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在萨尔浒之战里,努尔哈赤先把杜松带领的西路军给打败了。杜松,陕西榆林人,曾代替李成梁镇守辽东。
这杜松打仗是个不要命的主儿,总是袖子一挽,手持大刀就往前冲。因为他手臂黑黝黝的,大家都叫他“杜黑子”。
可惜他有勇无谋,就这么战死了。努尔哈赤解决完西路军,转身就把矛头对准了马林率领的北路军。

马林是明朝名将马芳的二儿子,标准的官二代。靠着老爹的威望和权势,他当上了辽东总兵官。
但这人能力比不上杜松,既不勇猛,也没什么谋略。他听说西路军战败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暗忖:“杜松那么勇猛都败了,我可得当心点!”
他越想越害怕,赶忙带着北路军在尚间崖扎营防守。马林让士兵围绕营地挖了好多又深又宽的壕沟,把火器营布置在壕沟外面。
明朝火器营装备有三眼炮铳、鸟枪,还有从外国进口的弗朗机,能连发,算得上是最早的机关枪原型了,不过那时明朝还没有红衣大炮。
他又安排骑兵守在火器营周围,想着靠这样的布局挡住后金军。同时,马林派监军潘宗颜、副将龚念遂各带一支部队,分别在不远处的山上驻扎,与自己形成犄角之势,好相互呼应、支援 。
努尔哈赤知道马林已经做好防御准备,却一点儿也不慌,带着后金军迅速赶来。第二天,后金军先攻打龚念遂的阵地。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也就是后来的清太宗,带着一千名骑兵,朝着明军阵地猛冲猛打,就想撕开个口子。
在努尔哈赤的配合下,皇太极成功攻入敌阵。后金骑兵在明军阵营里一通厮杀,明军根本抵挡不住,很快就败下阵来,龚念遂也战死了。
解决掉龚念遂这股明军后,努尔哈赤大军继续前进,来到马林扎营的地方。努尔哈赤登上高处观察,发现明军正在调动,营寨里的士兵刚和壕沟外的士兵会合,队伍乱哄哄的。
他立刻抓住这个时机,下令骑兵和步兵一起向明军冲过去。他的儿子代善、侄子阿敏、儿子莽古尔泰,也都带着自己的人马,像猛虎一样冲进明军阵营。
后金军来势汹汹,喊杀声震天。明军虽然有火器营,可慌乱之中,火器根本发挥不出来。

后金军骑兵速度快、冲击力强,很快就冲破了明军防线。刚开始,马林还能勉强镇定地指挥,可没过多久,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战死,身边士兵死伤惨重。
马林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也顾不上指挥军队了,自己跳上马拼命逃走了。主帅一跑,士兵们更没斗志了,纷纷四处逃窜,北路军主战场就这样失败了。
但别忘了,还有潘宗颜带领的部队驻扎在山上。努尔哈赤马不停蹄,带着军队去攻打潘宗颜部。
后金军下马,朝着山上仰攻,虽然地势对后金不利,但是士兵斗志高昂,潘宗颜的部队虽然顽强抵抗,无奈后金军人数太多,最终还是全军覆没。
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原本和明军约定一起作战,听说马林战败后,害怕被后金军消灭,直接撤兵回去了。
就这样,北路军彻底覆灭,很遗憾,让北路军首领马林跑掉了。不过他也没活多久,马林逃到了开原。三个月后,六月份努尔哈赤突袭开原,马林兵败战死,算起来,马林也就多活了三个月。

努尔哈赤灭了西路和北路军后,又盯上了刘綎带领的东路军。他知道刘綎不好对付。
刘綎号称晚明第一猛将,人称“黑虎将军刘大刀”,是抗倭名将刘显的儿子。
此人治军严谨,行军打仗有一套,要是正面硬刚,努尔哈赤可没十足把握取胜。这可怎么办呢?努尔哈赤犯了愁。
此时谋士范文程凑到他的耳边,嘀咕了一阵。努尔哈赤听完,脸上露出笑容,点头说道:“这是个好办法。”
紧接着,努尔哈赤派两名手下,装扮成明军探子,拿着杜松的手令前往东路军驻地。
不用说,这肯定是范文程出的忽悠刘綎的计谋。两名探子见到刘綎后说:“我俩是杜松将军的手下,杜将军已经到赫图阿拉城前了,他希望刘将军轻装前进,尽快赶到赫图阿拉城会合。”

古代通信落后,四路人马联系不便。这时刘綎还不知道西路军和北路军已经被灭,就信以为真了。
为了赶路,刘綎撇下辎重部队,带着轻骑兵快速赶往赫图阿拉城下。
刘綎本是行军打仗的老手,不管是守城还是行军,向来不冒险,战术安排得有板有眼。
努尔哈赤就怕碰上这样的将军,根本找不到空子可钻。可这次被范文程一忽悠,刘綎放弃了原来稳扎稳打的行军作风,轻装前进,这下可就中了努尔哈赤的奸计。
原来,努尔哈赤在距离赫图阿拉城五十里的阿布达里山上设下了埋伏。这座山道路崎岖狭窄,重峦叠嶂,刘綎的队伍只能一字排开前进。
眼瞅着明军进入了埋伏圈,见时机已到,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后金军从山上发起进攻,乱箭齐发。
刘綎的队伍首尾不能相顾,顿时大乱,很快就惨败了,刘綎本人也被乱箭穿身阵亡。
与此同时,代善和皇太极带领一支部队,迅速包围了刘綎的辎重部队,东路军的火炮营就这样落入了后金军队手中。
随后,努尔哈赤乘胜追击,迫降了协同刘綎作战的朝鲜军队。至此,东路军彻底覆灭。

现在,就只剩下李如柏带领的南路部队了。有人可能要问了,坐镇沈阳的总指挥杨镐在干什么呢?三路人马都败了,他难道不着急吗?怎么不及时调整战略?
杨镐得知西路和北路失败后,急忙传令东路军刘綎和南路军李如柏赶紧撤回沈阳,打算在沈阳整队后重新制定进攻计划。
可他这命令下得太晚了,这时刘綎的部队已经被努尔哈赤全部歼灭。
李如柏接到撤退命令,心里乐开了花。他知道三路军都覆灭了,凭自己这点兵力去攻城,那就是自投罗网。
于是,他带着部队仓皇往回撤。这一幕被监视他们行动的500后金士兵看在眼里,“哈哈,想跑,没那么便宜。”带队首领想出个主意:从附近村庄找来锣鼓,又牵来一群羊,把鼓放在羊蹄下,布置好,士兵们开始敲锣打鼓,大喊“冲啊”“杀啊”,制造出大部队追赶的假象。
李如柏听到锣鼓喧天、喊杀声不断,认为后金军大部队赶来了,带头拼命往回跑。
士兵们更慌了,跑得那叫一个狼狈,挤挤创创,互相踩踏,死伤了一千多人。
也就是说,南路军根本没和后金军正儿八经交上手,吓就吓面了,就因为逃跑时自相践踏,把火药枪、刀枪剑戟扔了一路。
总结一下,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争夺辽东的关键一战。后金军以少胜多,在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打死明军士兵四万五千多人,后金军仅付出了2000多人伤亡的代价,后金缴获大量马匹、枪支等军用物资,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四路明军的首领,除了李如柏侥幸活下来,其他三路首领都战死了。
但李如柏最终也没逃过厄运,战败后,朝廷御史弹劾他,说他父亲李成梁曾和努尔哈赤交情不错,其他三路首领都死了,唯独他能活下来,
是努尔哈赤看在他爹的面子上故意放他一马。李如柏听到这话,心里不服气,为了自证清白,最终自杀而死。
那么,萨尔浒之战的总指挥杨镐命运如何呢?萨尔浒之战战败后,明朝廷御史杨鹤,也就是明朝名臣杨嗣昌的父亲,联合其他言官弹劾杨镐。
明神宗朱翊钧下令将杨镐逮捕下狱,让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辽东经略职务。

天启元年(1621年 )二月,杨镐被判处死刑。不过,当时有朝中大臣力保他,死刑的事就搁置下来了。
后来崇祯皇帝即位,为了重振明军雄风,朝中大臣迎合崇祯的壮志雄心,上奏请求马上斩杀杨镐。
崇祯二年(1629年),杨镐被处死。算起来,杨镐多活了十年,也不知这算不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萨尔浒之战是明军与后金军势力的分水岭,萨尔浒之战之前,明军实力强大。后金军在夹缝中生存。
努尔哈赤赢了萨尔浒之战,从此局面反转,明朝再无能力组织大部队进攻后金军,

反过来,努尔哈赤开始加紧进攻明朝。想占领明朝更多的城池,努尔哈赤好比是打家劫舍的盗贼,得了那么多的战利品,分给他的儿子、将领,这些人尝到了甜头,像蚊子吸血一样贪婪大明的土地和财产。
权衡再三以后,天命四年,1619年6月10日,努尔哈赤发兵进攻开原,当时开原是交通咽喉上的一座城池,驻扎着重兵。
开原西边靠近内蒙古。北边靠近叶赫族,素有“辽北锁钥”之称。拿下开原和铁岭,就把辽北这片土地统一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曾经带领北路军的首领马林,逃跑后被朝廷任命成了开原守将。
努尔哈赤心说,你一个手下败将,能有什么本领守住开原呢?努尔哈赤挟胜利之威,率领八旗军四万人,兵分两路,出了赫图阿拉城。
到了半路,小股部队打头阵,直扑沈阳而去,为了迷惑敌人,小股部队沿途杀了三十余明军士兵,俘虏20人。
原来这是后金军声东击西的办法,意思是渲染这次攻击的目标是沈阳,让开原守将马林放松警惕。

不用说,这个计谋依然是范文程提出来的。马林果然上当,他没有及时调动部队坚守城池。
努尔哈赤抓住时机,率领大部队只扑开原,后金军利用云梯和缴获的明军火器攻城,战斗进行的相当激烈。
虽然打了马林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开原城坚兵足,后金军打了足足6天才拿下了城池,城破后,马林束手就擒,努尔哈赤下令斩了马林。后金军取得了开原之战的胜利。
未完待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