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评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孔子站在古色古香的书斋中,捋着长髯,眼神中透露着智慧的光芒。他轻声说道:“诗礼传家,乃我辈之训。”
一旁,孔子的学生陈亢好奇地看向孔鲤,问道:“鲤兄,你在老师那里,可曾听过什么特别的教诲?”

孔鲤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并无特别之处。只记得有次父亲独自站在院中,我匆匆走过,父亲便问:‘学《诗》了吗?’我答:‘未也。’父亲便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我便去学《诗》了。”说着,孔鲤模仿起父亲的神态,惟妙惟肖。
“还有一次,”孔鲤继续说道,“又遇父亲独处,我快步经过,父亲又问:‘学《礼》否?’我答:‘未学。’父亲便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我又去学《礼》了。”

听完孔鲤的话,陈亢眼睛一亮,兴奋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三收获。既知学《诗》之理,又明学《礼》之道,更悟出君子教子无偏私啊!”
确实,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诗和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常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通过文艺形式进行教育,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加生动有效。而那部由他亲自删定的《诗经》,更是成为了修身、知命、追随道义的经典之作。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话语回荡在书斋中,他所说的礼,便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逐渐培养出学生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对待儿子孔鲤的问题上,孔子同样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他教育孔鲤学“诗”学“礼”,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放松。这一点,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公平对待,更寄托了他对儿子深厚的期望。

从此,“诗礼传家”便成为了后世读书人传颂的佳话,也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理念。


鉴于平台规则,只有您点了“关注”,与我互动才会成为铁粉。可天地间以享受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推送。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