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7年前一位中东国家领导人踏上了东方这片土地,他在正式场合突然冒出一句令人费解的话:“我是半个哈尔滨人!”
这句话让在场的中外人士一头雾水,也让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什么一个地中海国家的总理会对东北的城市哈尔滨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从外交到个人情感的特殊宣言
2007年的冬天北京,繁忙的外交氛围弥漫着庄重感,一位身着西装、言辞犀利的中东领导人出现在会场,正式开启他的访华行程,这位领导人是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
他此行肩负着促进中以合作的使命,可就在一场看似普通的讲话中,他突然抛出一句让所有人意外的话:“我是半个哈尔滨人!”
一时间会场安静得仿佛能听见呼吸声,现场的中外人士面面相觑,谁也无法猜测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哈尔滨一个距离地中海数千公里的中国城市,为什么会让这位总理如此动情?
事实证明这句话不是临场的随性表态,而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这次访问是一次外交任务,更是一次特殊的寻根之旅,作为中以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访问之一。
这句话为整个行程增添了温暖和厚重,奥尔默特的这一表态,瞬间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冰冷的政治议题拉回到一种更加柔软的人性连接上。
可他并未在此详细解释,仅留下了令人好奇的余韵,这种悬念激发了人们的兴趣,也让他的访华行程变得别具一格。
几天后他的行程来到了哈尔滨,这里寒冬正盛,银装素裹的城市风光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宁静,奥尔默特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领导人那样,只停留在官方会谈和文化交流中。
他的关注点集中在那些老旧的街区、犹太人墓地和不为人知的历史遗迹中,这座城市曾经是犹太人远离战乱的栖息地,而奥尔默特的家族,正是这些历史故事中的一部分。
哈尔滨是他的寻根之地,更是他家族历史的一个起点,他的祖父曾在这里安家,度过了人生最为安稳的一段时光。
其实这并不是唯一类似的跨文化故事,20世纪许多犹太人在上海和天津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犹太人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港湾。
这样的文化包容放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做到的,奥尔默特的哈尔滨情结便是无数类似故事中的一朵浪花,而这一次他的回归无疑为这段记忆增添了更多的重量。
从灾难到远东的避风港
20世纪初动荡的欧洲让犹太人几乎无路可走,反犹情绪在欧洲大陆肆虐,许多犹太家庭被迫背井离乡,俄国沙皇政府的迫害、纳粹的追杀,种种磨难让犹太人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此时在中国却意外地成了他们的庇护所,哈尔滨这座位于中国东北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宽容的文化氛围,成了犹太人群体的避风港。
哈尔滨的故事要从中东铁路的修建说起,随着铁路贯穿东北,一批犹太人跟随铁路建设队伍来到这里,他们中有商人、有医生,也有普通的家庭。
他们很快融入了这座新兴城市的生活,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开设学校、医院和商铺,甚至还出版了自己的报纸。
在中国犹太人并没有受到歧视,反而受到了尊重与接纳,当地人和他们一起经商、学习,文化交融让这座城市逐渐成为远东地区的一颗明珠。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上海也成为犹太人的重要避难所,二战期间大批犹太难民从欧洲逃往上海,在那个资源极度匮乏的时代,这座城市依然敞开怀抱,接纳了两万多名犹太人。
这里没有集中营,也没有强制驱逐,只有宽容和相互扶持,无论是哈尔滨还是上海,这些城市都承载了犹太人逃离灾难后的希望,也因此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感激。
许多犹太人在哈尔滨找到了事业的突破口,与中国人共同创造了商业奇迹,同时这座城市也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商业模式甚至教育理念,都融入了他们的智慧。
而哈尔滨的犹太人墓地,更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一个民族与一座城市之间的深厚情谊。
随着时间推移,这段犹太人与中国的故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某些人的生命却永远和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就像奥尔默特的祖父他在哈尔滨扎根生活,还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份情感也代代传承,直接影响了奥尔默特的家族命运。
奥尔默特家族的哈尔滨情缘
20世纪初哈尔滨这座中国东北的城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移民,其中就有后来影响深远的奥尔默特家族。
由于俄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对犹太人的迫害,奥尔默特的祖父约瑟夫选择离开故土,带着家人一路东迁,最终在哈尔滨扎下了根。
在这片土地上他们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对于约瑟夫来说教育是家庭的第一要务,他的儿子莫德卡便是在哈尔滨成长起来的。
从小学到大学,莫德卡的求学之路始终没有中断,甚至在动荡的年代,他也成功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莫德卡留校任教成为一名中文流利、满口东北腔的教师,他在校园内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也深深融入了哈尔滨的社会环境。
尽管犹太人常被视为难以被同化的民族,但在开放包容的中国,这种隔阂似乎变得不再明显,可随着历史的变迁,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
20世纪30年代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犹太人逐渐选择离开哈尔滨,返回故土或前往其他国家,莫德卡也在朋友的帮助下回到了以色列,开启了新生活。
但他的父亲约瑟夫却选择留了下来,哈尔滨是他安稳生活的见证,更是他一生中最温暖的归属地,他将自己的家安置在这里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这片土地视为最终的归宿。
约瑟夫的坚持让他与哈尔滨的联系更为深刻,他的去世标志着家族历史的一段重要篇章,也让他的后代对中国这片土地心怀感恩。
因此尽管奥尔默特本人出生在以色列,他对哈尔滨的情感却深深植根于家族的记忆之中,他的这份情结,也促使他在访华时决定前往哈尔滨进行一次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
奥尔默特的哈尔滨之行
哈尔滨对于奥尔默特来说是家族的起点,更是一段中犹历史的缩影,他在访华期间的哈尔滨之行,展现了他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
除了拜访犹太人公墓和犹太会堂遗址,他还走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这里的学生和学者进行交流,在这座他父亲和祖父曾经深深扎根的地方。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交流中奥尔默特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他将这份重视归因于祖父的教诲和父亲的经历,他鼓励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强调中以合作在科技、教育领域的潜力。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无论身处哪个国家,教育始终是改变命运、连接世界的重要力量,他的讲话引发了广泛共鸣,也拉近了这位以色列总理与哈尔滨人民的距离。
在离开哈尔滨前奥尔默特还提出了一些合作构想,他希望通过文化、教育、经济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哈尔滨与以色列之间的联系。
作为一位政治家他在国际舞台上推动国家利益,也将家族的历史融入了外交行动中,他的这次访问,超越了简单的国事行程,更多了一份真诚的感恩与连接。
这段旅程让哈尔滨的历史得以再次被关注,犹太人与中国之间的那段特殊情缘,通过奥尔默特的讲述,再次呈现在世界面前。
结语:
从哈尔滨到以色列,从家族记忆到国际合作,这见证了犹太人与中国的深厚情谊,也彰显了人性在灾难中迸发出的温暖力量。
跨越种族与国界的友谊总能在困难时刻留下最深刻的痕迹,正是这样的友善与感恩,连接了两片遥远的土地,也书写了一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佳话。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2022-01-24发布的《中东睿评|中以关系“三十而立”:成就大能抗压,未来会更好》
北京晨报2014-01-12发布的《沙龙接班人奥尔默特第二故乡哈尔滨》
中国侨网2006-01-09发布的《沙龙接班人奥尔默特与中国渊源深 轻松听懂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