑螂触角神经,使其误判环境障碍,从而远程操控其移动方向。这一技术为后续半机械昆虫的自主导航奠定了基础。

2. 日本理化研究院:无线控制与太阳能续航
2022年,该院团队为马达加斯加蟑螂设计了贴合背部的无线控制模块,并配备超薄太阳能电池(厚度仅0.004毫米),实现长期供电。其功率输出较传统装置提升50%,为未来搭载高耗能设备(如高清摄像头)提供了可能。

3. 中国高校:仿生机器人的突破
中国科研机构在仿生蟑螂机器人领域亦取得进展。例如,清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联合研发“机器蟑螂”,其抗压能力可承受成人踩踏(约60公斤),运动速度达每秒20倍身长,适用于废墟搜救。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在微型机器人领域亦有探索。

1. 技术迭代方向
自主化:当前蟑螂机器人仍需依赖远程指令,未来或通过算法实现自主决策,如NTU团队计划开发“可思考”的智能体。
能源升级:太阳能与生物燃料电池的结合,有望延长任务时长。
多场景应用:从灾后搜救拓展至环境监测、农业检测(如土壤分析)甚至深海探索。

2. 伦理争议与解决方案
活体改造引发动物福利争议。科学家强调,实验需确保昆虫生理活动不受影响,如麻醉后安装设备、避免神经损伤等。部分团队引入伦理学家监督,以平衡技术创新与道德边界。

蟑螂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标志着“生物+科技”融合的里程碑。随着新加坡团队的实战应用,以及全球科研力量的持续投入,这类“微型特工”或将成为未来应急救援的标配工具。然而,其大规模推广仍需攻克技术瓶颈并回应公众伦理关切。科技的终极目标,始终是让生命更安全、更尊严。
(消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