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山东省委书记,59岁确诊癌症却活到103岁,病一痛就写书法

静思过往情长留 2024-12-31 09:38:00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山东,有这样一位“传奇老人”,他曾在政坛叱咤风云,用改革和担当为百姓谋福祉,他也曾与病魔抗争,59岁确诊癌症,多次手术、化疗的折磨让他一度站在生死边缘。

然而正是这场生命考验,反而点燃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每当疼痛袭来,他都选择拿起毛笔,通过书法找回平静与力量。

长达三年的康复后,他奇迹般重返岗位,再次为人民奉献,他是怎样做到的?他活到103岁的秘诀又是什么?

从“红小鬼”到人民领袖

1933年,15岁的苏毅然当时还只是一个背着书袋的小少年,出生在四川苍溪县,原名王安邦。

家里虽然殷实,但家境无法改变时代的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乱世中,百姓的安危无异于风中飘絮。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支戴着红五星帽的队伍出现在他的家乡,这是一支不同的队伍,他们纪律严明,扶危济困,与民同甘共苦。

苏毅然一眼看出了其中的不同,他不再犹豫,丢下家中重担,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从此,他的生命与革命紧紧绑定。

红军将他这样的小战士称为“红小鬼”,但苏毅然并不因为年纪小而受限,他识字,又聪明,很快被任命为负责征收税务的“税官”。

这听上去是个不起眼的岗位,但在动荡的川陕根据地,收税是一项需要胆识和智慧的任务,有一次,他正挨家挨户地征税,却不料敌军突然袭击。

他来不及撤退,只得藏身在一户人家的厕所夹层里,敌人搜遍房屋,最后扬言要放火烧屋,但最终竟然离奇撤退。

死里逃生的经历对年仅15岁的苏毅然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的历练,也更加坚定了他跟随革命的决心。

两年后,红军长征拉开序幕,这是一场史诗般的征程,风雪、饥饿、疾病,如影随形,甚至可以说是步步生死,长征途中,苏毅然做出了两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一件是在甘孜的藏族聚居地换马匹,当时红军的马匹严重不足,而他却敏锐地察觉到当地藏民的需求——他们需要枪支来打猎和防身。

他大胆向领导提出用枪换马的建议,并亲自负责交易,他换回的十几匹马,不仅驮运了伤病员,还成为红军穿越草地的重要保障。

另一件则是分发青稞炒面,因为换马,苏毅然和当地许多藏民同胞结下了深刻的友谊,有的甚至想让他留下来成为上门女婿。

但他一想到革命尚未成功,他绝不能抛下战友止步于此,藏民同胞十分欣赏他的品格,于是赠予了他一份青稞酥油炒面,在长征途中这无疑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礼物。

他返回后把藏民赠予的炒面分给了饥饿的战友,那些散发着麦香的炒面,成为许多人挺过饥荒的希望。

长征结束后,苏毅然的能力逐渐被党组织认可,他被派往中共中央党校深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抗战爆发后,转入情报工作。

敌后战场没有硝烟,却更加危险,每一条情报都关乎无数人的生死,苏毅然用少时的读书经验和长征中的沉稳心性,将一条条关键情报准确送达前线。

抗战结束,新中国成立,他又成为了“南下干部”,南方初解放,社会秩序需要恢复,经济建设百废待兴。

在安徽,他从公安厅长到经济建设的骨干,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动地方发展,三十岁出头的苏毅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红小鬼,而是一位真正肩负使命的人民领袖。

他走过战场,在参与国家发展的建设中将革命精神融入了每一个岗位,用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

用行动创造希望,用责任改变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苏毅然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从战火中走来的他,带着长征的坚韧,开始为祖国的建设奔波。

他从未局限于“革命胜利”的光环,而是用实际行动让理想变成现实,在他的字典里,行动远比言辞重要,责任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一次次扎扎实实的决策和实践。

1960年,苏毅然调任山东,这个拥有上亿人口的大省,是改革发展的大舞台,也是问题成堆的“硬骨头”。

彼时的山东,教育发展滞后,许多地区孩子连学都上不了,更别提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而苏毅然始终认为,国家的希望在下一代,教育便是最重要的根基。

于是他力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他提出“读书要读有用的书”,以此为理念,把许多普通高中改建成职业中学,让更多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有人质疑他,说他这是让孩子们失去了读书升学的机会,面对质疑,他的回答掷地有声:“其他地方我管不了,但在山东,我要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如果有问题,我来承担责任!”

除了教育,苏毅然在经济改革上同样是敢为人先,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地都在摸索股份合作制改革。

而苏毅然则选择从淄博周村开始试点,在这里,他带领团队打破传统模式,将地方资源与民营经济结合,为全国的经济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卸任后,苏毅然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家乡四川苍溪,亲自捐款,为这里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

从教育到经济,从山东到四川,他的脚步虽然慢了下来,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却始终未曾改变。

乐观是战胜病魔的关键

苏毅然的生命中,还有一场“战争”,那就是与病魔的斗争,1977年,59岁的他被确诊为膀胱癌和胃癌。

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极高,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无异于宣告死亡,59岁的年纪,不年轻了,还能熬过去吗?

可苏毅然并没有被诊断书吓倒,相反,他用革命时期积累的乐观精神,与病魔展开了一场持久战。

第一次手术后,他不得不面对痛苦的化疗过程,药物反应让他食不下咽,甚至一度虚弱到连床都下不了。

医生建议他暂时停止工作,而家人则希望他多打点营养针,减少化疗的副作用,但苏毅然一口回绝了这些“安逸”的选择。

他坚持认为,长征都能熬过去,这点苦根本算不了什么,他每天强迫自己吃饭,用意志力逼着身体恢复。

在化疗的日子里,他偶然翻出了一副毛笔字帖,这是他年轻时学写书法时留下的,而这一点墨香,竟成为他抗击病痛的良药。

每当疼痛如潮水般袭来,苏毅然并未选择依赖药物,而是拿出宣纸,研磨提笔,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他不急不躁地一笔一划练习,从最简单的“永”字开始。

起初并没有人相信,一个人能靠书法缓解癌痛,但他做到了,很多时候,他伏案练字几个小时,虽然疲惫,但墨香四溢的房间反倒让他觉得身体轻松了许多。

有人说这是“心药”,但在他看来,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坚持,是对命运不屈的回应。

然而“书法疗法”并非一帆风顺,化疗期间,他经常因为身体虚弱连笔都拿不稳,写到一半,手抖得字形都变形了。

可他并不在意,哪怕一个字看上去支离破碎,他也坚持写完,这不是简单的练习,而是一场安静的抗争,他用毛笔画下的每一道线条,背后都是一次次对疼痛的超越。

三年后,他的身体奇迹般恢复,病床旁堆满的练字宣纸,成了他与病魔战斗的见证,书法不仅帮助他抵御了癌痛,更让他找回了身体与心灵的平衡。

结语

苏毅然的一生,是一场精神的长征,无论是雪山草地的严寒,还是病魔肆虐的折磨,他始终以乐观和坚韧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他用行动证明,时代如何变迁,长征精神的力量始终能够激励人们走过任何困难。

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不需要再面对枪林弹雨,但属于我们的“长征路”依然在脚下。

用奋斗书写人生,用希望拥抱未来,这或许是苏毅然百年人生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央视网在2016-10-22发布的《苏毅然:坚毅无悔 然诺一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