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后对他影响最大的除了学校,更重要的是父母。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但是孩子却不一样,那些优秀的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托底。
就如同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所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正面的语言可以唤醒孩子成长的潜能,让孩子变得更自律。而负面的语言,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自卑,最后变成你口中的“坏孩子”。
父母是什么嘴,孩子就是什么命,孩子上小学后这4句话少说,孩子会越来越自律
01“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分享,说自己从小到大不管成绩考得多好,父母总是会找到不满意的点。他说有一次明明考了班级第一,父母回家还是说“不要高兴的太早,你看看人家年段第一的,你跟他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因为在父母眼里永远有比自己优秀的人。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想努力学习了。
喜欢把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作对比的父母,本意是为了孩子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孩子,但是这样过度的对比,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我们要把眼光从别人家的孩子移回自己家孩子身上,孩子每一个小改变,你都能看得到,他就会越来越自信。

有人曾说过再聪明的孩子,天天被人家说笨,最终他也会相信自己就是不行的。之前看到一个网友分享,她是一名钢琴老师,两名刚开始学钢琴的女孩,刚进来的时候两个是差不多的,而且对钢琴都有极大的兴趣。
可是有一个女孩上了三节课后,每次只要练新曲子她都会很紧张甚至有点害怕。老师了解后才知道,因为女孩子回家每次练琴,如果练了两三遍都不会,妈妈就会对她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都不会”,时间久了,那个女孩子每次练琴的时候都会问老师“我是不是弹得不对,我太笨了”。果真学了一年后,女孩子就不想继续学了。
而跟她同期的另外一个女孩子却一直坚持下来,而且还弹得越来越好,拿了很多的奖项,从刚入学时的害羞胆小,现在落落大方,三年的时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女孩子总是说“我妈妈说了,我第一次弹不好很正常,但是我坚持再练习三次,就会越来越好。”
原来这就是语言的魔力,当父母用成长型的思维来看待孩子的学习时,孩子就学会自我成长了!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话题“孩子最害怕父母说什么样的话”,其中有一个网友就说到“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母说你还是孩子,你懂什么,当然是听我们的”,所以填志愿的时候以父母的意愿为主。上了大学后他就放弃自我了,四年时间浑浑噩噩度过。大学毕业后,父母还要“支配”他的工作,他为了逃离父母就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工作。除了逢年过节,基本上不回老家,现在父母年纪大了,就开始责怪他不孝顺,跑那么远。他说这种“必须听我的”支配感,压抑着他都喘不过气来了。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还小,所以想要用自己的“经验”来让孩子少走弯路,如果你总是习惯了用你的“经验”来告诉孩子,那么孩子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也是你现在的模样。
要知道孩子是小,但不是没有思想,当你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把“你个小屁孩懂什么,听我的”换成“你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你的意见很重要,你说,我在听”,孩子就会长出独立的翅膀。

写在最后
教育学家尹建莉说:“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该说的用爱缝成铠甲,不该说的用沉默碾成尘埃。”父母的话就如同刻在孩子欣赏的年轮,一圈又一圈,正面的语言就是一圈光,负面的语言就是一道霜。当你用积极正面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他也就变得积极向上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