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与王化贞的纷争:从战略分歧到广宁沦陷

马踏连 2025-03-30 08:46:41

上回书说到,努尔哈赤夺了沈辽两座城,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殉国。消息传到京城,明熹宗朱由校和大臣们都震惊不已。这朱由校虽然痴迷木匠活,但心里也惦记着江山社稷,他带着哭腔对大臣们说:“各位爱卿,这可如何是好?辽沈一丢,大明的门户就要被攻破啦!” 他让群臣赶紧想办法。

熊廷弼复出

这时,御史江秉谦站出来上奏:“皇上,熊廷弼在辽地治理得好好的,防御努尔哈赤那是固若金汤。可袁应泰一上任,废了原来的防御策略,这才丢了辽沈两城。

依臣看,只有熊廷弼能镇得住努尔哈赤。把当初弹劾熊廷弼的姚宗文斩首,重新启用熊廷弼,才是上策啊!” 大臣们纷纷点头赞同。

明熹宗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对啊,我怎么把熊廷弼给忘了!” 立刻派人传旨,升任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驻守山海关,经略辽东等处军务。

这旨意,直接传到了正在老家探亲的熊廷弼那里,他不敢耽搁,连夜赶回朝廷。明熹宗把尚方宝剑重新赐给熊廷弼,说:“老熊,朕恩准你对总兵以下的官员,先斩后奏!” 熊廷弼接过尚方宝剑,口中说道:多谢皇上。

明熹宗再次召集群臣,郑重地送熊廷弼去辽东,言语间满是对他的深切厚望。

可就在熊廷弼上任的第二天,兵部尚书张鹤鸣,推荐王化贞出任辽东巡抚,协助熊廷弼负责辽东军务。这张鹤鸣是安徽阜阳人,进士出身。他和王化贞关系铁得很,而且王化贞还是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弟子。

张鹤鸣推荐王化贞,一是想讨好叶向高,二是他和熊廷弼不对付。熊廷弼平时说话直来直去,还爱骂人,早就得罪过张鹤鸣,现在熊廷弼的职位都快赶上他了,他心里能痛快吗?

安排王化贞去辽东,就是为了牵制熊廷弼,削弱他的权力。

王化贞上任巡抚

事实证明,王化贞去辽东当巡抚,确实给熊廷弼添了不少乱。熊廷弼办公地点在山海关,王化贞的巡抚衙门却在广宁,也就是现在的辽宁北镇市。当时的广宁是辽东都指挥司所在地,是大明驻辽东最高军事指挥驻地;辽阳则是大明驻辽东的政治、经济机关所在地。

这两个地方对大明来说都至关重要。之前辽阳被努尔哈赤占领后,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了辽阳。现在,努尔哈赤又盯上了广宁,要是拿下广宁,大明在辽东的军事、经济重要驻地就都归后金了。

前线战事吃紧,大明朝堂却党争不断。王化贞原本是东林党人,看魏忠贤得势后,就开始往阉党那边靠。

兵部尚书张鹤鸣为了给熊廷弼使绊子,把五万大明军队交给王化贞指挥,熊廷弼驻守山海关,却只有五千士兵听他调遣。

熊廷弼忍不住对手下抱怨:“我名义上是辽东总指挥,官职比王化贞高,却调不动多少兵。” 这话传到王化贞耳朵里,他心里很不痛快。

熊廷弼第二次复出时,那可是雄心勃勃,结果现实却给他泼了盆冷水。兵部尚书张鹤鸣处处压制他,熊廷弼申请调兵,张鹤鸣就找借口拖延;筹备粮草时,更是各种刁难。熊廷弼心里窝火,却又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他也明白,自己平时性格太直,在朝堂上多次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张鹤鸣这么针对他,就是以前结下的仇。

和熊廷弼截然不同,王化贞为人圆滑世故,长袖善舞,和张鹤鸣来往密切。每次见面,王化贞都高谈阔论,把后金说得不堪一击,自信得不得了,这让张鹤鸣对他十分欣赏。

再加上王化贞投靠了魏忠贤,黑白两道都吃得开,朝中自然有不少人给他撑腰。他官职虽然比熊廷弼低,却手握五万明军的实权,驻守广宁,风光无限,熊廷弼却处处受制,满心憋屈。

经抚不和

一晃半年过去了,熊廷弼想摆脱困境,有所作为,整日绞尽脑汁想御敌良策,终于想出一套 “三方分置策”,赶忙写成折子上奏朝廷。这折子是这么写的:

陛下御览:

臣熊廷弼叩首,如今辽东局势危急,臣苦思破敌之策,特呈上三方分置策。广宁是重镇,应当集结重兵,用步骑兵在河上和后金军正面抗衡,坚守阵地,挫其锋芒;在北边的天津、山东登州、莱州赶紧组建水师,从海上出击,直捣后金南卫地区,骚扰他们的后方;同时,联络朝鲜,让他们出兵,在鸭绿江一带安营下寨,和我军形成犄角之势。这样三面合围,假以时日,一定能收复辽东失地。臣深知此计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但只有这个长远之计,才能彻底扭转辽东局势。恳请陛下恩准,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熊廷弼 叩上

大家看地图就知道,北边的天津和山东的莱州、登州都紧挨着渤海,而且大明朝造船业发达,郑和七下南洋大家都知道吧?所以明末就算财政紧张,花些时间也能造出几艘大船。明熹宗接到折子后,反复看了好几遍,不住点头,当场就批准了这个计策。

可王化贞却对熊廷弼的策略嗤之以鼻,他也写了个计策,名叫 “沿河分守议”,派人快马加鞭送到了朝廷。折子是这么写的:

陛下圣鉴:

臣王化贞顿首,熊廷弼的计策虽然看着周全,实际上又迂腐又拖沓。依臣之见,只要在三岔河沿线设立六所军营,每个营派参将、守备各一人,分别防守各地。在西平、镇武、柳河、盘山等要害之地设立防哨,凭借辽河天险,就能阻挡后金。臣只要六万大军,不出仲秋,一定能大破后金,收复全辽。臣愿立下军令状,如不能取胜,愿受军法处置。恳请陛下相信臣的能力,采纳臣的计策。

王化贞 叩上

明熹宗前后两天收到两份不同的折子,熊廷弼和王化贞各有各的战略,说得都有道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选,就把兵部尚书张鹤鸣叫来,让他帮忙拿主意。

不用多说,张鹤鸣肯定力挺王化贞的战术,还大夸这计策有多精妙。明熹宗还是拿不定主意。

镇江大捷

就在这时候,出了件事,让明熹宗坚定了选择王化贞的战术。原来是王化贞的手下,游击将领毛文龙立了大功,取得了镇江大捷。

这镇江大捷是这么回事。毛文龙本是王化贞的部下,深受他赏识和提拔。天启元年七月,毛文龙接到王化贞密令,让他在努尔哈赤后方找机会制造混乱,牵制敌军。

毛文龙知道责任重大,带着麾下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后金敌后。他们先收复了猪岛、海洋岛等二千多里沿海岛屿,把这些地方当作据点,刺探后金情报。

七月十四日,毛文龙得知镇江城中,后金主力去双山抢劫不肯投降的百姓,城里空虚。

他和麾下生员王一宁商量后,决定冒险一试。城里的后金中军陈良策早就想反正,和毛文龙暗中联络,愿意做内应。

毛文龙当机立断,带着这一百多人趁夜突袭镇江。他们悄悄潜入城中,迅速控制城门,和陈良策里应外合,一举擒获后金游击佟养真和他儿子佟丰年、侄子佟松年等人。

这佟养真是努尔哈赤的小舅子,康熙帝的姥爷。

随后,又派陈忠等人袭击双山,斩杀后金游击缪一真等。这一仗打完,宽奠、汤站、险山等城堡纷纷归降,“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全辽为之震动,这就是镇江大捷。

镇江大捷的消息传回来,王化贞高兴坏了,在朝堂上更加狂妄,口出狂言:“这只是小试牛刀,等我大军出征,一定能把努尔哈赤斩于马下,收复全辽指日可待!”

其实熊廷弼的 “三方分置策”,从战略层面看,非常周全,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防御和进攻体系,多方位对后金施压。要是能顺利实施,后金肯定腹背受敌,首尾难顾。

但这计策也有弊端,筹备水师、联络朝鲜,都得花大量时间和金钱,短期内看不到效果。

而王化贞的 “沿河分守议”,简单直接,见效快,在辽河沿线布防,能快速形成一道防线。

不过也有弊端,兵力分散在漫长的河岸线上,一旦后金集中兵力突破一点,整条防线就会瞬间崩溃。而且,王化贞把胜利的希望过度寄托在蒙古援军和投降后金的李永芳做内应上,太冒险了,这些变数他根本掌控不了。

这时候的朝廷,急切地想在辽东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一扫之前的颓势。王化贞靠着朝堂上的人脉关系,得到了很多官员支持。

看着满朝文武都夸赞自己的计策,王化贞得意忘形,走路都一晃三摇,鼻孔朝天,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

熊廷弼可就郁闷了,有苦说不出。他和王化贞的矛盾也越来越深,两人唇枪舌剑,谁也不服谁。熊廷弼指责王化贞轻敌冒进,王化贞就嘲笑熊廷弼胆小怕事。

两人的矛盾公开化,朝廷没办法,只能出面调解,宣布两人 “有功同赏,有罪同罚”,希望他们能放下成见,共同御敌。

广宁失守

努尔哈赤得知熊廷弼和王化贞不和,心里暗自高兴,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心想:“王化贞不足为惧,此时不夺广宁,更待何时!”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扑向广宁。后金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抵达辽河。

面对后金的进攻,王化贞急忙调兵遣将,按照他的 “沿河分守议” 进行防御。可后金军队没正面强攻,而是派小股部队佯攻牵制,主力绕道突袭明军防守薄弱的西平堡。

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明朝守将孙得功顶不住压力,开城门投降了,广宁的第一道防线被攻破。

王化贞坚守广宁城,可他指望的蒙古援军影子都不见,李永芳也没如约做内应。关键时刻,孙得功竟然阵前倒戈,向后金泄露明军虚实,明军顿时大乱。

王化贞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被手下裹挟逃跑了。

广宁城一下子空虚了,孙得攻邀请努尔哈赤进城,努尔哈赤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派手下进城打探,结果传回的消息是真的,敌人跑光了。努尔哈赤这才带领部队进了城。

广宁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这座战略重镇就这么稀里糊涂落入了后金手中。努尔哈赤进驻广宁城,半天都没回过神来,他实在想不到明朝军事重地,这么容易就被攻破了。

他感叹道:“大明朝的根儿都烂了!” 这次努尔哈赤可赚大发了,粮食、珠宝、钞票,王化贞一样都没带走。广宁被围攻时,熊廷弼在哪里呢?

欲知后事如何,咱们明天接着聊。(12)

0 阅读:3

马踏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