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新年伊始,都想有份靠谱书单开启阅读吧?
如今书太多,挑本好书太难。
别怕,凤凰网选出了 2024 年度最值得读的 10 本书。
消息一出,在读书界引发了强烈反响。
大家都在揣度,这 10 本书究竟凭借怎样的特质,赢得凤凰网的高度认可?
是内容超赞,还是能解答生活困惑?想知道书单都有啥?
相信各位同小编一样,对这份书单满怀期待。
接下来,就由小编以专业图书推荐者的视角,
为大家深度解读这 10 本年度好书 。
1、《康熙的红票》
作者:孙立天 豆瓣评分9.4

孙立天的《康熙的红票》,堪称颠覆性史学佳作,填补历史空白。
它借一件拍卖品,深挖清初与西洋深度碰撞的隐秘往事。
当时西方书信、著述里,康熙常被赞开明,
这多因传教士发回欧洲的信件及回忆录。
传教士在宫廷,要用汉字、满蒙文字和拉丁文描述康熙。
他们与康熙的往来,让我们重新认识传教士在清初地位,也看到康熙另一面。
书虽聚焦康熙与传教士,没全面展现中西政学互动。
但康熙绕过礼部,借内务府掌控与传教士交往主动权,
从康熙到雍正,东方与世界融合进程骤止,
足见古代中国权力体系常因偶然转折,如同九子夺嫡改变历史走向。
清初禁教被看作满清闭关标志。
孙立天却从康熙任命传教士为钦差大臣且苦等多年这事入手,
探究教会礼仪之争对西学东渐、传教事业的影响,梳理尘封历史。
孙立天为我们打开新视角,助我们重新认识清初对西方文化的实用态度。
这类借新史料重写历史的研究,能修正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
2、《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作者:蛭田圭 豆瓣评分9.2

以赛亚・伯林和汉娜・阿伦特,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见证者与影响后世的思想家。
甚至他们之间的分歧八卦,都能成为思想观念的重要源头。
本书从两位思想家的八卦切入,辨析其思想世界的异同。
作者指出,两人在艾希曼之争中的思想冲突并非孤立。
时间维度上,政治立场、哲学分歧,加上犹太问题的现实处理,
让伯林对阿伦特的敌意达到巅峰。
思想层面,他们对艾希曼之争中道德困境的观念分歧,
既关联着对灾难性质的历史分歧,也涉及高压下自由限度的理论分歧。
个体经验上,不同身世经历使他们对历史与现实态度各异。
除思想研究,他们在其他人生抉择与社会事务上也有不同。
伯林身处公务圈和决策层,阿伦特则借社会活动和新闻事业实现抱负。
生活地方与工作职务的差异,造成思想认知和现实问题处理方法的不同。
他们都是历史见证者与思想创造者,
以智识和勇气思考 “何种社会或政体最适合自由人性生活” 的现实答卷。
无论思想对峙还是现实分歧,他们的冲突与敌意,
都激励培育着后世思想者,留下丰富思想资源,
如同树杈间的微光,助力我们想象更美好的未来世界 。
3、《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豆瓣评分9.2

2024 年,拉美文学圈有两件大事备受瞩目。
一是网飞版《百年孤独》剧集上线,
二是略萨尘封五十多年的博士论文翻译出版。
小编看了《百年孤独》剧集的前半部分,相当精彩。
原本以为《百年孤独》很难影视化,
毕竟它蕴含复杂的拉美历史、神话架构,
文学性叙事手法也难转化为清晰影像。
但剧组巧妙简化原著,将故事构建于人物与历史对称结构上,
某种程度成了原著的入门。
要是你看完剧集还对《百年孤独》一知半解,不妨读略萨这本书,
毕竟没人比他更懂马尔克斯。
略萨在书中指出,
《百年孤独》成功秘诀在于 “奇妙性与日常性的融合”,十分精准。
别看这书创作于五十多年前,诸多观点至今仍令人赞叹。
略萨堪称一流评论家,对马尔克斯作品了如指掌,
甚至比马尔克斯本人还熟悉。
他不仅熟知作品,还能挖掘影响源头,提炼出影响力。
他对马尔克斯那种惺惺相惜的认同,极为难得。
书的后半部分拆解《百年孤独》的解读方法,值得当下文学评论者学习。
这本博士论文,水平远超一众研究马尔克斯的专家。
4、《性别打结》
作者:艾伦·约翰逊 豆瓣评分9.0

今年,女性主义领域佳作频出,《语言恶女》和《性别打结》备受瞩目。
《性别打结》尤为值得推荐,
它对父权制的批判、女性主义的探讨,全面且深刻,
堪称了解父权机制的绝佳读物。
与多数女性主义图书不同,其作者艾伦・约翰逊是位 “老白男”。
他 “把自己作为方法”,从男性 ——“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 视角,深入拆解父权遗产,
试图解开性别之结,独特视角与方法是书的一大亮点。
书中提出有趣概念 “最小阻力路径” 来解构父权制。
即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倾向选择社会阻力最小的行动,即便并非最理想、公正。
比如男性目睹他人骚扰女孩,可选择阻止或旁观,
“最小阻力路径” 就是默默接受,避免因帮女孩而被指责。
父权制围绕特定社会关系与观念构建 “最小阻力路径”,
无论何种性别,都可能沦为帮凶。
指责父权制时,更要探究背后制度。
生活在 “父权制” 丛林,消除性别不平等,
关键在于察觉日常行为背后的 “最小阻力路径”,并反其道而行。
诚如作者所说:
“退出的第一步就是看清它是如何运作的,
它如何影响了我们,我们如何参与其中,以及我们怎样做出不同的选择。”
5、《隐墙》
作者: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豆瓣评分8.9

《隐墙》,是去年令小编最为惊艳的一部小说。
作者玛尔伦・豪斯霍费尔原本籍籍无名,却凭此作声名大噪。
小说以看似老套的日记体开篇,
随即迅速转入 “末世危机” 的软科幻情节。
一道无形 “隐墙” 隔开生死,让 “我” 所在世界化为 “孤岛”,这令人始料未及。
当 “我” 被逐出人类文明,只剩猫、狗、奶牛与森林相伴,又该如何抉择?
“我” 没有绝望,而是独自探寻生存路径。
在此期间,深刻反思现代人类文明。
小说未交代 “隐墙” 成因,也未给出明确结局,可这又有何妨?
它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女性私人经验,
区别于男性宏大叙事,在日常细微处,诘问历史暴力。
1963 年出版的《隐墙》,至今仍余音绕梁,
对当下世界描绘及女性议题探讨意义重大。
有人说它是女性版《鲁滨逊漂流记》,有道理,但远不止如此。
这是女性绝境求生、找寻自我的觉醒故事。
“隐墙” 构想绝妙,借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者,制造危机、推动叙事、塑造人物。
读者在恐怖、悬疑、诡异体验中,定会悄然改变,尽管或许起初难以察觉 。
6、《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作者:杨素秋 豆瓣评分8.8

尽管这本书在多个榜单上常被推荐,
但我们始终认为,评选应取决于作品自身价值,而非外界因素。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记录了作者杨素秋挂职期间,主持建设区图书馆的经历,
详述图书馆建设全过程,深入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角色与意义。
建设时,杨素秋与政府、企业、社区紧密合作,
通过征集书目、开展阅读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然而现实坎坷,
遭遇书商贿赂敷衍、同事不理解不支持、上级不当暗示威胁,阻力重重。
从中,我们看到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意愿,
在转化为行动时面临诸多结构性难题。
书中细腻描绘读者群像,人物鲜活、性情各异,十分亲切。
杨素秋身为高校 “青椒”,文笔未被学术训练禁锢,独具风格魅力。
看得出,作者对人和事满怀包容温情,这应是阅读赋予的教养。
她用阅读抵御学术枯燥,在现实夹缝中为理想奋进。
书中呈现理想与现实冲突,以及在体制内实现理想的可能。
作者坚守信念,最终成功建成图书馆。
在当下,这份不过激、不张扬的理想主义弥足珍贵,
在女性身上实现,更令人振奋 。
7、《猫鱼》
作者:陈冲 豆瓣评分8.7

“猫鱼”,以前喂猫的小鱼,如今已被猫粮取代。
就如同这本书,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陈冲。
陈冲,不只是一个明星的名字、一种符号,
更是一位有着丰富想法、精神饱满的文艺工作者,一个完整的个体。
在当下,演员公众形象与私生活界限分明。
疫情期间,陈冲亲自照料患癌母亲,
同时重新审视、理解时代历史与家族史。
她首次公开大量珍贵日记、书信,袒露隐私往事与内心世界。
书中对浪漫爱、情欲及婚姻的描写,展现出一个女人纯粹的性感。
对演艺生涯和工作细节的回顾,让我们看到一个世俗成功之人,
如何谈论自身幸运与天赋不足,还呈现出其脆弱、迷茫、坚韧、有野心的多面形象。
抛开名人光环,我们看到一个复杂又简单的人。
她凭借修养、阅历与文字驾驭能力,坦诚剖析自我,
在自传中抒发伤痛、遗憾与细腻交织的情感。
这样的书,让我们重拾对他人的想象与感知能力,
领略过去时光的别样韵味,感受老派精神中开放、平和、沉静的珍贵。
这样的陈冲让我们明白,写作与演戏虽形式不同,
但都需生命厚度与人格魅力兼具,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绽放创造性 。
8、《岛屿的厝》
作者:龚万莹 豆瓣评分8.3

龚万莹出生于南方小海岛,这是她的首部小说。
她以童稚的口吻与视野,展现岛上生活。
在城市化时代,新一代走出故乡,
借她的笔,让故乡与新南方叙事呈现出新样式。
阿嬷、老厝、民宿,蚌壳、椰蓉、芒果树,海岛的自然素材独具特色。
龚万莹的语言和喻体也扎根当地,
以自身成长为文学尺度,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想象序列。
这是一个凭借脚步走向广阔世界的年轻人,对故土饱含的诚意。
面对故事内外的地方性文明,作者语调平和。
既不召唤过去,也不质疑批判当下,
只是精准展现普通人家庭生活的细微之处,以及小孩子成长小世界的点滴。
如同她在后记中所言,写作不是为 “保住” 小岛,而是 “放生”;
不是 “占有”,而是 “知足” 后 “往前走”,是对满含爱意事物的捕捉。
我们赞许书中小而美的品味、独特氛围,以及字里行间的轻盈与希冀。
连同出版品牌所代表的眼光、付出的劳动和创造性成果,
它们一同留存下今日不可或缺的音调和叙述,以待未来被看见和铭记。
9、《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
作者:周慧 豆瓣评分7.9

文字和书籍,通常由简至繁,给人填充信息、知识与精神养分。
周慧的写作却截然不同,
在群体与社会中长久浸润后,回归近乎无言的质朴。
她在小山村独居数年,记录下生活琐事与绵绵情绪。
写作目的直白:一是打发时光,二是践行爱好,三是借创作偿还经济债务。
她不工作、未婚,与世俗社会疏离,背后并无依靠或备用计划。
她出身普通,18岁外出打工,
通过自学自考在职场获得晋升,却主动舍弃一切,
付出代价,只为过上不被他人支配的生活。
若说她的生活有所 “漂浮”,那便是对写作的执着追求。
全身心投入新生活,让她的写作独具特色。
她没有经过系统写作学习,语言自然纯粹,毫无雕琢痕迹。
写作内容不重叙事,而是关注人的无所事事。
当生活充斥着无用与无意义,
她的文字却能展现出别样的柔软、舒展与趣味。
她的作品里,也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痛苦的回味,
以及对人性软弱和逃避的直面,这与我们每个人在当下共有的心灵状态相似。
周慧和她的作品,仿佛在逐一擦拭当下社会的快节奏、欲望与标准,
留出大片空白,提醒我们,作为自然人,什么才是真正真实且重要的。
10、《在黑暗中舞蹈》
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 豆瓣评分7.6

1929 年,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持续约十年。
期间,银行破产,工厂关门,农民失地,毕业生失业,
四分之一美国人无家可归,只能靠微薄救济金度日。
然而,与经济困境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文化界竟呈现出谜一般的繁荣。
这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一反常的文化盛景。
经济萧条,文化缘何繁荣?
并非所有经济低迷期,文化都会繁荣。
当时文化繁荣,多源于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美国商业文化让知识分子长期边缘化,
经济萧条让他们意识到发挥作用的时机来了。
他们走出安稳书斋,深入民间底层,
与被侮辱、被损害者打成一片,记录贫困生活,为沉默者发声。
正所谓 “国家不幸诗家幸”,文艺在经济低迷时,或是抒发民众心声的有效工具。
从宏观看,文艺创作给统治者提供真实记录,
为政策制定提供借鉴,罗斯福新政就从中汲取灵感;
从微观讲,这些作品能激发民众团结,赢得更多同情与援助,
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社会矛盾。
但 1929 年经济萧条是个例外,经济低迷与文化繁荣并无必然联系。
多数经济低迷期,对普通人生活是巨大打击。
与其说文化抚慰人心,
不如说它记录了灾难降临时,人们难以言说的孤苦与绝望:
人在绝望时,未必哭泣,也可能苦笑。