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能触碰的伤口,自己不想别人知道的隐私也好,某一次无心之举所犯错误也罢,当这些事成为被人嘴里的谈资时,那疼痛程度不亚于把自己的伤口硬生生摊开供人戏谑。各种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所以作为成人,面对孩子时请一定嘴上积德。
01
孩子突然间性情的转变,背后其实另有原因。
突然有一天,你胃疼的受不了,你是否明白,你的胃疼不是因为当天吃了啥不合适的东西,而是因为你长久以来的饮食不规律呢?
当有一天你开车违规了,你又是否意识到,你的违规不是因为当天没注意,而是因为一直以来对于交通规则的无视呢?
同样,如果你的孩子原本很正常,突然有一天你感觉他变得不自信了,变得少言寡语了,变得不那么喜欢上学了,你是否会认为原因是那一次的考试成绩,亦或者是那几天跟同学闹了矛盾?
我觉得这都不是根本原因。

02
相比较父母,孩子更在乎老师对自己的看法。
对于孩子来说,内心最在乎的是老师对自己的看法,不管屏幕前的您认不认同,我都坚持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
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的示范性影响,无需多言,最直观的就是在家长面前肆无忌惮,到了老师面前就举止乖巧了。
在孩子眼里,他永远都入不了门的英语知识,英语老师却无所不知;他一看就头疼不知所以的数学题,数学老师简直无所不通;语文老师的侃侃而谈,其他学科老师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都让孩子自觉不自觉的肃然起敬。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敬畏,很多时候,老师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就会很大,或者换句话说,孩子会很在意老师的言行,会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老师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批评或者调侃,对于孩子来说都可能是深深的伤害,一次两次三次,孩子内心的伤痕也会越积越深。

03
老师的简单粗暴,换来的可能是孩子的一蹶不振。
父母的责骂,因为有着天然的亲情,加之父母对于孩子的责骂往往是带着亲情与爱在里面的,所以很多孩子自然可以感觉到,也因此多半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或者太久的伤害。
而老师的责骂显然没有了亲情这个出发点的支撑,所谓的恨铁不成钢,很多时候是源自于自己所教学科成绩的功利性目的。
你不能说这样不好,或许很多家长都会想当然的认为严师出高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的内在心理成长机制及承受能力不一样,自然对于老师的批评看法就不一样。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老师批评了一顿之后,好长时间都无法平复,甚至从此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尤其那种粗暴批评,不分缘由的批评,或者不讲究批评技巧,只是一通批,却没有任何的教育与引导性的话语,对于孩子的伤害就会更甚。

04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书匠与教育家差别巨大。
再说回老师,都说老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再光辉,他也只是一种职业,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一定是形形色色的。
并不是说你有了一纸教师资格证,就能说你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了,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很多当了一辈子老师的人,也不见得就能称得上合格。
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实讲得不只是学识,还有品德。
要知道,但凡是跟教育相关的,那都可以称得上是艺术,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批评也是一门艺术,而对于学校老师来说,掌握这门艺术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是实话实说,真的能在这方面做到合格的老师,应该不会太多。
说白了,很多老师就是教书匠,跟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差不多,备课上课讲知识可能还行,但是一旦提到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就又回归到普通人的思维模式了。

但是不要忘了,你是老师,你用普通人的思维来教育孩子,那你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老师,因为教育教育,教书加育人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你只知道教书,充其量是个二分之一老师。
更加严重的是,有些老师的教育手段过于简单粗暴,比如言语上的侮辱,动作上的推搡等等,有的老师揪住孩子的一次问题不放,明明孩子已经真诚悔过,内心已经非常懊悔的情况下,却反复一遍又一遍的在班级提起,这就相当于在孩子的伤口上不断的撒盐,能愈合得了才怪。
出现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孩子会从一开始的羞愧难当,变得对老师无比的愤怒,直至有可能对于学习对于学校都失去兴趣。
等到这个阶段,估计老师又有话说了,那就是“你的孩子确实无药可救了”,说来说去,都是孩子自己的错。

05
教育不易,教师很难,但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
当然,教育这个工作说实话太复杂了,一人一性一脾气,想要摸透每个孩子的特有心理特征,并且能够施以恰当的教育,真的是很难,那你说电气焊难不难?航空母舰造出来难不难?登陆月球难不难?啥都难,但是总能攻克,对比我们以前的教育,我们现在整体的教育水平是不是提升了?但是教师的育人水平,说实话,改变的并不是很大。
小时候常常会唱起那首“静静地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那种对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那个时候的老师可能在知识技能方面比现在的老师要逊色一些,但是相比较过去的老师,我们现在的老师在育人方面又有多少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