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朋友们相聚的日子,乙巳年正月十八,我应忘年交老友、诗人刘知文老师的邀请,由丹凤县城前往商州,与商州的拜尚玉、老刀子、王栋贤、任静几位年轻诗友,欢聚在商州一家酒馆里,喝酒聊天,谈诗忆旧,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诗意的下午。
这次相聚是刘老师和我节前就约定了的,但我没想到多了几位年轻的面孔,给那天的相聚带来了更多的欢笑与激情。酒馆坐落在州城丹江南岸,室内环境优雅,窗外阳光普照,时序已进入七九,岸边的垂柳萌着一层绿意,一根根柳丝像树身上的一条条暴涨的毛细血管。风拂江面,柳枝摇曳,酒馆的倒影在绿汪汪的江水里晃动,层层涟漪反射着阳光的斑点,看上去甚至有点刺眼。一些亮光似乎反射到了我们的脸上心上了,包间内一片亮堂一片温暖。

酒菜很快就端上了桌,诗友拜尚玉打开了刘知文老师带来的一瓶包装精美的白酒,开启瓶盖,酒香扑鼻而来,每个人的面前都摆放着一个小玻璃杯,大家互道新年好,彼此祝福,边吃边聊,惬意在彼此的心里荡漾着,酒过三巡,年轻的朋友就要开始给我们敬酒,刘老师年长只能喝一点随意,而我这个在他们眼里不长又不小的小老头就不好推辞了,敬酒也是一盅一盅的满上,一一接过四位年轻诗友的酒,享受着斟满祝福的快乐,此刻觉得特别开心,他们给我敬酒的同时,也给我传递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传递着只有写过诗的朋友才能体会得到的诚意,我从内心感谢他们,感谢诗歌让我们见面,拥有了蛇年第一个月的这个美好时光。

自古到今,诗友们的相聚大概是诗酒不分家的,喝酒岂能不谈诗,觥筹交错间,酒桌上的话题就渐渐转移到了写诗,诗借酒兴,酒随诗意,打开了酒瓶,也就打开了诗歌的话匣子。于是,由古代商於古道上的诗歌之路,到留给当代商洛诗人的影响;由商州的老一代诗人房程华宁有志,到今天在全国诗歌刊物发表作品的诗人群体;由改革开放初期商州“荒街上的四色猫”,到新世纪创办的纸质内刊《商洛诗歌》;由出版个人诗集,到如何写好一首诗;由AI、Deepseek写作,到新生事物对未来诗歌创作的影响;由传统的诗歌语言,到一茬更比一茬新的年轻诗人的语言感觉等。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着自己的诗观,感慨着现代诗歌的演进嬗变。
概念化的东西体现于横观,席间更多的话题则是针对如何写好一首诗,有人谈自己的写诗体验,有人谈写不下去时如何找到突破口,有人谈一首诗诞生时的情绪背景。商州诗坛新秀王栋贤谈到她写的一首《父亲山》,很乐意与大家分享写作过程,大家一起听她用商州方言朗诵。
《父亲山》
泉水叮咚响着
不远处传来牛羊的哞咩声
鲜花、蝴蝶、蜜蜂
孩子们嘻闹的欢笑
漫步在秦岭山中,这巨大的父爱墙体
我们被宠在他里面,墙外
风刮过来,瞬间就被挡了回去
2024年3月6日
王栋贤说,这首诗是她参加网上一个“画外诗音”栏目的作业。她看到一幅周围被大山围拢、山中站着一位父亲的画面,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故乡和父老乡亲们。

她的父亲个子不高,胆子也小,但是在她遇到困难时父亲又会瞬间变成一个超人,虽然他给予女儿的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他的全部。她说她生在秦岭山脉的大山深处,从小就感受到大山的恩赐,以及山中乡亲们的关爱,对大山怀有深深的感情。如今她的幸福生活渐露头角,但却看到好多人相继离去,使她感到遗憾,无以报答。想到这些,她就一口气写了《父亲山》这首诗。是对亲情、乡情与爱的回味、扩展、延伸与传递。

第一节呈现故乡商洛山中的自然风光,牛羊、泉水、鲜花,蜂蝶,勤劳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象鲜活。第二节作者用在场感引出父爱的伟大和对大山的敬畏之心。父爱如一堵墙给自己遮风挡雨,秦岭更像是一座伟大的父亲山护佑着他的子民,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比喻恰切,使诗有了丰富的内涵。诗虽短,但却蕴含着“父爱如山”的大体量,有温度、有空间感、有巧妙的构思。由此可见,诗意的大小并不在长短,而在于你想表达的内容丰满不丰满,诗句之间有没有给人留下足够联想的空间。以开出租车为生的这位女诗人王栋贤,带着自己的诗稿,常年奔驰在商州的大街小巷。她的诗上过《诗选刊》等报刊杂志。
诗友老刀子给我带来了两本新书,一本是刚刚出版的自己的诗集《山语》,一本是由他担任主编的《商州诗歌学会2024年度精选》,这位精神干练的青年诗人自称自己是背叛了土地的农民,他是商州诗歌学会的会长,热爱诗歌,乐于奉献,活跃于商洛诗坛。我信手翻阅了他的《山语》,看到一首《晚归》:
月光瘦了一点,脚下的路也瘦了一点
城市的晚上没有虫鸣
那些背着月光赶路的人
都是我陌生的朋友
擦肩而过,我们相互打探
那些隐藏的行囊中
有没有给留守的孩子
带颗糖果
八句诗,干干净净,记录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晚归时的一幕,也许是赶一个节日,匆忙的脚步没有按时赶回家中。这首诗不仅是打工生活的呈现,更是作者内心想念孩子的真情实感,擦肩而过的人,行囊中,“有没有给留守的孩子/带颗糖果”,一个疑问句式,委婉地表达了一个年轻父亲对孩子的关爱,情景意境交融,诗意明快。

商州这块土地,确实与诗有着特殊的渊源,唐诗中的“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等著名的诗句,就像诗歌的因子,影响着后世的诗人们。
今年84岁的老诗人刘知文,他写的诗历来善于引用隐喻手法,表达更加深刻的思想主题,他戴着眼镜,掏出手机,给大家读了一首他新写的小诗:
《朔料花开了》
科技的十枚指甲缝里
飞出来一群、又一群蜂儿蝶儿
彩霞飞舞半边天
踏着冰凉的地面
我 寻寻觅觅
荒芜的一角
三朵小黄花跳出泥土
她们懂得
死亡
2025年2月9日改
他抑扬顿挫的声音未落,我已经听出来了这首诗的大意,那就是作者一以贯之的“求真”,现实的生活,有时候会被一种强大的假象所迷惑,使人不得不寻觅真相,而真相却在“荒芜的一角”,它们虽然弱小,但却懂得“死亡”。我认为这里的死亡,是对假的宣判,是对真的呐喊,言外之意的思想性使这首诗有了生命,耐人咀嚼玩味。刘老师点头同意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大家一致称赞这首诗写的好,思想没有僵化,依然具有着年轻人的敏锐,写得依然新潮,难能可贵。正如已故诗人王燕生对他的评价,“在同年龄段的诗人中,知文没有陷入因循守旧的怪圈,他的诗有明显的现代气息。这与他的审美理想及保持了青春心态有很大关系。”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刘老师学习,一个个把酒盅举得高高的,以表对这位老诗人的由衷的敬意!

又是一巡茶酒,茶伴酒香,诗陪歌咏,大家要我也朗诵一首诗。我这几年已经很少写诗了,才思枯竭,感觉实在拿不出令我满意的诗,但诗友们盛情难却,也就现场献丑,我从手机里翻出了去年秋天写的一首《英雄》,常常感到对诗都麻木了,我不知道这还叫不叫诗,权作一段文字的分行。
《英雄》
山道上
一只深秋的蚂蚱
如一根荆棘
刺痛了我的目光
草枯 露浓 霜白
身披一袭绿衫 它
一动不动地潜伏于草丛
想起农谚的咒语
我的心头不由一抽
俗常的比喻让蚂蚱蒙羞
可是此刻
有谁又会想到
它的坚守
何尝不是秋风奏响的
一曲壮歌
你看它多像一个英雄
正在用生命捍卫它
最后的阵地

刘知文老师听了后说:“好!这首诗是你的独创。”他说这首诗好在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因为从来还没有人将秋后的蚂蚱比作英雄。生命没有大小,只有生死,也各自有着各自的宿命,昆虫因寒冷而结束生命,乃自然规律,风卷残秋,霜杀万木,在这种环境中,死亡的确有点悲壮的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讲,将蚂蚱视为英雄也不为过。我也同意刘老师的解读,但还是觉得稀里糊涂的,只知道求新求变是写下这首诗的初衷,但是否写成功了,心里还是没底。观察事物的角度新,反映事物的手法新,描写事物的语言新,将是我今后刻意要去追求探索的。
不知不觉,三四个小时在聊天喝酒诵诗中度过了,酒足饭饱,诗意尽兴,略感遗憾的是,诗友拜尚玉因单位加班提前走了,否则,他也会给大家献上一首诗的。这次雅聚聚出了快乐,聚出了诗意,给蛇年的春节画了一个圆圆的句号。
2025年2月20日
来源:远洲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