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鲁道夫・斯坦纳曾说过:"教育是让灵魂之光照亮世界。"灵气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每个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星辰,带着与生俱来的灵气与光芒。这种灵气是童真的折射,是想象力的萌芽,是对世界最本真的感知力。但是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灵气就逐渐丢失了,如何保护孩子的灵气,这3句话就要少说。
“不要不要……”“你不要走那边,好好的路不走,干嘛要走那边”放学路上看到一个奶奶带着小孙子走在路上,小男孩看到草丛边有一只小青蛙,小男孩就走到草丛边上的小路上。奶奶看到了,就把男孩子拉回来,男孩子不走说要看下小青蛙,奶奶就是不给看,直接把孩子拉走了。男孩子本来好奇的眼神,瞬间就失落了。
每个孩子都是探索者,他们总能注意到我们看不见的细小事物,如果我们总喜欢对孩子说“不要不要……”,不停去更改孩子的视角,那么孩子就只能成为你的“复印件”,时间长了孩子就失去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变得优柔寡断。
蒙特梭利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当孩子想法跟你不一样的时候,与其纠正不如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种引导式提问既保护了孩子的探索欲,又培养了观察力。

晚上十点半隔壁传来了一个妈妈的骂声,夹杂着孩子的哭声。“你看看人家××这次两科都考了100分,人家到现在还在学习。你看看你,你就把老师布置的做完了,其他不做,你怎么提高成绩。你再看看你同桌,人家每天放学还要帮妈妈做事,你呢?我就是给你的生活太好了”。
这样的话语是不是很熟悉,我们不可否认每个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也都在用尽全力托举自己的孩子。但是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状态,就会忍不住地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虽然父母的初心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孩子,但是这种横向比较会导致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孩子会变得更加不自信。
很喜欢纪伯伦说过的一句话:"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当父母停止用世俗的标尺丈量孩子的人生,转而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们的独特光芒时,就能真正守护住童年最珍贵的灵气。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完美的复制品,而是培育独特的生命体。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对比,就事论事,明确指出孩子的问题,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自己的孩子。

“快点起床,快点刷牙,快点写作业,你能不能快点……“这样的场景作为父母再熟悉不过了,每天看看时间,在看看“淡定”的孩子,心里的焦急和愤怒蹭蹭就上来了,可是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你越着急,孩子就越慢,你越催孩子就越淡定。
这是为什么?因为孩子很聪明,他知道只要你在催促表示时间还早,还能再拖一会。直到家长催促+愤怒了,孩子就会意识到快到时间了,是要准备出发了。所以就形成了你不催孩子就不做的恶性循环,甚至跟父母达成了“默契”,知道父母怎么样的催促才是真的得去做了,孩子学会了就看父母“脸色”行事。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也不想催促,可是孩子就是这样了,该怎么办?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其实并不难,首先父母要先放下“身段”,这里的放下身段不是说去讨好孩子,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看看是不是习惯用大人的节奏来要求孩子,这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孩子生理跟成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其次要敢于让孩子“担责任”,之前听到一个朋友说每天叫孩子起床都是一场“恶战”,早上孩子生气磨蹭,她每次是先哄后骂,才把孩子送去学校,孩子从来没有迟到过。这种处理方式,孩子其实早就明白了你不会让他迟到,他那里读到的信息是家长想“控制”他,而他想“自由”,所以就和你对着干。
不断催促不如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父母淡定了,“迟到”就成了孩子心中的事,他自己就会重视。
最后智慧的语言代替“催促”,把“看看你都几点,还不快点”改成“你还有5分钟的时间,我在楼下等你”,用平静简短的语言提醒孩子,孩子能够更加准确接收到重要信息,也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就更愿意配合。

“父母有不接纳孩子,孩子就有多不接纳自己,你口中孩子是什么样,孩子大概率就会成为什么样子“。改变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开始,不知道怎么说孩子更愿意听,那就跟着这本《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去和孩子沟通!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