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共出6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其中5位出自一家,她们都是谁?

子辰话史本人 2025-02-20 14:57:40

了解清朝的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天下,所以大清十二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满抑汉”。这一点不仅在对待朝臣上表现得很明显,满臣的待遇明显要比汉臣要强得多,朝中很多位置只能由满洲八旗出身才可担任;在皇帝的妃嫔上,尤其是皇后人选上表现的更是明显。整个大清,一共32位皇后(包括追封);

仅有一位身上有着汉人血统,此人便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魏佳氏的母亲以及祖母都是汉人,父亲是满人。魏佳氏病逝前最高的位份是皇贵妃,至死都没有被封为皇后。在儿子永琰被正式下旨封为皇太子时,魏佳氏才被封为皇后。

而其他的皇后要么出身满族,要么出身蒙古。

那些个满族皇后,其实无非就是那几个家族轮流出皇后:

赫舍里氏家族

佟佳氏一族

钮祜禄氏家族

那拉氏一族

....

除了这些满勋贵族外,还有一部分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满清初期,清朝皇室与该部的联姻是最多的,而且没有这部分的支持拥护,恐怕满族并不一定能入主中原。

该部分便是蒙古科尔沁草原,博尔济吉特氏家族。

清太宗皇太极更是将满蒙联姻发挥到了极致,地位最高的五位妃嫔皇后,全部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并非一个家族出身)。两位皇后所生的6位固伦公主,更是无一例外全都嫁到了蒙古,而且都是嫁给了博尔济吉特氏。

可见博尔济吉特氏的重要性,整个大清一共出了六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其中有五位皇后全部都是出自一个家族。不仅如此,这五位皇后,不是姐妹关系就是姑侄关系,关系都非常亲密。只有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并非出身于科尔沁草原。

这六位皇后究竟都是谁呢?

孝静成皇后

孝静成皇后其实并非皇帝生母,而是皇帝的养母。

提到孝静成皇后我们可能会比较陌生,她是道光帝第四位皇后,但并非道光帝亲封。

孝静成皇后的祖上阿勒楚博洛特是喀尔喀五部领主,也是最早投奔后金(大清)的蒙古贵族。孝静成皇后的父亲是刑部员外郎花良阿,隶属于满洲镶黄旗。因为父亲的官职不高,所以孝静成皇后刚入宫时只是贵人的位份。

咸丰帝的生母是道光帝第三位皇后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孝全成皇后病逝以后,后宫中静贵妃的位份是最高的,被道光帝加封为皇贵妃主持六宫。因为皇四子奕詝(咸丰)尚且年幼,便由静皇贵妃抚养。

但是静皇贵妃有自己的皇子—皇六子奕䜣,提到奕䜣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有“鬼子六”的称号。是道光帝晚年,议储的人选之一。

很多人都为奕䜣打抱不平,觉得奕䜣更加适合做皇帝,毕竟奕䜣从小就聪明,文武双全。而皇四子奕詝虽然是实际上的长子,还是唯一的嫡子,但资质平庸,实在是不堪为皇帝。

但是道光帝最宠爱的就是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再加上奕詝有嫡子的身份,便最终被道光帝秘定为皇储,道光帝病逝后,即位称帝。

其实道光帝最喜欢的还是奕䜣,出于对奕䜣的亏欠,便在遗诏中加上了奕䜣的名字,将奕䜣封为和硕亲王。

一直到道光帝病逝,静皇贵妃都还是皇贵妃的称号,并没有被封为皇后。

但是作为奕詝(咸丰帝)的养母,按理说咸丰帝登基后,是应当将养母尊为皇太后的,但是咸丰帝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养母尊为皇贵太妃。

其实咸丰帝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在道光帝弥留之际,让身边的内大臣宣读传位诏书。但是静皇贵妃因为提前已经知道传位昭书的内容,便百般阻拦不让宣读,想要等道光病逝后,扶持自己的亲儿子奕䜣为新帝。

但是道光帝硬撑着一口气,让身边的大臣宣读了遗诏,奕詝登基。

奕詝知道养母所为,心里怎么会不计较呢?

所以只是将养母尊为太妃,虽然将六弟奕䜣尊为和硕亲王,实际上整个咸丰朝,咸丰帝都未重用奕䜣,处处冷落。

在咸丰养母病重时,咸丰帝才将养母加封为康慈皇太后。

虽然仅在皇太后的位置上九天的时间,但总算是有了皇太后之尊,也便是有了皇后之尊,得以葬入皇后陵寝。

孝端文皇后哲哲、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

孝端文皇后哲哲是孝庄文皇后的亲姑姑,哲哲亲自保媒将侄女布木布泰嫁给自己的夫君,九年后,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之所以会出现姑侄三人共侍一夫的情况,也是出于朝政考虑,其实说白了是蒙古科尔沁草原的私心。

孝端文皇后哲哲的先祖,若是追溯到元朝的话便是成吉思汗的亲弟弟合撒儿。名正言顺出身于黄金家族,其实科尔沁蒙古曾经与叶赫部等几个部落联盟,将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视为威胁。九个部落一共2万人组成九部联盟,讨伐努尔哈赤。

但是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在古勒山之战中大获全胜。

此战后,科尔沁蒙古开始倾向与努尔哈赤亲近,而部落之间的联姻便是最直接的方式。

一开始嫁到建州的是哲哲亲叔叔明安的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做侧福晋;

之后建州与科尔沁之间互为联姻多次,正是多次联姻让建州女真与科尔沁蒙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在努尔哈赤统一整个女真部后,便自称为大汗,建立后金;并且将矛头直指明朝,与明朝分庭抗礼。努尔哈赤的目标也很明确,下一步便是要取代明朝,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

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支撑,科尔沁蒙古便是最好的选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哲哲嫁给了皇太极。

其实在哲哲嫁给皇太极之前,皇太极已经有两位大福晋,第一位是清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只是因为得罪太祖而被废掉;第二位是皇太极战利品乌拉那拉氏,也是继福晋。

哲哲嫁给皇太极的时候,那拉氏便是府上的大福晋。

但是随着科尔沁蒙古重要性的提高,哲哲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再加上乌拉部被灭,继妃那拉氏的地位便更低了。

即便那拉氏生下儿子,地位还是被哲哲反超。

皇太极也非常宠爱、敬重哲哲,哲哲也先后两次怀孕,生下两个女儿。

虽然哲哲有地位与夫君的爱,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烦恼,应该说是科尔沁蒙古的烦恼,就是她一直没有生下一个儿子。若是哲哲能生下身上留下科尔沁血脉的儿子,将来继承大汗之位,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为了保证科尔沁蒙古在后金宫廷的地位,哲哲决定从娘家选一位合适的女子嫁给自己的夫君。而哲哲选的并非别人,而是自己的亲侄女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

在姑姑的保媒下,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自己的姑父,成为侧福晋。

皇太极继任大汗之位后,哲哲便成为皇太极独一无二的大福晋,而布木布泰成为仅次于姑姑的存在,姑侄二人都很得宠。之后哲哲与布木布泰二人先后生育四个孩子,但无一例外全都是女儿。

不过即便是如此,仍旧没有影响到哲哲的地位。

天聪六年,皇太极将哲哲封为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则是被封为西宫福晋。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建立大清,称皇帝。自然后宫妃嫔的称号全部都要与皇帝的名号相称,如此一来:

哲哲便被称为国主福晋,也就是清宁宫皇后

布木布泰的地位下降,原本地位上仅次于姑姑;但是在另外三位蒙古女子到来以后(其中便包括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布木布泰降了三级,被封为西宫侧福晋,也就是永福宫庄妃。在布木布泰的头上还有:东宫大福晋宸妃、西宫贵妃、东宫侧福晋淑妃。

这三位全部都是二婚嫁给的皇太极,其中西宫贵妃与东宫淑妃,原先都是察哈尔林丹汗的妻子,林丹汗病逝后,察哈尔部分崩离析,林丹汗的福晋们也纷纷归顺后金。

皇太极将林丹汗的大福晋娜木钟封为贵妃,第四位福晋巴特玛.噪则是封为淑妃。

而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之所以会嫁给皇太极,其实跟布木布泰的作用是一样的,为了完成生儿子的任务。只是海兰珠在与皇太极的朝夕相处中,成为皇太极的挚爱,这或许是哲哲与布木布泰都没想到的。

不过好在,海兰珠与布木布泰先后生下皇八子与皇九子。不管哪一位将来继承皇位,科尔沁蒙古的利益都能保证,只可惜皇八子不到百天便夭折了,海兰珠宸妃也追随儿子而去。

好在皇九子福临长大成人,并且在皇太极病逝后,在争储中“胜出”,顺利继承皇位。

因为福临年仅6岁登基,所以不能亲自处理朝政,还是以学业为主;如此一来,便由福临的叔叔睿亲王多尔衮与庄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其实福临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有多尔衮的“功劳”。

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分庭抗礼,谁也不肯让谁,都对皇位势在必得。但是二人的实力相当、威望相当,确实很难分出胜负;若当真要分出输赢的话,八旗必定会兵戎相见,不管是多尔衮还是豪格,都不想担着这个罪名,也不想看到大清内乱。

在得知两黄旗(向来是皇帝亲领)大臣坚决拥护“先帝皇子”时,多尔衮很挫败,便以退为进,扶持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其实并非多尔衮自此以后放弃皇位,而是想要设法取代年幼的福临,毕竟福临比战功赫赫的豪格要好对付多了。

可以说,多尔衮至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皇帝梦。

所以,从多尔衮开始辅政开始,便步步为营,先是挤掉济尔哈朗自己成摄政王,然后将朝中重要的岗位全部换成自己的人,对那些不肯服从自己、忠诚于皇上的两黄旗大臣,逐个除掉,甚至修建一座新的城池,打算将年幼的福临囚禁于此,自己则是在紫禁城做掌握实权的皇帝。

福临登基后,将生母布木布泰尊为皇太后,将嫡母哲哲尊为“中宫太后”或“母亲国主福晋”。可能有人比较纳闷:大清向来不都是将嫡母尊为母后皇太后,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吗?

哲哲不仅没有母后皇太后的尊称,连太后的尊称都没有。

实在是不妥!

其实在满清入关前后,后宫的封号其实是比较乱的。

皇上的后宫中,并非我们在《甄嬛传》中看到的这样: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级称号都是严格规定的。皇太极一朝、顺治朝,甚至到了康熙朝早期,后宫的称号还没有正式确定好,后宫妃嫔大多都是福晋、侧福晋、小福晋、庶妃、格格等这样的称呼。

至于皇太后,出现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

虽然哲哲未被尊称皇太后,但是她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顺治帝的嫡母。

顺治元年,满清入关,哲哲跟随孝庄母子一起迁都北京。

之后便一直在后宫颐养天年,顺治六年四月病逝。

顺治七年,顺治帝为其上谥号为“端”,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称呼“孝端文皇后”。哲哲病逝后,朝廷便下旨将哲哲的梓宫运回盛京,以宝宫(骨灰盒)的方式,同清太宗皇太极合葬昭陵。

在哲哲与太宗合葬这一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突然病逝。

不管是孝庄还是顺治都长舒一口气,不再担心皇位不保。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亲政,次年二月便正式为生母上徽号“昭圣慈寿皇太后”,我们一般称之为“昭圣皇太后”。自此,孝庄成为大清建立以来的第一位正式的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得天花很快便病逝了。

临死前留下遗诏:将皇三子玄烨立为皇太子,索尼、苏克萨哈、鳌拜与遏必隆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玄烨,一直到玄烨亲政。

就这样,孝庄再次扶持年幼的皇帝登基,这次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孙子—康熙。

正因为康熙年幼便失去阿玛与额娘,与祖母相依为命,所以与祖母的关系非常好。

康熙年仅8岁登基,并不能亲政,一切以学业为主。在孝庄的精心教导培养下,成就了“千古一帝”康熙。康熙朝前期,四位辅政大臣慢慢失控,孝庄同孙儿一起密谋除掉鳌拜。

三藩之乱爆发后,孝庄不仅将宫里省下来的银子拿出来犒劳士兵,而且还讲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赈灾,不仅精神上支持孙儿,银子上更是丝毫不吝啬。正因为孝庄死心塌地地对孙儿,康熙对祖母便更加的尊敬。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以75岁高龄病逝于慈宁宫。

在临死前,孝庄特地嘱咐孙儿,不要将她与太宗皇帝合葬一处,在顺治的孝陵附近即可。康熙孝顺祖母,又怎么会不答应呢?

但至于如何下葬成了难题,以至于孝庄的棺椁一搁置就是37年的时间;一直到雍正帝继位,才为曾祖母修建昭西陵,下葬曾祖母。

孝惠章皇后、清世祖废后

孝庄确实是巾帼不让须眉,若孝庄有野心的话,也能成为一代名帝。她先后辅佐三代皇帝,扶持两位幼帝,在朝政上、在谋略上丝毫不输给男儿。

但即便孝庄在朝政上如鱼得水,但她似乎并不擅长做母亲,在与儿子福临的关系处理上还是挺失败的。或许正因为孝庄一切以大局为重,以朝政为主,便忽略了儿子的感情问题。

顺治帝慢慢长大后,便开始面临大婚的问题。

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孟古青,是摄政王多尔衮选的。虽然在顺治帝大婚之前,多尔衮便已经病逝了,但是孟古青是孝庄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也就是孝庄的亲侄女,顺治帝的亲表妹,看在生母的面子上,顺治帝也必须要娶孟古青。

孟古青出身贵族,而且长得漂亮,还是比较适合母仪天下的。

但是孟古青善妒、生活太奢侈,这是顺治帝所不能接受的,所以顺治帝干脆独居乾清宫,也不入后宫。仅仅两年的时间,顺治帝越来越消瘦,孝庄担心儿子,便默认了废后一事。就这样,孟古青被降为静妃。

但是为了大清,为了满蒙联姻,为了科尔沁蒙古在大清后宫的利益,孝庄还是坚持在科尔沁挑选合适的人选为继后,这次孝庄选的是贝勒绰尔济的女儿,也就是废后孟古青的亲侄女、孝庄的侄孙女。

即便是顺治再不情愿,也只能接受。

这便是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同孝惠章皇后一同入宫的还有孝惠章皇后的亲妹妹淑惠妃。

但不管几个蒙古妃嫔入宫,顺治帝都不喜欢,一直冷落着。

不过孝惠章皇后确实让自己的家族飞黄腾达,直接超越嫡支吴克善系,与满清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相互联姻17次之多。

整个顺治帝,孝惠章皇后都在独守空房,甚至一度差点被废,好在有孝庄护着,顺治帝并没有成行。不过很可惜的是,孝惠章皇后不得顺治宠爱,自然没有机会怀孕生子。

顺治病逝后,孝康章皇后的儿子玄烨登基,孝惠章皇后作为嫡母,被尊为仁宪皇太后。

或许是因为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病逝的早,康熙对嫡母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

康熙十九年,孝惠章皇后40岁寿辰,康熙破例不上朝不处理朝政。同祖母、嫡母、太子等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病逝,孝惠章皇后悲痛不已,以至于哭得不能起身;从孝庄病逝开始,康熙与嫡母之间的关系更近一步,两年后,康熙为嫡母修建宁寿宫,修建完成后,康熙亲自带领大臣们请嫡母入住。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孝惠章皇后病重,虽然此时康熙为储君的事情心力交瘁,身体也不好,头晕目眩还脚肿。但仍旧支撑着亲自伺候嫡母,孝惠章皇后此时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但是用手抓着康熙的手一直看着。

孝惠章皇后病逝后,康熙嚎啕大哭,其悲伤程度不亚于祖母孝庄病逝的时候。

义皇后

提到义皇后可能大家不知所云,不知道究竟是谁?

提醒一句: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帝一开始将多尔衮追封为“成宗义皇帝”,自然义皇后便是多尔衮的福晋博尔济吉特氏。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的福晋叫“小玉儿”,是大玉儿孝庄的亲妹妹。多尔衮并不爱小玉儿,爱的是大玉儿。

其实并非如此,多尔衮还是很爱自己福晋的。而且义皇后压根也不是孝庄的亲妹妹,按照辈分的话,义皇后是孝端文皇后同母异父的亲妹妹。

在蒙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男子去世后,儿子不仅要继承财产与位置,而且还要收继遗孀。

孝端文皇后哲哲的父亲是莽古思,母亲是科尔沁大妃;哲哲父亲去世后,母亲便按照科尔沁习俗嫁给了继子寨桑,而寨桑是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的父亲。

寨桑去世后,其子索诺木,也就是孝庄的亲兄弟继承汗位。

哲哲母亲便又嫁给了索诺木,同索诺木生下一个女儿巴特玛。巴特玛就是义皇后,多尔衮的福晋。按照辈分的话,巴特玛是孝端文皇后同母异父的亲妹妹,是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

多尔衮一直很尊重并且宠爱巴特玛,并非剧中那样虐。

顺治六年,巴特玛去世,多尔衮将巴特玛追谥为正宫元妃。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帝将多尔衮追封为“成宗义皇帝”,巴特玛追封为“义皇后”,同多尔衮一起升附太庙。但是很快,近一个月以后,顺治帝以谋逆罪问罪多尔衮,见其撤出太庙、废掉追封的谥号,巴特玛作为多尔衮的福晋,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多尔衮恢复睿亲王封号后,巴特玛恢复睿亲王嫡福晋身份。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