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他曾是叱咤商界的传奇富豪,却以极简的生活方式令人难以置信,一双鞋穿了十年,一身西装穿了数十年,他的财富却被毫无保留地用于中国教育。
他在全球经济风暴中坚持捐款,在家庭困难时卖掉住了几十年的豪宅,用近乎执着的行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是什么让他甘愿从富豪变成“穷人”?为什么他一生只为教育而奋斗?
清贫而伟大的一生
田家炳这个名字最初并不为人熟知,可在许多贫困地区他捐建的学校,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的命运,他被称为“百校之父”。
用毕生心血建起了300多所学校,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铺下了一条希望之路,而这样一位捐出巨额财富的慈善家,却在生活中“穷得让人心酸”。
故事要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说起,那年席卷整个亚洲的经济风暴让无数企业倒闭,田家炳的工厂也未能幸免,这位曾经叱咤商界的“皮革大王”,眼看着企业陷入困境。
可他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商业损失上,而是牢牢盯着建学校,此前他承诺资助20所学校,这是一笔巨大的资金需求,危机让资金链断裂,捐款难以兑现。
田家炳卖掉了自己住了37年的豪宅,这是一栋面积近900平方米的别墅价值上亿,但由于市场行情不好他最终以远低于市值的价格卖出了这栋房子仅得到了5600万港币。
他没有把这笔钱留给家庭,也没有填补工厂的亏空,而是全部捐给了正在建设中的学校项目,他和家人搬进了一套狭小的公寓。
这还不是他第一次为教育“清空家底”,早在1982年他就已经将家族产业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他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把家族企业10%的利润固定捐赠给教育。
每年捐资数千万,累计金额高达十多亿港币,从香港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每一所学校都刻着他无声的付出。
田家炳的行动让人钦佩,却也难免引来质疑,有人觉得他“疯了”,认为这样的坚持不过是好高骛远,但他认为中国的未来在教育是他这一生最想做的事情。
放弃豪宅、选择“清贫”,不过是为了让更多孩子拥有学习的机会,他的信念清晰而坚定,没有丝毫动摇。
如果说普通人的人生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那田家炳的选择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用商业上的辉煌换来了教育事业的成就,坚信教育是改变命运的起点。
这样的执着和坚持才让他成为“百校之父”,成为那个在风暴中依旧稳如磐石的名字,他的成长经历又是怎样?
辍学的少年如何点燃教育梦想
田家炳的一生与教育的羁绊始于16岁,那一年他正准备继续求学,却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被迫辍学接管家族的砖瓦窑生意。
这个还未成年的少年,顶着沉重的压力要管理家族产业,还得养活一大家子人,对于当时的他来说,生活的每一天都是一种拼尽全力的挣扎。
而那份失学的遗憾,也在他心里埋下了对教育的执念,他深知如果有足够的知识,他或许可以为家族的困境找到更好的出路,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承担起这样的重担。
为了改变家族企业日渐下滑的局面,他没有选择守着老本,而是决定走出家乡,寻找新的生意机会。
当时的“南洋热”吸引了无数有志之士,田家炳也带着家族的最后一点积蓄,前往越南谋求发展,他在越南开办了瓷土公司,凭借灵活的商业头脑,很快站稳了脚跟。
可二战的爆发让家乡和越南的市场都陷入混乱,田家炳不得不再次转移阵地,带着家人远赴印尼,从瓷土转向橡胶生意。
在印尼他创立了两家橡胶厂,还建立了当地第一家塑料薄膜制造厂,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华人企业家。
田家炳在生意上摸爬滚打,不断积累经验,但内心的遗憾始终未能消散,他明白自己的成功靠的是机遇和努力,但若是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人生或许会走得更稳、更远。
多年经商的磨练,让田家炳学会了如何应对复杂的局势,但却也让他愈发关注教育的重要性,他发现在许多地方,因为贫困和资源匮乏,太多孩子被迫失学。
而他们的未来因此变得无比狭窄,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明白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因此当他后来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后,教育成为了他最坚定的目标。
离开印尼后他选择回到香港,开始新的创业之旅,而这一次在为一场更深远的改变做准备,他要用财富铺设一条通往教育梦想的道路。
教育的“投资者”
田家炳的事业走向巅峰后,他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把积累下来的财富大规模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坚信教育是一项“最有价值的投资”。
不只是改变个体命运的工具,更是国家强盛的根基,从80年代开始田家炳在中国内地启动了大规模的教育捐赠计划。
他的行动涉及修建学校,还包括提供实验设备、设立奖学金以及支持图书馆和医疗资源的建设,这使得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了求学的希望。
田家炳的教育版图令人叹服,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这些数字代表建筑和设施,而是象征着无数学子的未来,从广东到贵州,从偏远山村到大城市,他的足迹遍布全国。
捐赠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刀刃上,他亲自参与选址、规划,甚至连施工过程也会仔细审核,这样的认真态度让他的学校项目数量惊人,更在质量上赢得了无数赞誉。
同时他还意识到教育资源的全面性,在图书馆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精力,资助了1800多间图书室,为贫困地区的学子提供了开阔视野的窗口。
不仅如此他也投身于医疗事业,捐建了29所医院,为教育与健康双管齐下,这种多领域的支持,折射出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
在田家炳眼里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国家的财富,而这些都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他的视野远远超越了个人利益的局限。
他还立下了一条规矩:每年企业至少10%的利润必须用于公益事业,尤其是教育领域,这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却也让他成为了教育慈善界不可替代的人物。
家族与教育的共鸣
田家炳的慈善事业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独行,而是全家人共同的选择和信念,这种家族的力量,支撑着他将教育慈善坚持了一辈子。
从卖掉豪宅到投入巨额资金,田家炳的每一个决定都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37年的别墅一家人早已习惯,但在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这栋别墅成了拯救学校项目的唯一办法。
他卖掉房子捐款时没有一丝犹豫,家人也没有一句抱怨,随后他们搬入面积不足别墅三分之一的小公寓,过上了远不如从前的简朴生活。
这种家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田家炳的以身作则,从创业之初他便一直坚持节俭的生活方式,作为亿万富豪,他没有豪车、没有奢华的排场,甚至一双鞋、一件西装都能穿十多年。
在田家炳的带领下他的儿女们接受了父亲的教育理念,更主动参与到家族的慈善事业中,他们管理企业时将每年利润的10%用于教育捐赠。
他们出席慈善活动时,时刻谨记田家炳的嘱托;他们甚至将自己的家庭生活安排得低调又节约,就像父亲当年的样子,家族成员一致认为财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分享。
田家炳的家族慈善实践,也在中国开创了独特的范例,他们传承了家族的精神,还影响了周围的社会风气。
许多企业家从田家炳的身上看到了财富的另一种用法,逐渐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可以说田家炳的坚持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对财富和慈善的认知。
结语:
从商业巨擘到教育捐赠的领航者田家炳用自己的选择书写了不同寻常的人生,他的财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成为了无数孩子改变命运的桥梁。
田家炳的故事虽然落幕,但那一座座学校里传出的朗朗书声,将永远为他作证。
参考文献:
文汇报2019-04-08发布的《超级富豪捐出10亿港元,卖掉上亿别墅,这位99岁“中国百校之父”为了教育想方设法把自己弄成穷光蛋》
人民日报2018-08-06发布的《人民日报刊文追记慈善家田家炳:卖别墅建学堂 无愧"百校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