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皇后宜修是一个看似端庄大度、母仪天下的皇后,实际上她将小心眼表现到了极致。宜修是父亲侧室所生的庶女,庶女的身份,成了宜修一辈子的诅咒。
因为宜修是庶出,所以在入王府以后,只能先做侧福晋,等到日后生下儿子便可以顺理成章,母凭子贵成为嫡福晋。因为宜修得宠于还是皇子的雍正,所以很快便怀孕了。
只可惜宜修怀孕后,亲姐姐柔则前往王府探望,被雍正见到后,一见钟情。
雍正想方设法让柔则成为自己的嫡福晋,宜修即便是再不情愿,也只能说:嫡庶尊卑有别,姐姐入府为嫡福晋也是应该的。自己的嫡福晋之位,夫君的宠爱,都被“夺走”,宜修怎么能不恨呢?
姐姐柔则怀孕后,雍正因为宜修颇懂医理,所以便让宜修亲自照顾怀孕的姐姐。
没想打破宜修蛇蝎心肠,将姐姐与孩子全都害死了。
关键还做的天衣无缝,雍正并不知晓,只认为柔则是难产而死;登基后将柔则追封为纯元皇后,一生缅怀。
成为皇后的宜修日子也并不好过,自己所生的唯一的儿子早就已经夭折,之后再无生育。华妃仗着哥哥年羹尧在后宫非常蛮横跋扈,连皇后宜修都不放在眼里。宜修虽有皇后之名,但实际上经常被华妃架空。
后来甄嬛等人入宫,宜修更不得宠,因为雍正非常宠爱酷似纯元的甄嬛。
宜修表面上忍辱负重、做一位贤后,但实际上呢?
利用华妃与甄嬛等人之间的矛盾,先是除掉了华妃,然后又除掉了甄嬛。
短暂成为后宫无人能匹敌的存在,但随着甄嬛怀有双生子回宫,宜修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甄嬛不是华妃,也不再是以前那个单纯只想要“夫妻相守”的女孩。
这次甄嬛回宫带着自己“任务使命”,所以必须要心狠手辣。最终,即便是机关算尽的宜修,也成了甄嬛的手下败将,自己多年前做下的好事都被扒了出来。
比如宜修害死了亲姐姐纯元皇后一事,让雍正简直不敢相信。
听到宜修亲口承认跟后,雍正打算废后。
若不是太后乌雅成碧临死前留下遗诏,护住宜修的皇后之位,宜修怕是已经成为庶人。
雍正虽不能废后,但是与宜修“死生不复相见”,将宜修困在景仁宫。
雍正死后,新帝弘历登基,宜修作为弘历嫡母,按理说应当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但是因为雍正早就恨透了宜修,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弘历只是将养母甄嬛尊为独一无二的太后;至于嫡母,还是皇后,这只是在活着的时候;至于死后,史料中不会记载只言片语关于皇后宜修的事情。
宜修得知后,活生生气死。
甄嬛历经多年,终于过上了舒心的日子,成为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女人。
宜修败的太彻底,最终连与皇上名垂青史的机会都给败没了。
宜修是一个机关算尽的女人,但她的机关算尽似乎又不太高明,有很多次决策失误的时候;而这四次最为明显。
真不该害死纯元与孩子宜修可以说是“成也纯元,败也纯元”,宜修作为纯元的亲妹妹,在纯元死后乌拉那拉氏一族唯一可以承继后位的人,所以雍正的生母、宜修的表姑乌雅成碧才力保宜修坐上后位。
纯元作为雍正一见钟情的人,“抢了”亲妹妹宜修的嫡福晋之位还有夫君的宠爱。
宜修恨纯元也是理所应当,谁也不甘心自己即将到手的地位,还有夫君的爱被人抢走。
女人的妒忌心迫使宜修对亲姐姐还有孩子下手,根据雍正等人的说法,纯元是一个心思极其单纯、能歌善舞、颇通诗书的大家闺秀,所以对宜修非常的信任。
所以宜修才有机可乘,直接害得姐姐难产,孩子也没有活下来。
但其实宜修走得这步棋并不高明!
纯元死后,宜修确实将嫡福晋这位给抢了回来。
但是呢?
雍正一生都在缅怀纯元皇后,并不喜欢宜修。即便是将宜修封为皇后,也是看在纯元的面子上。多年来即便雍正知道宜修做过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看在纯元的面子上,雍正即便是再不喜欢宜修,也要给宜修保全作为皇后的颜面。
若是亲姐姐纯元在,按照纯元善良的性格,又怎么忍心妹妹失宠呢?
最起码,宜修还是能时不时得到雍正宠爱的。
宜修在雍正想要废后时,曾对雍正说:我很后悔没有留下姐姐,让你看看年老色衰的姐姐是什么样,或许你就没有这么恨我了。
若当真让纯元做皇后,让雍正看着纯元一年年老去,雍正还会那么喜欢纯元吗?
或者说成为皇后的纯元,还会那么心思单纯吗?
不再心思单纯的纯元,真不见得雍正会一直爱她。
或者说,宜修为何不等姐姐生下孩子后再动手呢?
那样宜修作为孩子的亲小姨,自然可以名正言顺抚养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若是纯元当真生一儿子,雍正必定会将这个儿子立为皇储。
因为他既是嫡长子,又是一生所爱生的儿子,再加上雍正一直缅怀纯元,自然会跟康熙缅怀孝诚仁皇后一样,对他们的儿子百般呵护,甚至直接立为皇太子。
宜修作为皇太子的养母,日后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皇太后。
而且有纯元的儿子在手,雍正即便是看在纯元与孩子的面子上,也会经常去探望宜修,也不至于宜修日日独守空房,心理越来越扭曲。
很显然宜修在王府时没有想到这么高明的决定,直接害死了姐姐跟孩子,总是担心东窗事发,担心了大半辈子。最终被甄嬛等人给识破,雍正对其失望至极,死生不复相见。
未亲自抚养四阿哥在剧中四阿哥是宫女李金桂所生,李金桂是雍正还是皇子时,喝了酒不小心宠幸的一个宫女。要知道按照大清的规矩,不管是皇上、皇子还是宗室王公,都不能随意接近宫女,并且暧昧不清,更不用说是直接宠幸。
宫女虽然出身低微,但也是内务府上三旗出身。
甚至有些宫女的出身比主子娘娘的出身都要高,自然不能随意失身,所以清朝的宫女贞洁还是很容易守住的。
雍正不小心宠幸了一个宫女,很显然是触犯了宫规。
恰好此时是九王夺嫡之争的关键时刻,雍正此举被宿敌皇八子胤禩等人得知,直接捅到了康熙面前。康熙很生气,狠狠地斥责了雍正。
李金桂虽然“母凭子贵”成为王府的侍妾,但是因为李金桂长得特别丑,雍正不仅不喜欢,反而很厌恶。李金桂也很命苦,在生下弘历以后便病逝了。
雍正不想看到弘历,因为看到弘历就想起自己当年做下的事情。
所以一直将弘历养在圆明园,所以弘历有“圆明园阿哥”之称。
即便雍正后来登基称帝,也没有将弘历这位准皇子接到宫里抚养,甚至在前往圆明园暂住时,也不会见弘历一面。
弘历就这样在极度缺乏爱的环境下长大,有一次雍正带着诸位妃嫔前去圆明园居住,四阿哥想要给皇后请安,但是被剪秋给拦住了,四阿哥见不到皇阿玛,也见不到皇后,便去找了正得圣宠的甄嬛菀嫔。
剪秋甚至提议让皇后来抚养四阿哥,但是皇后很不屑,认为四阿哥就是一个皇上厌恶的孩子,一点前途都没有,何必浪费时间呢?
因为皇后从始至终,都想要抚养一位能将来坐上皇位的皇子。
所以便设计齐妃给雍正的新宠妃叶澜依送药,让叶澜依再也怀不上孩子。然后的结果是齐妃自戕,三阿哥顺理成章成了皇后的儿子。
皇后看中的是三阿哥长子的身份,毕竟皇子的序齿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皇后并没有真正了解雍正对皇储的要求:立贤不立长。三阿哥虽然是长子,但是他资质太平庸,用甄嬛的话说“做一个守城之君”都难,怎么能做皇上呢?
这一点雍正自然也很清楚,但皇后自始至终都将希望寄托在三阿哥这一位皇子身上。
后宫中向来是“母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是皇后能早早地将四阿哥养在身边,并且学有所成的话,雍正必定很重视四阿哥。连带着,自然皇后也有功劳。
但皇后从一开始对四阿哥便表现如此不屑,便注定了不会成为皇太后。
甄嬛之所以能走到最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善待身边的人,哪怕是身份低微的宫女太监。在整部剧中我们从未看到甄嬛真正对宫里人发过火,在自己生双生胎时,因为霏雯开窗子,甄嬛咳嗽了几声。雍正心疼甄嬛,便让人掌霏雯的嘴,其实甄嬛是想阻止的。
再比如佩儿,在甄嬛离宫后便被指派去了储秀宫伺候欣贵人。
但是储秀宫的主位是祺嫔,祺嫔是甄嬛的劲敌,很妒忌甄嬛得宠,便经常虐待佩儿。甄嬛看到佩儿身上的伤口时很心疼,还亲自为佩儿上药。
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很多,甄嬛善待宫人,真诚相对,自然宫里的人也对甄嬛更加的忠心耿耿。在甄嬛第四次怀孕时,皇后想要打探关于甄嬛怀孕的情况,但是剪秋是这样说的“永寿宫的口风最紧”,什么都打探不出来。
想要除掉敌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永寿宫究竟是个什么样,皇后一无所知。
但凡永寿宫的宫人有一两个嘴巴不严实的话,皇后都有可能提前得知甄嬛此胎本就生不下来的事实,也不会进入甄嬛的圈套,成了害甄嬛滑胎的罪魁祸首。
反观皇后呢?
对剪秋这些宫女还算不错,最起码不会随意打骂。
但是对自己的盟友确实很差劲,比如安陵容,一直让安陵容喝避孕药,每次只要安陵容侍寝,皇后都会派剪秋去给安陵容送药,而且还要看着安陵容喝下去才肯离开。
后宫的女子即便是再得宠,也不如生下一儿半女,有个依靠。
安陵容本就出身很低,是一个小小县丞的女儿,自然很想要得宠,更想要生下一个皇子,后半辈子有个依靠。但是皇后允许安陵容怀孕,安陵容心里不怨恨是不可能的。
祺嫔瓜尔佳氏是皇后身边第二大战将,长得漂亮,对皇后亦是忠心耿耿,但是没什么心机跟智谋。什么话都听皇后的,皇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她的结局呢?
被乱混打死,父亲也在狱中自裁。
在祺嫔向皇后求救的时候,皇后紧闭宫门,直接不见。
甚至还在祺嫔死后,对安陵容说:这样无用的人,留着有何用?
虽然表面上安陵容唯唯诺诺,满口答应是,但实际上心里是很寒心的。
再联想自己,自己万一有一天落魄了,第一个指望不上的就是皇后。
也就是说皇后身边真正忠心的除了剪秋,再无旁人。
皇后身边的大太监江福海,在被抓入慎刑司的时候,受不住刑罚,将皇后多年的所作所为吐了一个干干净净,而剪秋即便是再被施刑,一个字都没说!
孤军奋战,即便是心机再深也无用!
自作聪明,联系朝臣随着甄嬛所生的六阿哥弘曕慢慢长大,朝中开始有人提出,让雍正在几个皇子中挑选一位合适的立为皇太子。雍正并不想这样做,毕竟早早地立为太子,早早地成为众矢之的。雍正惨过残酷的九王夺嫡之争好不容易坐上皇位,又怎么肯让自己的儿子们经历一次呢?
所以并不着急立太子,但是大臣们会从雍正对皇子们的态度上揣度雍正的心思。
皇后亦是如此!
更何况皇后对皇太后之位(有实权的皇太后之位)志在必得,所以便悄悄联络朝中大臣,支持三阿哥这位长子,毕竟三阿哥是齐妃所生,还有皇后是养母,自然身份是最高贵的。
但很显然,雍正并不喜欢三阿哥。
皇后为了三阿哥的皇太子之位,便悄悄联络朝臣,利用雍正多疑的性格,多提六阿哥弘曕。如此便能让雍正以为,是熹贵妃与前朝臣子有联系,为六阿哥的前途奔波。
若是能按照皇后所期望的那样发展的话,雍正对熹贵妃越来越冷落,甚至为六阿哥换一位母亲。但是雍正没有皇后想得那么蠢,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有自己的信息渠道。
后宫中哪位妃嫔与前朝哪位大臣有联系,其实都在雍正的掌握之中。
尤其是牵扯到皇储一事,雍正会更加的谨慎,自然不是谁说什么就信什么。
甄嬛第四次怀孕,陷害皇后导致自己滑胎,皇后被迫软禁于景仁宫。三阿哥作为皇后的养子,自然会为养母说情。雍正便很不满意,直接提出自己更加不满的一件事情:皇后为了三阿哥弘时能坐上太子之位,整日忙碌着在朝中牵线。
反观甄嬛呢?
就很高明,在雍正提出朝中大臣催促立储时她是这样说的:朝中臣子是该着急的不急,不该着急的瞎操心,四郎年富力强,何必那么着急立太子呢?
而且甄嬛从未与朝中大臣们联系,只是将心思用在用心教育四阿哥还有六阿哥上。
并且教导四阿哥:本朝向来立贤,从不在长幼上计较;让四阿哥将心思用在读书上,而不是争储上。
雍正向来心思深沉,自然会很清楚皇后与甄嬛的作为。
宜修确实很可怜,一生没有得到夫君的爱,唯一的儿子也夭折。
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在宜修身上非常贴切。
宜修从害亲姐姐纯元开始便注定一步错步步错,一辈子就是一个错误。
之后虽然机关算尽,短暂性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最终还是因为算计的不够精明而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