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王福俤,李建超,赵立平.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2017,3(2):65-71.
陈春燕,梁宁.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9,35(5):399-404.

人这辈子,最难的两件事,一个是赚钱,一个是减肥。
赚钱这件事咱不细说,毕竟兜里有没有钱,大部分还得靠命。
但减肥这事儿,很多人到死都没搞明白——为什么我吃得比别人少,胖得却比谁都快?为什么别人喝奶茶吃炸鸡都没事,我一口蛋糕就胖三斤?为什么我跑步跳绳,累得跟狗一样,体重秤上的数字却纹丝不动?

你可能以为是自己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意志力不行,懒惰又贪吃。
但我告诉你,不是你的错!
你的基因和肠道菌群,正在背后偷偷给你「下绊子」。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不只是脸的大小,腿的长短,还有对脂肪的「吸附能力」。有的人天生怎么吃都不胖,像个行走的消化机器,什么热量都能烧得干干净净;有的人喝口水都长肉,脂肪像钉在身上一样,甩都甩不掉。
这背后,基因是关键。

科学家早就发现,肥胖有遗传性,而且这种遗传性并不低。
如果你的爸妈是易胖体质,你的体脂肪储存能力可能比普通人强很多。2013年,《自然-遗传》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了FTO基因——这个基因的某些变异版本,会让人更容易囤积脂肪,饥饿感更强,吃得更多,消耗得更慢。
换句话说,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容易胖,这不是你的错,而是你出生的时候,命运就给你写好了剧本。

更扎心的是,这个FTO基因的「胖版本」在亚洲人的群体里特别普遍。很多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在跟自己的DNA较劲。
你觉得自己没减肥成功,但其实你已经比你的基因设定的体重,轻了一大截了。

基因已经够坑了,肠道菌群更是个不省心的东西。
这些小家伙住在你的肠子里,数量比你的细胞还多十几倍,它们吃你吃的饭,喝你喝的水,还决定了你能不能瘦。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胖子和瘦子体内的菌群结构完全不同。胖子肠子里的菌群,特别擅长「榨干」食物里的热量,把每一口饭的能量都吸收得干干净净。
而瘦子肠道里的菌呢,就比较「浪费」,明明同样吃了一碗米饭,瘦子吸收的热量可能只是胖子的三分之二。

更离谱的是,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胖子肠道里的菌,移植到瘦老鼠身上,结果没多久,这只瘦老鼠就变胖了。
而如果把瘦子肠道里的菌,移植到胖老鼠身上,这只胖老鼠竟然瘦了下来。
这说明,有些人的肥胖,可能根本不是吃得多,而是肠道菌群在「多管闲事」。
你的身体本来只需要1000卡路里,但你的肠道菌群非要帮你「节约」,把1500卡的能量榨出来,结果你每天都比别人多吸收500卡,长胖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你可能会发现,减肥最痛苦的不是掉秤,而是掉下去的肉,过不了多久又回来了,甚至比原来还胖。
这又是身体的「自私」在作祟。人类的祖先经历了太多饥荒,身体早就学会了「节能模式」——当它察觉到你吃得少了,就会自动降低基础代谢,让你消耗得更慢,储存得更多。
你以为你在挨饿,身体却以为你在「过冬」,拼命囤积能量,生怕你哪天饿死了。

更可怕的是,你的肠道菌群也会「记仇」。你一旦停止节食,它们就会疯狂地从食物里榨取热量,把失去的脂肪补回来。
研究发现,经历过多次减肥失败的人,肠道菌群的「节能」能力会越来越强,导致每次减肥都比上一次更难。

既然基因和肠道菌群都在拖后腿,那我们是不是就彻底没希望了?当然不是,虽然我们没法改掉自己的基因,但可以想办法改变肠道菌群,让它们从「肥胖型」变成「瘦身型」。

多吃点「喂养瘦子菌」的食物。
研究表明,某些食物能促进瘦子菌的增长,比如高纤维蔬菜(芹菜、韭菜、红薯、燕麦)、发酵食物(酸奶、泡菜)、富含多酚的水果(蓝莓、葡萄)。
这些食物能提供益生元,帮助瘦子菌壮大,让胖子菌无处可生。

别太折腾自己的身体。
节食减肥会让身体进入「能量节约模式」,反而更容易反弹。比起每天饿肚子,不如调整饮食结构,让身体慢慢适应新的代谢方式。
把主食换成糙米、薯类,减少精制糖的摄入,增加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比例,这样既能保持饱腹感,又不会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

别让压力和熬夜毁了你的努力。
压力和睡眠不足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更多「胖子菌」滋生。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的人,体内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这种激素会让你更容易囤积脂肪。
早点睡觉,放松心情,别跟自己较劲,反而能更轻松地瘦下来。

如果你曾经因为减肥失败而自责,觉得自己不够自律,不够努力,那现在你可以放下这些负担了。
你的体重,不只是由你吃了多少、动了多少决定的,还有你的基因,你的肠道菌群,你的身体本能,都在悄悄影响着你的胖瘦。

别再盲目地折腾自己了,学会和身体「合作」,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式,你会发现,瘦下来其实没那么难。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