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淞沪会战的发起,《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说:
“八月十三日,敌竟集结驻沪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约万人,向我保安队进攻,淞沪会战序幕由此揭开”。
因而,大量有关著作均依此说。
但是,《张治中回忆录》说:
“大家都说这一次淞沪抗战为‘八一三’战役,实际上,八月十三日并未开战,不过是两军对垒,步哨上有些接触,正式的开战是在八月十四日”;
“十四日上午,我空军开始向黄浦江敌舰轰炸,我军于下午三时下达总攻击命令,下午四时,我们的炮兵就开始集中射击,步兵勇猛攻击前进”。
《黄绍竑回忆录》也说:
“八一三事变的发生,是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亦可以说日本是被动的,而我国是主动的。
最高统帅的决策,是要以主动的姿态,先把上海的敌军根据地摧毁,然后再主动的向华北作战,即使不能将敌人根据地铲除,亦须吸引其兵力到这方面,以搅乱其既定的计划。”
张发奎则说:
“八月十三日究竟何方先在闸北开火?是我方”;“我们采取了主动权——日军在芦沟桥攻击我们,我们挑起了八一三事变”。
《胡宗南回忆录》也说,淞沪会战的“开始,中国中央军精锐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三十六师,在京沪警备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主动进攻,企图一举扫荡驻上海之日本海军陆战队,但因指挥不当,竟未能奏功”。
可见,日军虽然对华中作战已经作出了相当详细的计划,准备把上海作为下一步向华中地区进攻的作战基地。但在“七七”事变发动侵华战争的初期,他们确实将战场局限于华北地区,准备采用蚕食战略,逐步占领全中国。
而中国统帅部为掌握作战主动权,以利于长期抗战,决定先发制敌,主动进攻驻上海之日海军陆战队。
这是1937年,被日军占领的上海外白渡桥,可以看到日本兵在桥上站岗。
淞沪会战开始后,整个会战至11月12日方结束。根据作战的性质和形式,就中国军队方面而言,会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8月13日至9月11日为第一阶段,即攻势作战阶段;
9月12日至11月4日为第二阶段,即守势作战阶段;
11月5日至12日为第三阶段,即撤离淞沪阶段。
8月11日,英、法、美、意国驻华大使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不要使战争波及上海;
13日,在上海的英、美、法三国总领事,又向中日双方表示愿意从中进行斡旋,并提出了具体调停方案。
所以,南京大本营虽然于13日晚,下达了向上海日军进攻的命令,但中国最高当局的决策者们,对在上海作战仍存有疑虑,特别是基于双方军队战斗力的实际情况,对战事必需规模、发展趋势以及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并未考虑成熟。
因而,当中国军队最精锐的第87师、88师于14日发动总攻进展甚微时,迅速扫荡上海日军的决心有所动摇。
14日,蒋介石先令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后又亲自打电话给在庐山的陈诚,命其迅速前往南京,商讨上海战事。
陈诚于15日夜到京后,蒋介石命其赴上海视察张治中部作战情况。
19日,陈诚与熊式辉共同至上海视察。18日晚返京后,蒋介石询问视察情形,熊说“不能打”,陈诚却说“非能打不能打之问题,而是打不打的问题”。
蒋介石征求他的看法,陈诚说:“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赴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淞沪战事以牵制之。”
蒋介石从政略或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在思想上,本来就侧重于在上海发起战事,以争取在华东地区有密切利益关系的西方国家的同情及支持,听了陈诚从军事战略角度提出的意见后,立即表示“一定打”。
同时,他还接受了陈诚“若打,须向上海增兵”的建议,并随即发表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重新部署了兵力,连夜制订出《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以大本营“令字第4号”训令颁发。
原文如下:
一、指导方针
该战区应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
二、敌情判断
该区当面之敌,其企图可分为消极与积极两种行动。
敌取消极行动时,在上海方面,暂取守势,用海军输送有力一部,由浏河、杨林口、七丫各口,强行登陆;俟登陆成功,再由正面移转攻势,而进于浏河、太仓、昆山之线。
敌取积极行动时,其海军之行动将益扩大,除由前述各口登陆外,更将取大包围之态势,分由浒浦、浏海沙方面强行登陆,向我既设阵地(吴山—福山之线)侧背攻击,一面积极增派陆军,以期摧破我正面,威胁我首都。
三、军队区分
甲、淞沪围攻区
指挥官:张治中
隶属部队:第36师、第56师、第87师、第88师、第98师
教导总队之一部、第20旅、军政部学兵队、淞沪警备部、重炮兵第10团、炮兵第3团、炮兵第8团、炮兵第16团(在围攻期内暂归其指挥)、重迫击炮两营、战车防御炮2连、战车1营、太湖联防部队
乙、江南岸守备区
指挥官:第54军军长霍揆彰
隶属部队:第11师(在围攻期内暂归甲区)、第14师、第67师(暂控置于南京附近)、炮兵第16团(在围攻期内暂归甲区)
丙、江北岸守备区
指挥官:第111师师长常恩多
第111师、江苏保安队第1团、第8团
丁、杭州湾北岸守备区
指挥官:张发奎
隶属部队:第62师、第61师、第55师、第57师、独立第45旅、炮兵第2团
戊、浙东守备区
指挥官:刘建绪
隶属部队:第16师、第63师、第19师、第52师、新编第34师、独立第37旅、暂编第11旅、暂编第12旅、暂编第13旅
四、作战地区
五、作战任务
甲、淞沪围攻区
就目前占领之要点,改修工事,并加强而确保之。尔后,本此要旨,逐步攻击,以缩小敌之防守范围,使其增援部队无法展布,以达扫数歼灭之目的。同时,加固真茹、大场、庙行、蕴藻浜至吴淞等处工事,以巩固围攻基础。
乙、江南岸守备区
以积极行动彻底歼灭敌军之登陆部队,为作战之主要任务。
第14师主力位置于常熟附近,以一部在鹿苑镇、福山镇、白茆口,向沿江警戒,并与浏河之56师取连络。
第67师暂控置于南京附近。
第11师位置于吴县、昆山附近,并派一部在江阴县,向江边警戒。
第14师、第11师对于国防工事阵地,务必认真查察,妥为考虑战术、战斗上之运用,并修补增强之。
丙、江北岸守备区
主力位置于南通附近,于靖江、海门、启东沿岸,各派一小部警戒之。
遇敌舰企图由江南岸强行登陆,或通过江面,如为射程所许,则制压之。
丁、杭州湾北岸守备区
以积极行动彻底歼灭敌登陆部队,为其作战之主要任务。主力位置于嘉兴、乍浦附近,以一部在沿海要点警戒。
并派步、炮兵各一部,在浦东沿江向敌侧背射击,以策应淞沪区之作战。
戊、浙东守备区
主力位置于杭州、萧山、宁波附近,除以一部直接警戒浙东沿海外,如敌军由杭州湾北岸地区登陆时,有援助该地区歼灭敌军之任务。
六、预备队之控置与运用
各地区指挥官应各控置适当兵力为预备队,俾随时得应邻近地区及其他需要而调遣之。
七、部队配置与工事构筑
各地区指挥官,无论施行攻击或防御任务,使各部队取纵深、横广之疏散、遮蔽配置。凡部队所到之处,即须注意构筑工事,以达步步为营之要求,而增加国军作战之韧强性。
八、空军行动
除续行其前任务外,对于企图登陆之敌,应尽力轰炸,尤以对敌之航空母舰,应不顾一切牺牲,强行炸沉之。
九、海军行动
敌舰进入长江下游,企图强行登陆,或转用兵力时,应尽全力攻击之,以协同陆军作战,纵有牺牲,亦在所不辞。
十、后方勤务部之任务
适应各地区作战之要求,完成通信、交通、卫生诸设备,充实弹药、器材诸补充。其集积运输,务必分散配置,顾虑对空遮蔽,以免敌空军及炮兵之轰炸,以达成补充圆满之任务。并应本此要旨各拟方案,附图具报。
十一、各地区团以上之配置,应以要图具报。
传达法:以书面派员送递。
命令受领者:冯玉祥、陈诚、张治中、张发奎、刘建绪、霍揆彰、缪澄流、周至柔、俞飞鹏。
通报受领者:何应钦。
8月13日,上海日军与中国军队交火。1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放弃“不扩大方针”,于15日凌晨1时10分,发表了由陆相杉山起草的日本政府声明。
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为膺惩中国军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反省,今已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即决定断然以更大的武力来“膺惩”中国军队,强迫中国政府屈服;
二是要求中国必须根绝“排外抗日运动”,“消除造成类似此次事件之根源,并取得日、满、华三国融和提携之实效”,即要求中国不仅不能抗日,而且,必须承认伪满洲国,并和伪满傀儡政权一样绝对听从日本的统治或控制。
这一次和过去的几次声明有极大的区别。如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所说:
“在此之前,7月11日的声明曾表示,希望中国方面迅速反省,以期事态的圆满解决。
7月27日又声明表示,现在依然切望中国方面反省,将局面限定于最小范围,以期迅速求得圆满解决。
但如今却提出,应‘取得日、满、华三国融和提携之实效’,即将处理事变的目的从解决局部事件,扩大为对日华关系全面、根本的调整处理。
并且认为,应以膺惩促其反省,方能达到目的。”
这一提法,“被看作是表明不扩大方针已经消失,不惜进行全面战争的意见”。
与此同时,日本陆军对第3、第11、第14师团等下达了第3次动员令。15日,下达了编组“上海派遣军”和赋予其作战任务的“临参命第73号”命令。
其主要内容为:
(1)将“上海派遣军”派到上海;
(2)“上海派遣军”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3)中国驻屯司令官应将独立飞行第6中队以临时航空兵团派到上海附近,隶属于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8月18日,日军参谋总长根据《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的协定》、《陆海军关于华中作战的航空协定》作出以下规定:
(1)“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和第3舰队司令长官是协同关系,登陆的陆军部队和海军特别陆战队在战斗期间由先任指挥官统一指挥;
(2)以海军舰艇迅速将第3、第11师团送至目的地;
(3)登陆地点在浏河镇方面和吴淞方面,预期在敌前登陆;
(4)歼灭华中方面的敌航空力量主要以海军担任,为了该方面陆军部队的自卫,陆军应派遣一部飞行队。
此外,参谋本部还制订了《上海派遣军作战要点》。其内容如下:
第一:方针
军以一个精锐兵团在浏河镇方面登陆,以主力在吴淞方面登陆,击败当面之敌人,尔后占领上海及其北面的重要地带。
第二:指导要点
(1)军以第11师团主力从浏河镇方面登陆,以第3师团及军的直属部队在吴淞方面登陆,歼灭上海周围之敌。在吴淞方面登陆时,海军陆战队将予以掩护。
(2)随着歼灭作战的进展,如情况需要,随时调部队于黄浦江上游方面,切断沪杭铁路。
(3)在击败当面之敌后,应即占领上海及其北面重要地带,以掩护租界。
(4)根据情况,开始以一部兵力在上海租界内登陆,增援海军陆战队。
(5)登陆后,务必迅速占领和修整好上海附近的机场。
从1937年8月13日上海战事爆发至9月11日,中国军队主要采取攻势作战。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守军在街头布防。
由于战况的发展变化,以8月23日日本援军在吴淞、张华浜等地登陆为转折,又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进攻上海市区虹口、杨树浦等地的日海军陆战队;后期,转入抗击日军登陆作战,主要与日陆军“上海派遣军”争夺市区以北沿江地带各要点。
1、进攻日海军陆战队
8月13日下午,八字桥附近日军与第88师警戒分队交火时,中国军队第9集团军在上海的各部队处于以下位置:
(1)第87师主力在江湾两江女子体育学校沿虬江桥之线,一部在吴淞。
(2)第88师最前警戒部队与敌隔横浜对峙,主力在上海北站及鸿兴路东钱塘之线。
(3)炮10团第1营在暨南新村、大场间地区,炮3团在岭南山庄、江湾镇附近进入阵地,炮8团正向彭浦镇前进中。
(4)第57师第169旅中午已到龙华,正向徐家汇、虹桥路推进中。
(5)独立第2旅第658团在南翔集结,第659团向虹桥飞机场集结中。
(6)第56师主力已到达太仓,正向宝山、浏河、浒浦之线推进,用以警戒各口岸。
(7)上海警察总队在虬江码头、张华浜间警戒。
(8)保安总团在暨南新村集结。
由于日军向中国军队第88师射击,同时,还向位于虬江桥、军工路的第87师部队射击,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致电南京:
“似此情形,行动势难延展,究应如何处置,祈迅赐电示。”
军委会于当日夜指示:
“(1)令张司令官明拂晓攻击。
(2)令空军明日出动轰炸,令海军封锁江阴。
(3)令57师派1团附炮兵1营进至浦东,对浦西之汇山码头、公大纱厂射击。
(4)令18军(11师、14师、67师)转向苏州输送(该军正由武汉向石家庄运输中)。”
14日上午,中国空军开始进攻,但是,由于第9集团军准备稍不足,遂决定于14日“午后5时,对敌开始攻击”。
张治中部署的主要内容为:
“(1)本军以彻底扫荡敌军之目的,主力在上海北站、宝山桥沿横浜至持志大学、沙泾港、铁路桥、金家宅、春江路之线,完成诸攻击准备,置重点于杨树浦港以西至虹口日司令部间。于空军轰炸后,在炮火掩护下,勇猛攻击,进占其根据地,压迫至苏州河及黄浦江而歼灭之。
(2)87师置重点于右翼,向杨树浦之敌攻击,并以一部固守吴淞及警戒虬江以北。
(3)独立2旅以1团至大场,归(87师)王师长(王敬久)指挥,以1团控于北新泾镇。
(4)88师置重点于左翼,向虹口之敌攻击,并以一部对北站以南及苏州河北岸警戒。
(5)保安总团以1团归(88师)孙师长(孙元良)指挥,主力集结于暨南新村。
(6)57师(欠1旅)以一部于法华镇沿林肯路至虬江桥之线,对沪西之敌警戒。
(7)炮3团于江湾附近占领阵地,主(任)协同87师攻击。
(8)炮8团于彭浦附近占领阵地,主(任)破坏虹口敌营,并协同88师攻击。
(9)炮10团1营于大场、暨南新村各附近占领阵地,主(任)敌坚固根据地之破坏。
(10)98师已到之1团,集结南翔。”
14日15时,张治中下达总攻令。18时,炮兵开始集中射击,第88师及第87师即发起进攻。
战斗极为激烈,第88师第264旅旅长黄梅兴在持志大学指挥作战时中炮阵亡,该旅伤亡官兵千余人,仅第527团即有7名连长阵亡。
日没时,全线进展均不大。当晚,张治中接蒋介石电令:
“今晚不可进攻,另候后命。”
于是,进攻暂时停止。
15日、16日两日,我军奉令作攻击准备,未实施全线进攻,防守丰田纱厂的日海军特别陆战队第1中队乘机撤回司令部。
这是在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海军陆战队驻上海虹口基地。
为迫近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以作总攻准备,第87师及第88师仍组织突击部队向油漆公司、爱国女校方面的日军阵地进攻。
16日凌晨1时许,攻击开始。日海军特别陆战队第1大队第2中队中队长贵志金吾被击毙,激战达10小时,突击部队多次突破日军阵地,第87师还一度突入至日海军俱乐部。
随后,日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官大川内传七急令战车坦克队、第8战队陆战队及第1水雷战队陆战队等部增援,才阻止住中国军队的攻势。
当日,第87、88师占领了五州公墓、爱国女校及粤东中学等据点,中国海军电雷学校2艘鱼雷快艇秘密驶至黄浦江,向停泊在日领署码头附近的日本“出云”号旗舰发射鱼雷,将其击伤。
16日11时,日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向其海军部致电请援:
“我陆战队数日来全体坚守战线,虽士气极为旺盛,但以寡敌众,连续奋战,持续一周实感极为困难。因此,一日也不能等待动员……”
至19时,又发紧急电报求援:
“今(16日)激战。我陆战队蒙受惨重损失。虽士气仍极旺盛,誓死维持战线,然而,根据敌之兵力集中,预料今后每日将有激战。
由于疲惫及兵力损耗,很难再维持6日,如果急派国内兵力有困难,请考虑先将旅顺待机的特别陆战队速派至该方面。”
日海军部接到上述两电后,急命海军陆战队在佐世保编组各约500名的2个大队于当日晚完成运输准备。
当夜,长谷川清第三次急电求援,日海军部又决定,将原准备派往青岛、现正在旅顺待机的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吴港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2个大队约1400人,立即乘泊于旅顺的第4水雷战队舰只,运送至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