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解语
以刚制刚,刚损柔增。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译文:用刚强来对抗刚强,最终刚强会消亡,而柔顺会随之增长。正如黄昏时分的霓虹,又怎能长久留存呢?
●本书批语
知其内,察其隙,则见其势矣。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正而利其反,自相钳制,然后可图。智者睹未明,况已著乎,惟在断矣。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胆智兼备,势则可为。贵在和而弗争,谋之首也(《权谋残卷》)。
译文:深入了解对方内部情况,发现其内部的矛盾与漏洞,就能预知事态的发展趋势。观察对方的变化,等待有利时机的出现,利用其内部的正反力量相互制约,使其自相残杀,从而取得胜利。智者能够在事态尚未明显时就洞察先机,更何况对方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关键在于果断出击。智谋没有见识就无法确立,没有胆量就不能付诸行动。只有具备胆量和智慧,才能创造有利的局面。谋求和平而不引发纷争,是谋略的首要目标。
●计谋精要
“以夷制夷”是一种利用外族或外国人来对付和控制其他外族或外国人的谋略。在军事、外交和政治领域,它指的是分化、瓦解敌对势力,寻找并利用盟友以及一切友好的力量去对抗、控制、消灭敌对势力。这一思想源自《六韬·少众》:“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意思是,要想以弱制强,必须争取大国的支持和邻国的援助。魏源在其所编《海国图志》中,进一步提出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使“以夷制夷”的谋略包含了利用外夷之长处来制服外夷的内容。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友态势的质变及其制胜机要
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在于:以阳损阳,以和为贵。使敌友态势转化为彼此势均力敌、相互制约而和睦相处的态势。由此可见,“以夷制夷”之计,其实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让各方彼此不起纷争而相安无事,且随从我方。《易·随》曰:“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意思是:天下万事在于随时而行,“随时”的意义是伟大的。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1.间之分制:挑起事端,使其互争自否。“损阳益阴”,不战而制之。
2.以奸除奸:让奸人自相残杀,交恶互拼,从而坐收渔翁之利。这样既能使自己不入险地,又能一举两得。
3.以和为贵:以夷制夷,使其势均力敌,相互钳制而不起纷争,避免两败俱伤,达到柔应的效果。
●经典战例
邓训将心比心以夷制夷
羌胡欢天喜地和平共处
东汉汉章帝时期,因护羌校尉用兵失策,引发羌人愤怒,起兵犯境。朝廷命邓训为校尉,前往平叛。
当时,羌人有4万多,聚会结盟,计划待冬天封冻后渡河攻打邓训的军队。羌人的首领是迷唐,他率领1万骑兵先去胁迫月氏胡入盟。月氏胡有二三千骑兵,虽兵马不多,但十分骁勇善战,每次与羌人作战,总能以少胜多。
邓训的部下得知羌人攻打月氏胡,心里暗自高兴,对邓训说:“真是天助我也,羌人打月氏胡,月氏胡打羌人,让他们互相打吧,我们可以坐等他们的毁灭,这正是以夷制夷的谋略呀……”
然而,邓训却有不同看法。他深谋远虑地说:“你们的想法不对。前任护羌校尉之所以失策,就在于他失信于羌人,引发了骚乱,结果让朝廷兴师动众,耗费巨资,还使边塞百姓不得安宁。要让羌胡服从汉朝,必须赢得他们的信任。而要赢得信任,就必须对他们施以恩惠。眼下月氏胡危在旦夕,遭到迷唐的围攻,我们应当救援月氏胡!”
于是,汉军按照邓训的命令,打开城门,让月氏胡的妇女、老人、孩子和伤员进城,同时严兵把守。迷唐的叛军围攻月氏胡,久攻不下,最终撤军。月氏胡的骑兵看到自己的父老、妻子受到汉军的保护,深受感动。他们纷纷跪在地上,向邓训叩头,流着泪说:“邓使君对我们胡人这般慈爱,我们真是感恩不尽呀,以后我们一定听从邓使君的,绝不与汉朝三心二意!”
邓训挑选了一批年轻力壮的胡人作为汉军士兵。胡人欢天喜地,愿与汉人结为一家。不久,邓训依靠月氏胡骑兵的帮助,成功平定了叛军,杀死了迷唐等叛军头目,边境从此恢复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